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葯講解,發散風寒葯和發散風熱葯大全

解表葯是指以發散表邪為主要作用,主治表證的藥物,又叫發表葯。

本類藥物大多辛散輕揚,主入肺經、膀胱經,偏行肌表,能促進肌體發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從而達到治癒表證,防止疾病傳變的目的。即《內經》所謂:「其在皮者,汗而發之。」此外,部分解表葯兼能利水消腫、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瘡等。

解表葯及方劑主要用治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或有汗不暢、脈浮之外感表證。部分解表葯尚可用於水腫、咳喘、麻疹、風疹、風濕痹痛、瘡瘍初起等兼有表證者。根據解表葯的藥性及功效主治差異,可分為發散風寒葯及發散風熱葯兩類。又稱辛溫解表葯與辛涼解表葯。

1.辛溫解表葯。性味多屬辛溫,辛以發散,溫可祛寒,故以發散肌表風寒邪氣為主要作用。主治風寒表證,症見惡寒發熱,無汗或汗出不暢,頭身疼痛,鼻塞流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緊或脈浮緩等。部分發散風寒葯分別兼有祛風止癢、止痛、止咳平喘、利水消腫、消瘡等功效,又可用治風疹瘙癢、風濕痹證、咳喘以及水腫、瘡瘍初起等兼有風寒表證者。

使用解表葯時應注意:①針對外感風寒、風熱表邪不同,相應選擇長於發散風寒或風熱的藥物。根據四時氣候變化的不同和體質不同,選擇不同的配伍。②使用發汗力較強的解表葯時,用量不宜過大,以免發汗太過,耗傷陽氣,損及津液,造成「亡陽」、「傷陰」的弊端。又汗為津液,血汗同源,故表虛自汗、陰虛盜汗以及瘡瘍日久、淋證、失血患者,雖有表證,也應慎用解表葯。③還應注意因時因地而異,如春夏腠理疏鬆,容易出汗,解表藥用量宜輕;冬季腠理緻密,不易出汗,解表藥用量宜重;北方嚴寒地區用藥宜重;南方炎熱地區用藥宜輕。④解表葯多為辛散輕揚之品,入湯劑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揮發而降低藥效。

一、發散風寒代表葯

麻 黃 Mahuang《神農本草經》

麻黃

麻黃

【來源、產地】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黃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 Mey.或木賊麻黃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草質莖。主產於河北、山西、內蒙古、甘肅等地。

【炮製】秋季采割綠色的草質莖,晒乾、除去木質莖、殘根及雜質,切段。生用、蜜炙或搗絨用。

【處方用名】麻黃、蜜麻黃、麻黃絨。

【性味歸經】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

【功效】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應用】

1.風寒感冒。發汗力強,為發汗解表之要葯。宜用於風寒外郁,腠理閉密無汗的外感風寒表實證,每與桂枝相須為用,以增強發汗散寒解表之力。因麻黃兼有平喘之功,故對風寒表實而有喘逆咳嗽者尤為適宜,如麻黃湯(《傷寒論》)。

2.咳嗽氣喘。善平喘,為治療肺氣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葯,並常以杏仁等止咳平喘葯為輔助。治療風寒外束,肺氣壅遏的喘咳實證,常配伍杏仁、甘草,如三拗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簡稱《和劑局方》)。治療寒痰停飲,咳嗽氣喘,痰多清稀者,常配伍細辛、乾薑、半夏等,如小青龍湯(《傷寒論》)。若肺熱壅盛,高熱喘急者,每與石膏、杏仁、甘草配用,以清肺平喘,如麻杏甘石湯(《傷寒論》)。

3.風水水腫。本品宜於風邪襲表,肺失宣降的水腫、小便不利兼有表證者,每與甘草同用,如甘草麻黃湯(《金匱要略》)。如再配伍生薑、白朮等發汗解表葯、利水退腫葯,則療效更佳,如越婢加術湯。

此外,取麻黃散寒通滯之功,也可用治風寒痹證,陰疽,痰核。

【用法用量】煎服,2~9g。發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發汗宣肺力強,凡表虛自汗、陰虛盜汗及肺腎虛喘者均當慎用。

知識拓展:

