我類風濕因子都陽性了,你還說我不是類風濕?

門診來了個40多歲的中年女性,拿著當地的化驗單,說是類風濕關節炎,讓我給開藥。我拿過化驗單一看,就一個項目——類風濕因子,結果是陽性。

作為風濕科醫生,我們知道僅靠類風濕因子陽性是不能診斷類風濕的。

這位患者雖說著全身大小關節都痛,然而查體卻沒見有明顯的關節腫脹,在讓患者張口檢查時,我找到了她關節疼痛的根源——病人舌面乾裂、滿口爛牙。問診后發現,患者20多歲時牙齒不好成塊成塊的掉,還有口乾癥狀,需要頻繁喝水。這就是醫學上所說的「口乾症」和「猖獗齒」了。最終,患者在完善我開具的一系列檢查后,確診為另一種風濕病——乾燥綜合征。

類風濕因子都陽性了,為啥最終診斷不是類風濕?

首先,了解一下,類風濕因子是啥?

Advertisements

類風濕因子(簡稱 RF)是人體內的一種自身抗體,因其最初在類風濕關節炎(RA)患者血清中發現,故此命名。類風濕因子的發現,使得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有了血清學診斷指標,但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絕不能單憑類風濕因子這一項。即RF陽性並不能確診RA,而RF陰性也不能否認RA。

類風濕關節炎(RA)的診斷需要結合患者關節腫痛的癥狀、病程時間、血清學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等多方面來綜合判斷。

除了類風濕關節炎(RA),類風濕因子(RF)還可見於哪些疾病?

1、健康人群

在老年人中陽性率約為5%,但研究發現在部分年輕健康人群中也可檢出。隨著年齡增長,無自身免疫疾病患者RF檢出率可逐漸升高,報導的陽性率範圍為3-25%不等。大多數檢出者無關節腫痛癥狀,一般隨訪觀察即可,如有類風濕關節炎等風濕病家族史的患者,建議3-6個月複查RF,如有關節腫痛癥狀隨時就診。

Advertisements

2、感染性疾病

細菌性心內膜炎、乙肝、丙肝、結核、麻風等患者均可檢出RF,曾有研究報導在丙肝患者中RF的陽性率可高達54-76%。部分患者可有關節腫痛癥狀,在排除其他可引起關節腫痛的病因后,給予對症處理為主。

3、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綜合征、硬皮病、銀屑病關節炎等患者,均可出現類風濕因子(RF)陽性,同時也可以出現關節腫痛癥狀。如同前文提到的那例門診患者,一定要詳細的詢問患者病史,全面的查體及實驗室檢查,給出明確的診斷,切不可RF陽性+關節痛就診斷類風濕關節炎(RA)。

4、其他

不同原因引起的高球蛋白血症、麻風、錐蟲病、病毒感染、心肌梗死、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陣發性夜間血紅蛋白尿、異體腎移植、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多次輸血、多次預防注射、白血病等偶爾也可查到類風濕因子陽性,滴度一般較低,臨床上不予處理。

類風濕因子(RF)雖因類風濕關節炎(RA)而得名,但其卻可存在多個疾病譜中。一個疾病的診斷,絕不能通過RF陽性「一錘定音」,一定要像福爾摩斯探案一樣,從患者身上探索到更多的「疾病密碼」。

—END—

類風濕講堂是類風濕的健康管理平台,歡迎訂閱,也歡迎類風濕患者加入類風濕交流群(543175878)交流分享經驗~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