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因素影響心理健康

「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0。」這句話形象地揭示了健康之於人生的重要性。而在對健康進行評估時,只有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方面都健全,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完全健康的人。

隨著生活環境的惡化,受到心理問題困擾的人越來越多。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1982-1983年的氣侯異常現象使得全球大約10萬人患上了抑鬱症,將精神病的發病率提高了8個百分點,而交通事故也至少比平常情況多發生了5000次以上。心理學家們已經明確指出,像天氣、聲音等環境因素對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明顯的影響。

經調查表明,影響心理健康的常見環境因素包括以下幾方面:

1、天氣因素

一般而言,高溫、高濕、陰雨以及一些異常天氣都不利於人的心理健康,而低溫環境有利於形成較佳的心理狀態,15~18℃是人保持良好心理的最佳溫度。

Advertisements

同時,天氣的陰晴也同樣影響著人的心理狀態。心理學家調查研究發現,陽光有利於人的身心健康。比如,如果讓自閉症患者在光線較充足的地方生活,其自閉行為就會減少很多,並且還會有積极參与互動的行為;而長期生活在陰暗的角落,則會使人變得孤僻、憂鬱,且伴隨有頭痛、反胃等身體不適反應。

2、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也是影響我們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專家們通過調查研究已經證實,人口密度越高,人類患心理障礙和身體疾病的比率也越高。每個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間和自由活動的領域,個體之間如果距離太近, 會在心理上產生不適的感覺。

在人口高密度區,人們為了保持心靈上的這種空間和自由,只能用冷漠來排斥他人,使他人和自己保持一定的距離。心理學家發現,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比小城鎮的人更粗野,更缺乏體諒和教養。而且,城市居民還比較孤僻和沉默寡言,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次數與種類要比郊區少得多。他們不願意向陌生人微笑或說話,在別人危難時,也不太願意伸出援手。甚至在發生命案時,路人或鄰居也不會在一定距離之外或自己的家裡向警察報案。

Advertisements

3、噪音

心理學觀點認為,噪音也是與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關的一個重要環境因素。所謂噪音是指使人感到不愉快的、超過85~95分貝的不規則聲音。但在現實中,這個標準並不是絕對的。因為歡快的鑼鼓聲、口號 、大喊大叫、鞭炮聲等,儘管超過85分貝,甚至有的也無規律,但不會引起參與者與欣賞者的心理煩躁。這是因為參與者和欣賞者當時有一種心理宣洩的需要,從而喜歡或能夠接受這種聲音。反過來,即使低於85分貝的聲音,如果不成規律,比如雞鳴狗叫,對某些人來說,也形了噪音。比如有人愛養蟈蟈,其陣發性的叫聲對某些人來說像催眠曲,對另一些人來說卻是噪音。

噪音可以引起人們的煩躁不安、心情變壞、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影響休息和造成睡眠障礙等現象,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噪音定律。噪音有時會形成對別人的強烈的情緒干擾,甚至使人方寸大亂。許多作家之所以喜歡到遠離城市的地方,到一個偏僻的山村去寫作,就是為了躲避城裡密集的噪音。

由此可見,一個良好的環境是人們獲得身心健康的必要條件。在人們的健康意識越來越強烈的今天,良好的環境甚至已經被提上了人們的消費日程。比如,德國設計師 Rimkus計劃在上海推出「上海寂靜驛站」( Shanghai art station of silence)(簡稱 SASOS),人們可以通過投幣來享用 SASOS所提供的絕緣空間,在那個空間里,人們唯一能夠聽到的就是自己的呼吸聲和心跳聲,能夠看到柔和的黃光,嗅到令人放鬆的森林氣息。在 SASOS里安靜地待上5~10分鐘,疲憊的心靈就能夠得到很好的休息和放鬆。

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用很多不花錢的方法來打造一個良好的環境。綠色植物就是一個良好的環境所不能缺少的因素,它們能夠凈化空氣, 且能夠帶給我們美好的視覺享受,讓我們心情愉悅。一般來說,綠色植物擺放密度要適度,就10平方米左右的房間而言,擺放兩盆1.5米高的植物比較合適。

今天,科技高速發展,人們享受到了高度文明給生活帶來的便利,但是越來越惡劣的生存環境卻正在不動聲色地威脅著我們的健康。為了能夠擁有一個健康的身心,給自己營造一個舒適的生活空間是非常必要的,以便自己在緊張的工作生活之餘,能夠充分放鬆、愉悅身心,從而減輕奔波帶來的疲勞,擺脫生活瑣事帶來的煩惱,享受寧靜的生活,讓健康一直陪伴在自己左右。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