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酥、皮薄、肉香,上海十大名小吃——生煎饅頭

生煎饅頭,簡稱生煎,是漢族傳統小吃之一,主要分佈於中國江南的上海、蘇州等地。上海人習慣稱「包子」為「饅頭」,同時因麵皮以不發酵的方法製作,生煎饅頭故而得名。生煎饅頭由麵粉、肉為主料,配以蔥、姜等輔料製作而成。特點為:皮酥,汁濃,肉香,精巧。生煎饅頭,皮薄不破又不焦,二分酵頭靠烘烤,鮮餡湯汁滿口來,底厚焦枯是敗品。

生煎饅頭可以說是土生土長的上海點心,據說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生煎用的是半發酵的麵粉包上鮮肉和肉皮凍,一排排地放在平底鍋里油煎,在煎制過程中還要淋幾次涼水,最後撒上蔥花和芝麻就大功告成了。

美味秘笈:底酥、皮薄、肉香。一口咬上去,肉汁裹著肉香、油香、蔥香、芝麻香噴薄而出,味道一級。當然咯,生煎如今也有了一定的「美味」發展,蟹肉生煎,雞肉生煎包的口味,也都是一級棒的,而且,現在許多的上海餐飲小吃店,都推出了類似於這樣的,夠傳統也有新意的小吃,想要一嘗美味,可謂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啊!

Advertisements

生煎饅頭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地區,很快成為標誌性早餐食品,出售生煎的一般都是街邊攤販。生煎裡面是豬肉,相對於大多數帶餡食品,生煎的皮要厚一些。製作方式是先在竹制蒸籠里蒸,再用平底鍋把底部煎一下,最後撒上芝麻就成了。自20世紀30年代起,上海出現了專營生煎饅頭的店鋪。主要有兩大派系:一派以有湯汁的生煎「羅春閣」為首,另一派以無湯汁口味的「大壺春」為首。其中,「羅春閣」生煎的餡會拌入肉皮凍,高溫煎熟后,皮凍化了,吃的時候一咬下去,滿嘴香,滿口汁。20世紀90年代末,上海街頭上的生煎開始宣傳的特點變成個大,皮薄,湯多。但皮薄湯多一直是上海小籠的特色。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