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葯——五加皮

五加皮,中藥名,別名又名白刺、目骨、追風使,為五加科植物細柱五加的乾燥根皮,夏、秋二季採挖根部,洗凈,剝取根皮,晒乾。主產於湖北、河南、安徽、四川等地,中藥五加皮具有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等功效。《本草綱目》中記載:「治風濕痿痹、壯筋骨。」

性狀鑒別

落葉灌木,高2~3米。枝無刺或於葉柄基部單生扁平的刺。掌狀複葉在長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小葉通常5,中央一片最大,倒卵形或倒披針形,長3~8厘米,寬1~3.5厘米,邊緣具鈍細鋸齒,兩面無毛或沿脈疏生剛毛,下面脈腋有淡棕色毛。傘形花序腋生或單生於短枝上;花小,萼全緣或具5細齒;花瓣5,黃綠色;雄蕊5枚;子房下位,2~3室,花柱2~3,分離。核果漿果狀,近球形,黑色。種子2,扁平,細小。花期4~7月,果期9~10月。

藥材性狀

本品呈不規則捲筒狀,長5~375px,直徑0.4~35px,厚約5px。外表面灰褐色,有稍扭曲的縱皺紋和橫長皮孔樣斑痕;內表面淡黃色或灰黃色,有細縱紋。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灰白色。氣微香,味微辣而苦。

入葯部位

植物的乾燥根皮。

性味

味辛、苦,性溫。

歸經

肝經、腎經。

功效

祛風濕,補益肝腎,強筋壯骨,利水消腫

功能主治

治風寒濕痹,筋骨攣急,腰痛,陽痿,腳弱,小兒行遲,水腫,腳氣,瘡疽腫毒,跌打勞傷。

①《本經》:"主心腹疝氣,腹痛,益氣療躄,小兒不能行,疽瘡陰蝕。"

②《別錄》:"療男子陰痿,囊下濕,小便餘瀝,女人陰癢及腰脊痛,兩腳疼痹風弱,五緩虛羸,補中益精,堅筋骨,強志意。"

③《藥性論》:"能破逐惡風血,四肢不遂,賊風傷人,軟腳,臀腰,主多年瘀血在皮肌,治痹濕內不足,主虛羸,小兒三歲不能行。"

④《日華子本草》:"明目,下氣,治中風骨節攣急,補五勞七傷。"

⑤《綱目)):"治風濕痿痹,壯筋骨。"

⑥《本草再新》:"化痰除濕,養腎益精,去風消水,理腳氣腰痛,治瘡疥諸毒。"

⑦《陝西中草藥》:"活血消腫。治風濕關節痛,陰囊濕疹,跌打損傷,水腫,小便不利。"

⑧《雲南中草藥》:"治跌打損傷,骨折,瘡毒,瘧疾。"

配伍藥方

①治陰囊水腫:五加皮9克,地骷髏30克。水煎服。(南葯《中草藥學》)

②治老傷腰痛:五加皮根、野蕎麥根各30克。放童便內浸7日,取出晒乾研末,每服6克,日2次,米酒沖服。(《江西草藥》)

③治跌打損傷,青腫疼痛:五加皮、澤蘭葉、芋兒七。共搗絨,用酒炒熱,包敷患處。(《四川中藥志》1960年)

④治老人腰痛腳弱,小兒佝僂病:五加皮120克,鹿角霜60克,燒酒0.5克。泡10天,去渣過濾,加赤砂糖適量,每日2~3次,適量飲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⑤治腎虛腰痛,小兒麻痹後遺症,腳冷,陽痿:五加根皮9~15克。水煎服,或燉豬骨服。(《廣西本草選編》)

相關論述

1、《本草求真》:腳氣之病······服此辛苦而溫,辛則氣順而化痰,苦則堅骨而益精,溫則祛風而勝濕,凡肌膚之瘀血,筋骨之風邪,靡不因此而治。

2、《本草綱目》:主痿 , 賊風傷人,軟腳 腰,去多年瘀血。

使用禁忌

①陰虛火旺者慎服。

《本草經集注》:"遠志為使。畏蛇皮、玄參。"

《本草經疏》:"下部無風寒濕邪而有火者不宜用,肝腎虛而有火者亦忌之。"

《得配本草》:"肺氣虛、水不足二者禁用。"

②五加皮與香加皮不能混用和代用

五加皮:呈不規則捲筒狀。外表灰棕色,有橫向的長圓皮孔,扭曲縱紋。內表面黃白色,有細縱紋,斷面略平坦。放大鏡下可見淺黃棕色的小點,氣微香,味微辣而苦;香加皮:呈捲筒槽狀。外表面灰棕色,栓皮呈片狀脫落。內表面黃白色或淺紅色,有細縱紋,斷面易折斷,不整齊。具濃厚的特異香氣,味苦,稍有麻舌感。

如想了解更多的中醫養生內容,可點擊無錫天一醫院官網wxtyyy.com,我們會每天為您精選優質內容推送!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