麻黃鹼亦稱麻黃素。是從中藥麻黃中分離的一種生物鹼,為麻黃平喘有效成分。用於預防支氣管哮喘發作和緩解輕度哮喘發作;用於蛛網膜下腔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引起的低血壓及慢性低血壓症以及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鼻粘膜充血、腫脹引起的鼻塞。服用麻黃鹼后可以明顯增加運動員的興奮程度,屬於國際奧委會嚴格禁止的興奮劑。它是合成苯丙胺類毒品也就是製作冰毒最主要的原料。由於大部分感冒藥中含有麻黃鹼成分,可能被不法分子大量購買用於提煉製造毒品。各藥店對含麻黃鹼成分的新康泰克、白加黑、日夜百服嚀等數十種常用感冒、止咳平喘葯限量銷售,每人每次購買量不得超過5個最小零售包裝。

生 姜 Shengjiang《名醫別錄》

生薑

【來源、產地】為姜科植物姜 Zingiber offcinsle Rosc.的新鮮根莖。各地均產。

【炮製】秋冬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切片,生用。

【處方用名】生薑

【性味歸經】辛,溫。歸肺、脾、胃經。

【功效】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

【應用】1.風寒感冒 本品辛散溫通,能發汗解表,祛風散寒,但作用較弱,故適用於風寒感冒輕證,可單煎或配紅糖、蔥白煎服。本品更多是作為輔助之品,與桂枝、羌活等辛溫解表葯同用,以增強發汗解表之力。

2.脾胃寒證 本品辛散溫通,能溫中散寒,對寒犯中焦或脾胃虛寒之胃脘冷痛、食少、嘔吐者,可收祛寒開胃、止痛止嘔之效,宜與高良姜、胡椒等溫里葯同用。若脾胃氣虛者,宜與人蔘、白朮等補脾益氣葯同用。

3.胃寒嘔吐 本品辛散溫通,能溫胃散寒,和中降逆,其止嘔功良,素有「嘔家聖葯」之稱,隨證配伍可治療多種嘔吐。因其本為溫胃之品,故對胃寒嘔吐最為適合,可配伍高良姜、白豆蔻等溫胃止嘔葯。若痰飲嘔吐者,常配伍半夏,即小半夏湯(《金匱要略》);若胃熱嘔吐者,可配黃連、竹茹、枇杷葉等清胃止嘔葯。某些止嘔藥用薑汁制過,能增強止嘔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

4.肺寒咳嗽 本品辛溫發散,能溫肺散寒、化痰止咳,對於肺寒咳嗽,不論有無外感風寒,或痰多痰少,皆可選用。治療風寒客肺,痰多咳嗽,惡寒頭痛者,每與麻黃、杏仁同用,如三拗湯(《和劑局方》)。外無表邪而痰多者,常與陳皮、半夏等葯同用,如二陳湯 (《和劑局方》)。

此外,生薑對生半夏、天南星等藥物之毒,以及魚蟹等食物中毒,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搗汁服。

【使用注意】本品助火傷陰,故熱盛及陰虛內熱者忌服。

附葯:生薑皮、生薑汁

1.生薑皮 為生薑根莖切下的外表皮。性味辛、涼。功能和脾行水消腫,主要用於水腫,小便不利。煎服,3~l0g。

2.生薑汁 用生薑搗汁入葯。功同生薑,但偏於開痰止嘔,便於臨床應急服用。如遇天南星、半夏中毒的喉舌麻木腫痛,或嘔逆不止、難以下食者,可取汁沖服,易於入喉;也可配竹瀝,沖服或鼻飼給葯,治中風卒然昏厥者。用量3-10滴,沖服。

二、發散風熱代表葯

菊 花 juhua 《神農本草經》

【來源、產地】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乾燥頭狀花序。主產於浙江、安徽、河南等省。四川、河北、山東等省亦產。多栽培。

【炮製】9-11月花盛開時分批採收,陰乾或焙乾,或熏、蒸后晒乾。生用。藥材按產地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分為「亳菊」、「滁菊」、「貢菊」、「杭菊」等,以亳菊和滁菊品質最優。由於花的顏色不同,又有黃菊花和白菊花之分。

【處方用名】白菊花、黃菊花、杭菊花、滁菊花

【性味歸經】辛、甘、苦,微寒。歸肺、肝經。

【功效】疏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清熱解毒。

【應用】1.風熱感冒,溫病初起 本品味辛疏散,體輕達表,氣清上浮,微寒清熱,功能疏散肺經風熱,但發散表邪之力不強。常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溫邪犯肺,發熱、頭痛、咳嗽等症,每與性能功用相似的桑葉相須為用,並常配伍連翹、薄荷、桔梗等,如桑菊飲(《溫病條辨》)。

