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這裡是三國:曹丕真的逼迫曹植寫《七步詩》嗎?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人。三國時期曹魏詩人、文學家,也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由於他在文學上的造詣,後人將他與曹操、曹丕三人合稱為「三曹」 。曹植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許多不朽的篇章,《七步詩》更是一段佳話。相傳,這首詩原本是其兄為了刁難曹植而逼迫他寫成的,歷史上真的有這回事嗎?

曹氏父子三人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合稱為「三曹」。他們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曾為中國文學史留下了許多不朽的文學巨著。中國詩歌史上佔有重要位置的《七步詩》就是出自曹植之手,這首詩的意義已經不於詩歌本身的價值,而是包含了深遂的政治內含,更是千百年來為了爭奪各種利益而手足相殘的一種真實寫照。造成這一悲劇發生的根本原因還是權力與地位的不斷誘惑。

曹植是曹操最寵愛的兒子,他自幼就十分穎慧,十歲的時候便能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而且出言為論,落筆成文,深得曹操的寵愛。建安十五年(210年),在鄴城建造的銅雀台終於落成,曹操召集了一大批文人志士「登台為賦」,年僅19歲的曹植也在其中。曹植略加思索,提筆一揮而就,寫成《登台賦》一文。曹操看后,大為讚賞。一向重視人才的曹操此時便產生了要打破「立長不立幼」的傳統觀念,想要將自己的王位傳給這個文武兼備的兒子曹植,認為在諸子中只有曹植才是「最可定大事者」,因此曹操多次向身邊的人表示「吾欲立為嗣」的想法。誰曾想到,曹操的這一想法,不但沒有給曹植帶來什麼好運,反而給他製造了不盡的痛苦與磨難,使他無形之中便被捲入了爭奪太子之位的洪流之中。

曹操諸子當中,只有曹丕和曹植是最具備繼承皇位的候選人。曹操幾次想要立曹植為世子,卻因為曹植屢次行為放任,不拘禮法,屢犯法禁而引起了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長曹丕卻能矯情自飾,終於在立儲的鬥爭中逐漸佔據了上風,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得立為太子一職。然而,兄弟間的爭鬥並沒有就此打住,而是愈演愈烈。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繼承了曹操的魏王之位,同年稱帝。至此,曹植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這首《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傳說就是三國時期曹植、曹丕手足相爭的時代產物。據傳,曹丕為了治其弟曹植與死地,便想為難一下他,曹丕限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如果作不出來的話就會被處死。然而曹植脫口而出,沒用七步之遠就作好了這首詩。曹植用豆和萁同根相煎作為比喻,表達了對曹丕骨肉相殘的憤懣之情。

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之子,且是同母所生,他們是真正的同胞兄弟。曹丕即位后,曹丕對曹植的迫害絲毫沒有放鬆。《三國志·曹植傳》中記載:「文帝即王位,誅丁儀、丁廛,植與諸侯並就國。」曹丕稱帝第二年,就有「監國謁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有司請治罪,帝以太后故,貶爵安鄉侯」。黃初三年(222年),曹植被封為鄄城王。黃初四年,被遷徙到雍丘,封為雍丘王。

面對兄長的種種迫害,曹植只能把強烈不滿壓在心底,還要誠惶誠恐地在大臣面前表示出對曹丕的感恩和擁護。曹植受到誣陷被貶爵安鄉侯之後,立即上了一道《謝初封安鄉侯表》的奏章,其中說道:「臣抱罪即道,憂惶恐怖,不知刑罪當所限齊。陛下哀憫臣身,不聽有司所執,待之過厚。」非但沒有埋怨,還感恩戴德地謝謝曹丕的降職。黃初四年,曹植又向京師寫了一道《封鄄城王謝表》,說自己「狂悖發露,始干天憲,自分放棄,抱罪終身」,「不悟聖恩,爵以非望、枯木生葉,白骨更肉,非臣罪戾,所當宜蒙」。為了保全性命,曹植只能把痛苦的內心全部傾諸於文字藉以表達,但文字也盡量要表達的委婉含蓄才行。如在《贈白馬王彪》一文里便有「鴟梟鳴衡杌,豺狼當路衢。蒼蠅間白黑,讒巧令親疏」的激憤之語。這是曹植借兄弟手足離別的哀傷來表達對統治當局的強烈不滿。但「讒巧令親疏」的委婉措辭,又巧妙地把批評的矛頭轉移了方向,沒有直接對曹丕進行抨擊。在經歷了多次的打擊之後,曹植已經由少年時的「任性而行」,逐漸變得戒慎恐懼、言行甚微了。這使曹丕對曹植放鬆了警惕說道:「植,朕之同母弟,朕於天下無所不容,而況植乎。」對於曹植的所有上表,曹丕也都是「嘉其辭義,優詔答勉之」。曹丕執政期間,曹植雖屢遭貶斥,但最終還是得以保全了全家性命。

綜上所述,曹植是不可能也不敢在曹丕面前過於言辭激烈的,寫下像《七步詩》這樣公開指責曹丕的詩句更是不可能的事。曹丕也會礙於兄弟情分,不可能當面對曹植以死威脅。所以說,《七步詩》應該不是曹丕逼迫而曹植寫的。

  京東獨家簽名版,火爆搶購中~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