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何任治療慢性膽囊炎驗案4則,良方難尋快轉發吧!

【驗案1】

陳某某,男,38歲。1981年4月初診。右脅及脘部疼痛,時發時止,已歷多日,胸部悶滯,略有熱灼感,泛泛欲吐,飲食減少,大便溏爛,苔膩,脈弦。經B超示膽囊大,診斷為慢性膽囊炎。

藥物組成:黃連5g,党參9g,炙甘草6g,桂枝6g,姜半夏9g,乾薑6g,紅棗12枚。7劑,水煎,日1劑。

複診謂服藥兩帖后,脅脘痛減輕,大便較成形,服完7劑,飲食有增加。

再服原方14劑,以後未聞複發。

【按語】

本案均根據《傷寒論》用黃連湯之指征,首辨其上熱下寒,腹痛與嘔吐。因陽氣內郁胸中,胃有邪氣,致升降,胃不得降,廁胸中有熱而欲嘔吐;脾不得升,則中焦有寒而腹中痛,邪氣阻滯於中,寒熱分據上下,故投本方,以升降陰陽,效果顯然。

Advertisements

【驗案2】

魏某某,女,54歲。1982年7月初診。素有胸悶脅痛,曾住院治療,B型超聲診斷為膽囊炎伴膽石症。近來胃部疼痛,厭食油膩,思嘔泛酸,曾吐苦味綠色水,大便較稀、次多,舌苔厚膩,脈弦。

藥物組成:黃連6g,姜半夏9g,炙甘草6g,乾薑6g,桂枝9g,太子參12g,姜竹茹12g,大棗12枚。7劑,水煎,日1劑。

複診謂服藥后痛減,嘔泛止,大便次漸正常。再續服7劑,以資鞏固。

【按語】

本案均根據《傷寒論》用黃連湯之指征,首辨其上熱下寒,腹痛與嘔吐。因陽氣內郁胸中,胃有邪氣,致脾胃失於升降,胃不得降,則胸中有熱而欲嘔吐;脾不得升,則中焦有寒而腹中痛,邪氣阻滯於中,寒熱分據上下,故投本方,以升降陰陽,效果顯然。

Advertisements

【驗案3】

患者,女,45歲。右上腹部時痛,痛時放射至右肩胛部。曾有溲黃及膽紅質陽性,血谷丙轉氨酶輕度增高,B超診斷膽囊炎伴少量小結石。曾因進食油膩等物而反覆發作多次,發作時用阿托品及中藥膽石沖劑、小柴胡湯等。現胸膈悶滯腹痛並有熱灼感,泛泛欲吐,納滯厭食,大便偏溏,舌苔黃膩,脈弦。

藥物組成:党參15g,黃連6g,炙甘草6g,桂枝6g,姜半夏10g,乾薑6g,紅棗10g。7劑,水煎,日1劑。

複診謂葯后胸悶腹痛減輕,泛惡亦平,大便漸成形,胃納有增。再續原方14劑,以後較長時期未再複發。

【按語】

膽囊炎之主要癥狀,屬中醫學脅痛、腹痛、膽脹、癖黃一類。凡飲食失當,情緒失調,或受外邪,濕熱蘊結,肝氣鬱滯,升降失司,膽汁阻滯,可以見身熱、脅痛、黃疸等症。肝膽之氣失和又常致脾胃受病而厭食、嘔吐等。常見之「脅痛",其病機總包括在肝氣鬱結或瘀血停著、肝陰不足、外邪侵及諸端。而此四端又可互相影響,互相兼見,可據症而辨治,其處方如小柴胡湯、柴胡疏肝散、旋覆花湯、逍遙散等為常用。《傷寒論》謂:「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本案見症為黃連湯證,故投黃連湯。採用張仲景升降陰陽之治法。按膽囊炎見症,多為寒熱錯雜,陰陽失其升降,在急性發作時有寒熱、脅腹痛、嘔惡等。以六經分證,當在少陽範疇,可用此法。此例為慢性膽囊炎,其證「雖無寒熱往來於外,而有寒熱相傳於中」(柯韻伯語)。雖亦可用小柴胡解少陽,而小柴胡和表裡之方,不如用黃連湯以和上下,升降陰陽更為恰當。何老遇慢性膽囊炎或伴有膽石症,症見「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脅腹痛欲嘔者,即以黃連湯為首選方,寒熱並投,用以升降陰陽,上下兼治,寒散熱消,胃和逆降,其症自愈,且愈后少複發。黃連湯不僅對膽囊炎療效明顯,而且對急慢性腸胃炎、某些潰瘍病以及其他腸胃病,只要見證有脅痛、心下痞滿、噁心嘔吐、腹痛、食少,或下利等,辨證屬於陰陽失調、寒熱上下者,均可以和調升降。

【驗案4】

患者,男,44歲。膽囊炎,脅痛甚劇,並向右肩放射,口苦便堅,苔膩脈弦。宜疏肝理氣、緩急蠲痛。

藥物組成:鬱金10g,川楝子10g,金錢草30g,平地木15g,生大黃5g,柴胡10g,小青皮6g,白芍藥15g,生甘草6g,制香附10g,蒲公英30g。5劑,水煎,日1劑。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