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粘氏的來源

圖片祠堂位於晉江,溥傑先生題寫粘氏大宗祠

粘氏原本是女真族,而其原姓為完顏,金太祖完顏阿骨打與粘氏有親屬關係。金景祖完顏烏古迺有五個孩子,長子「劾者」,后封韓國公,二子金世祖劾里缽,「劾者」生下完顏撒改(曾經是國相),完顏撒改的長子完顏宗翰即為粘氏的祖先,而「劾里缽」長子即為金太祖完顏阿骨打。[1]所以粘氏祖先之父與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是堂兄弟的關係,也就是說粘氏祖先完顏宗翰是完顏阿骨打的長侄。

粘姓人主要居住在福建和台灣,據統計福建晉江市900餘人,石獅市40多人,泉州市500多人 ,南安市1100多人,福州、廈門、三明、漳浦等地100多人,山東萊陽約有1000人,合計3640餘人。河北邢台的孔橋、武家莊有近千人。

Advertisements

中文名

粘姓

分佈

福建和台灣、河北邢台市

分佈

福建晉江市、

拼音

nian

概況 聽語音

粘姓演變由來

粘氏的一世祖完顏宗翰,女真名為「粘沒喝」,漢語訛傳為「粘罕」,為其國家重臣、女真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完顏宗翰善於用兵,曾伐遼國(契丹)、討伐宋朝,並立第三代金熙宗完顏亶。金熙宗在位晚期時殘暴不仁、喜怒無常、侮辱大臣、屢殺宗室,宗翰之長子「真珠」與次子「割韓奴」為了躲避災禍,以二人之父「粘沒喝」之名冠為姓,以避禍端(其實二人目的是想表明無爭奪皇位之意)。

追本溯源話粘姓

---河北邢台孔橋粘氏源遠

粘領印 粘英豹

粘(nian)姓,一個在漢族傳統百家姓上找不到的姓氏,一個幾乎被社會遺忘的姓氏, 因2015年7月2日在河北邢台孔橋社區出土了「粘氏始祖宗翰之墓」石碑,而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 追本溯源,發現粘姓是一個源自我國北方女真民族,與大金朝皇族完顏姓氏一脈相承的姓氏。

Advertisements

「粘氏始祖宗翰之墓」石碑,落成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與之相佐的還有一幢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粘氏祠堂重修碑、和清同治二年(1863年)「源遠流長」族譜碑,記載的粘氏始祖為粘宗翰。現存於福建晉江粘氏祠堂的「粘始祖序」上首記載粘氏始祖也是宗翰。始祖粘宗翰是九百多年前,大金國開國功臣,原姓完顏,完顏宗翰的爺爺與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父親是同胞兄弟,《金史.卷七十四.列傳第十二》載:宗翰(1080——1137),本名粘沒喝,漢語訛(e)稱粘罕,國相撒改之子也。中國東北史研究中心王禹浪、王宏北發表在哈爾濱學院報的文章《論完顏宗翰》記,完顏宗翰生於1080年(遼道宗太康六年,宋神宗元豐三年),卒於1137年(金熙宗天會十五年,宋高宗紹興七年),出生於金源內地的淶流水河畔(今黑龍江省五常縣拉林河流域)。宗翰「是金初女真族完顏姓氏中最傑出的軍事統帥。無論是輔佐阿骨打滅遼建國,還是協助金太宗完顏吳乞買滅亡北宋,而雄踞中原,以及扶持金熙宗以登大位,宗翰作為金朝的三朝元老都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大金國志》將其列為開國功臣第一人,並盛譽為女真建國罕功最巨」。《金史.卷七十四.列傳第十二》史,「贊曰:宗翰內能謀國,外能謀敵,決策制勝,有古名將之風。臨潢既捷,諸將皆有怠忽之心,而請伐不已。越千里以襲遼主,諸將皆有畏顧之心,而請期不已。觀其欲置江、淮,專事陝服,當時無有能識其意者。甫釋干戈,斂衽歸朝,以定熙宗之位,精誠之發,孰可掩哉」。 《 金史.卷四.本紀四》,記:十五年(1137年)「七月辛巳,太保,領三省事,晉國王宗翰薨」(hong,死的意思)。 據學者關伯陽、李玉琦撰寫的《千萬里我追尋著你——閩台粘氏尋根問祖始末》(見2002年7月16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第五版)載:「粘罕卒后,其子真珠、割韓奴,商決以父親粘沒喝之名冠粘為姓氏,表明無爭奪帝位之意,以避猜忌生變。」 由此,完顏宗翰後人就將完顏姓變更為了粘姓。中國東北史研究中心王禹浪、王宏北發表在哈爾濱學院報的文章《論完顏宗翰》載:宗翰的本名,即女真名字為「粘罕」,又寫成「粘沒喝。由於漢人對其名字的標音有時不夠準確,故出現「粘罕」、「粘沒喝」或「粘漢」等不同的漢字寫法,就漢字本身來說實為表音文字而沒有實際意義。 有趣的在《三朝北盟彙編》中清人為粘罕的名下皆批註為」尼堪」而宋人筆記小說《林泉野記》中則記為「尼瑪」《遼史》記「尼雅滿」或」粘哥」等。 據此,用漢字表述女真人姓名,不同於漢人名字字義內涵,漢字用在女真人的名字上,只代表讀音,沒有字義,粘合氏即粘割氏,又作粘葛氏、粘哥氏

