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常見的帶魚到底能不能人工養殖?

帶魚屬於深水魚類,例如我國的東海白帶魚(佔世界帶魚產量的80%以上),白天生活在60米左右的海水中層,到了晚上則會潛游到100米左右的海底,冬季氣溫寒冷時帶魚則會向更深處進行躲避,另外個別帶魚品種會常年生活在1000米深的海溝內。

帶魚被捕撈後會因失去水壓而「爆體」,內臟破裂帶魚馬上便會死亡,這是阻礙帶魚養殖的一大技術難題,淺水不能養殖帶魚,而在深海養殖又較為困難,所以當前並沒有規模化的帶魚養殖場。

即便攻克了帶魚養殖的技術難題,規模化養殖同樣不太現實,帶魚數量大且捕撈成本非常低,市場售價同樣非常便宜。帶魚養殖考慮到網箱、飼料及人工等各項開支,其成本自然會比捕撈野生帶魚高的多,另外人工養殖的帶魚在口感、肉質方面肯定不如野生帶魚,因此並沒有太大的市場前景。

Advertisements

當然並非沒有帶魚養殖的先例,去年7月份浙江省舟山市水產研究所宣布攻克世界性的難題,帶魚人工飼養成功了,來自深海的300多尾帶魚被人工養活了2個月的時間,一舉打破帶魚離水(深水)即死的魔爪,同時也填補了國內帶魚研究的空白。不過這僅僅是帶魚養殖跨出的一小步,並不適用於規模化養殖,帶魚養殖仍有較長的路要走!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