2.肝陽眩暈,肝風實證 本品性寒,入肝經,能清肝熱、平肝陽,常用治肝陽上亢,頭痛眩暈,每與石決明、珍珠母、白芍等平肝潛陽葯同用。若肝火上攻而眩暈、頭痛,以及肝經熱盛、熱極動風者,可與羚羊角、鉤藤、桑葉等清肝熱、息肝風葯同用,如羚角鉤藤湯(《通俗傷寒論》)。

3.目赤昏花 本品辛散苦泄,微寒清熱,入肝經,既能疏散肝經風熱,又能清泄肝熱以明目,故可用治肝經風熱,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腫痛,治療前者常與蟬蛻、木賊、白僵蠶等疏散風熱明目葯配伍,治療後者可與石決明、決明子、夏枯草等清肝明目葯同用。若肝腎精血不足,目失所養,眼目昏花,視物不清,又常配伍枸杞子、熟地黃、山茱萸等滋補肝腎、益陰明目葯,如杞菊地黃丸(《醫級》)。

4.瘡癰腫毒 本品味苦性微寒,能清熱解毒,可用治瘡癰腫毒,常與金銀花、生甘草司用,如甘菊湯(《揣摩有得集》)。因其清熱解毒、消散癰腫之力不及野菊花,故臨床較野菊花少用。

【用法用量】煎服,5~9g。疏散風熱宜用黃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附:解表葯一覽表

發散風熱葯

藥名

要點

功用

主治

用量

備註

麻黃(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

發汗解表第一葯,

宣肺平喘之良藥,

宣肺利尿之要葯

發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腫

1.風寒表實證

2.肺實咳喘

3.風水水腫

4.風寒濕痹,陰疽,痰核

(配附子(先煎)、細辛,煎服,治心動過緩有效)

3~10

1.表 虛 自汗,陰 虛盜汗及腎不納氣的 虛 喘 慎 用

2.發汗解 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宜蜜炙,搗 絨 用 發 汗 和 緩

3.小兒,老人等體弱者宜用麻黃絨或炙麻黃

桂枝(辛甘溫,歸肺心膀胱經)

長於散寒,通陽。

「桂枝下咽,陽盛則斃」

發汗解肌

溫經通脈

通陽化氣

1.外感風寒表虛、實證

2.寒凝血滯之痹證,脘腹冷痛,痛經,經閉

3.胸痹,痰飲,水腫及心動悸,脈結代。

3~10

1.外用治子宮出血、尋常疣較效

2.凡溫熱病,陰虛陽盛及血熱妄行、月經過多者均忌用

紫蘇(辛溫,歸肺胃經)

善療表寒兼脾胃氣滯

發汗解表

行氣寬中

解魚蟹毒

1.外感風寒證

2.脾胃氣滯證

3.氣滯胎動

4.食魚蟹中毒

3~10

1.葉長於發表,梗偏於理氣安胎

2.不宜久煎

3.治魚蟹中毒單用可至30~60克

香薷(辛微溫,歸肺胃脾經)

有「夏月麻黃」之稱,最宜治療陰暑證

發汗解表

化濕和中

利水消腫

1.陰暑證

2.水腫,小便不利

3~10

1.汗多表虛者忌用

2.不宜久煎

3.利水退腫須濃煎

生薑(辛微溫,歸肺脾經)

為「嘔家聖葯」,胃寒嘔吐尤宜

發汗解表

溫中止嘔

溫肺止咳

1.外感風寒表證

2.多種嘔吐證,胃寒嘔吐尤宜

3.風寒客肺咳嗽

4.解半夏、南星及食魚蝦中毒

3~10

1.陰虛內熱及熱盛者慎用

荊芥(辛微溫,歸肺肝經)

藥性和緩,為發表散風通用

祛風解表

透疹止癢

止血

1.風寒、風熱表證

2.麻疹透發不暢,風疹瘙癢

3.瘡瘍初起兼有表證

4.吐衄下血(炒炭)

5.外治手足癬較效

3~10

1.發表透疹消瘡宜生用,止血宜炒炭。

2.荊芥、防風溫性不大,善祛風,故用時可不辨寒熱而取其疏風之性。

3.不宜久煎。

防風(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

治風通用之品,為風葯之潤劑(微溫不燥)