金史對宗翰世系的記載不像對完顏阿骨打家系記載那樣詳細,儘管是皇姓,與皇室同宗,但畢竟不是大金皇太祖的嫡系,且史書乃后朝史學家撰寫,主要用於記載皇室及國家大事,對於朝臣,也僅限於有影響的人有列傳記載。故金史不是宗翰的家譜,對宗翰的家系脈絡沒有系統的記載,通過史記可以找到宗翰孫子為秉德、斜哥。《金史.卷七十四.列傳第十二》記(宗翰)孫秉德、斜哥。《金史.卷四.本紀第四》載:皇統七年「十二月戊午,參知政事韓昉罷,兵部尚書秉德為參政知事」。皇統八年「十一月辛丑,秉德為平章政事」。皇統九年「六月戊戌,平章政事秉德為尚書左丞相兼中書令」。《金史 卷七十四 列傳第十二 完顏斜哥傳》「斜哥,累官同知曷蘇館節度使事」。政治鬥爭殘酷無情,尤其權貴之間的爭鬥腥風血雨。《金史.卷五.本紀第五》, 載:天德二年(1150年)秉德與烏帶以口語致怨,「四月戊午,殺太傅,領三省事宗本,尚書左丞相唐括辯,判大宗正府事宗美。遣史殺領行台尚書省事秉德(宗翰之孫),東京留守宗懿,北京留守卞及太宗子孫七十餘人,周宋國王宗翰子孫三十餘人,諸宗室五十餘人。」粘姓蒙難,宗翰之孫秉德被「廢帝」完顏亮殺害,並累及宗翰子孫三十餘人。但畢竟宗翰家族非等閑之輩,秉德被殺並未株連九族,史料對此有翔實記載。《金史.卷六.本紀第六》,世宗(上):大定二年(1162年)「正月,都統斜哥(宗翰之孫),副都統完顏布輝坐擅易置中都官吏,斜哥除名,布輝削兩級,罷之。」秉德被害后,直到1162年十二年間 ,其弟斜哥仍在朝廷做事。《金史 卷七十四 列傳第十二 完顏斜哥傳》斜哥,累官同知曷蘇館節度使事。大定初(1161年),除刑部侍郎,充都統,與副統完顏布輝自東京先赴中都,輒署置官吏,私用官中財物。世宗至中都,事覺,斜哥當死,布輝當除名。詔寬減,斜哥除名,布輝削兩階,解職。 二年(1162年),起為大宗正丞,除祁州(今河北安國)刺史。坐贓枉法,當死,詔杖一百五十,除名。遣左衛將軍夾谷查刺諭斜哥曰:「卿何面目至鄉中與宗族相見。今徙鄜州(今陝西富縣),以家人自隨,俟汝身死,聽家人從便。」久之,起同知興中(興中府今遼寧朝陽)尹,遷唐括部(分佈在黑龍江五嶽河附近)族節度使,歷開遠、順義軍(今山西朔州)。 斜哥前在雲內(雲內州轄境約相當於今內蒙固陽縣、土右旗、土左旗一帶)受贓,御史台劾奏,上謂宰臣曰:「斜哥今三犯矣,蓋其資質鄙惡如此。」令強幹吏鞫之。獄成,法當死。上曰:「斜哥祖父秦王宗翰有大功,特免死,杖一百五十,除名。」久之,復起為勸農副使。顯然宗翰之孫斜哥,也是秉德之弟的斜哥,沒有在宗翰及秉德事件上受株連,儘管犯錯曾被革職、詔杖,但最終還是被提攜為勸農副使。《金史.卷六.本紀第六》大定「十五年(1175年)七月丙午,粘拔恩與所部康里孛古等內附。」