祛風解表

勝濕止痛

止痙

1.風寒、風熱表證,表證夾濕

2.風寒濕痹證

3.破傷風,小兒驚風

4.煎湯送服蜈蚣散,治面神經麻痹有良效

3~10

1.燥熱、陰虛血虧、熱病動風者慎用或忌用

2.其性兼甘,故為「風葯中之潤劑」

3.祛風而不燥,防風秦艽之類也

羌活(辛苦溫,歸膀胱腎經)

氣味烈雄,升浮發散,偏上偏表;擅治外感風寒夾濕表證,風寒頭痛

發散風寒

勝濕止痛

1.外感風寒夾濕表證,風寒頭痛

2.風寒濕痹證

3~10

1.陰虛燥熱證忌用

2.治痹常用藥,尤以肩背肢節疼痛者為佳(獨活反之)

3.脾胃虛弱者用量過大易致嘔吐

藁本(辛溫,歸肝膀胱經)

於散太陽經風寒濕痹見長,顛頂頭痛首選葯

祛風散寒

勝濕止痛

1.外感風寒夾濕表證,顛頂頭痛

2.風寒濕痹證

3.頭面及遍身風濕瘙癢證

3~10

1.血虛頭痛及熱證均慎用

細辛(辛溫,有小毒,歸肺腎心經)

性善走竄,長於祛風散寒止痛,為少陰頭痛,牙痛之常用品

祛風解表

散寒止痛

溫肺化飲

通竅

1.外感虛寒及陽虛外寒證

2.頭風頭痛,牙痛、風寒濕痹痛等諸痛

3.寒飲咳喘

4.通關開竅醒神

3~5

1.氣虛多汗、陰虛陽亢或血虛引起的頭痛等忌用

2.反黎蘆

3.入丸散劑:0.5~1

4.量過大或煎煮時間過短易中毒

白芷(辛溫,歸肺胃經)

辛溫而芳香上達,為治陽明頭痛,眉棱骨痛,牙痛之要葯

祛風散寒

通竅止痛

消腫排膿

燥濕止帶

1.風寒感冒,頭痛牙痛

2.鼻塞、鼻淵

3.瘡癰腫毒

4.寒濕帶下

5.多種皮膚病(祛風燥濕止癢,祛斑除臭)

3~10

蒼耳子(辛苦溫,有小毒,歸肺經)

為治鼻淵之要葯,又是治療風寒頭痛的常品

散風寒

通鼻竅 祛風、除濕止痛

1.風寒表證夾濕,鼻淵

2.痹證

3.風濕疹瘙癢,疥癬(祛風殺蟲止癢)

4.麻風病(須配大風子等)

3~10

1. 血虛頭痛不宜用

2.過量服用易中毒

3.蒼耳、辛夷皆用於鼻淵頭痛、風寒表證

辛荑(辛溫,歸肺胃經)

為治鼻淵之專葯,又為治風寒頭痛,鼻塞之佳品

散風寒

通鼻竅

1.風寒頭痛,鼻塞

2.鼻淵頭痛

3~10

1.陰虛火旺者忌服

2.內服宜包煎

蔥白(辛溫,歸肺胃經)

外能發寒解表,內能

散寒通陽

發寒解表

散寒通陽

1.外感風寒的輕證

2.陰盛格陽證

3.外敷能散結通絡下乳,治乳汁鬱積,乳房脹痛;解毒散結,治瘡癰腫毒

3~10

1.不宜久煎.

2.搗爛敷臍治小兒遺尿、秋季腹瀉;熬膏敷患處治面神經麻痹。均有良效。

胡荽(辛溫,歸肺胃經)

為葯食兩用之佳品

解表透疹

健胃消食

1.麻疹透發不暢

2.胃寒食滯

3~6

1.熱毒壅滯而疹出不透者忌用

檉柳(辛平,歸肺胃心經)

麻疹透發不暢常用藥

解表透疹

祛風除濕

1.麻疹透發不暢

2.風寒濕痹

3.外邪閉肺,肺失宣降的咳喘

3~10

1.麻疹已透者不宜用,用量過大易致心煩

鵝不食草(辛溫,歸肺肝經)

既為治風寒頭痛,鼻塞目翳之良藥,又為治鼻淵之妙品

祛風散寒

宣通鼻竅

化痰止咳

1.風寒頭痛及鼻淵鼻塞

2.濕瘡腫毒,無名腫毒,跌打腫痛

3.寒痰咳喘證

6~9

1.胃潰瘍及胃炎患者慎用

2.鮮品煎液治百日咳有效;本品研細末,加凡士林為軟膏,外用治面神經麻痹。有較好療效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