《 金史.卷一百二十一.列傳五十九》,記:是歲(1175年),粘拔恩君長撒里雅寅特斯率康里部長孛古及戶三萬餘求內附,乞納前大石所降牌印,受朝廷牌印。詔西南招討司遣人慰問,且觀其意。禿里余睹、通事阿魯帶至其國見撒里雅,具言願歸朝廷,乞降牌印,無他意也。因曰:「往年大國嘗遣粘割韓奴自和州往使大石,既入其境,大石方適野,與韓奴相遇,問韓奴何人敢不下馬,韓奴曰:『我上國使也,奉天子之命來招汝降,汝當下馬聽詔。』大石曰:『汝單使來,欲事口舌耶?』使人捽下,使韓奴跪,韓奴罵曰:『反賊,天子不忍於爾加兵,遣招汝。爾縱不能面縛請罪闕下,亦當盡敬天子之使,乃敢反加辱乎!』大石怒,乃殺之。此時大石林牙已死,子孫相繼,西方諸部仍以大石呼之。』」余睹、阿魯帶還奏,並奏韓奴事。世宗嘉韓奴忠節,贈昭毅大將軍,召其子永和縣商酒都監詳古、汝州巡檢婁室諭之曰:「汝父奉使萬里,不辱君命,能盡死節,朕甚閔之。」詳古為尚輦局直長,遷武義將軍,婁室為武器署直長。粘割韓奴1146年受朝廷派遣(去)招(降)耶律大石,因被耶律大石害死,消息未傳至大金朝廷,時韓奴杳無音訊。時隔二十九年,到1175年粘拔恩與所部康里孛古來投靠大金朝廷,向朝廷講述了粘割韓奴1146年奉命招降耶律大石被害的事,皇上聽后,嘉獎粘割韓奴忠節,贈昭毅大將軍。粘割韓奴的後人未受秉德事件牽連,其子詳古和婁室因韓奴的事迹受到皇上重用(時間1175年)。有限的史料,無法查明始祖宗翰有多少兒孫,但宗翰作為貴族大家庭,子孫絕非三十餘人,秉德妻、子及其追隨秉德較親近的粘氏族人受株連的可能性較大,但畢竟秉德親弟弟斜哥、親侄子詳古及婁室未被株連,這是事實,而《金史.卷一百三十二,列傳七十》記載「秉德與烏帶以口語致怨,既死遂並殺其弟特里、颭里,及宗翰子孫,死者三十餘人,宗翰之後遂絕。世宗即位,追復秉德官爵,贈儀同三司。初,撒改薨,宗翰襲其猛安親管謀克。秉德死,海陵以賞烏帶,傳其子兀答補,大定六年,世宗憫宗翰無後,詔以猛安謀克還撒改曾孫盆買,遣使改葬撒改、宗翰於山陵西南二十里,百官致奠,其家產給近親以奉祭祀。」這其中「宗翰之後遂絕」,「世宗憫宗翰無後」的記載與事實是不吻合的。秉德事件后,斜哥不僅未被株連,十幾年後被委任勸農副使,割韓奴兒子詳古及婁室,被世宗委任為尚輦局直長,遷武義將軍,婁室為武器署直長。更何況世宗還詔以猛安謀克還撒改曾孫盆買。 也正是因為宗翰一族血脈未斷,故而始祖宗翰一脈的族人得以延續傳承至今。

粘合達,金史稱完顏合達,被粘氏後人尊為五世祖,在河北邢台孔橋粘氏祠堂族譜碑記,和南方晉江一代《粘姓祖序》有記載。五世合打是金朝末年大將,善治軍能與下同甘苦,遇敵則身先士卒,多得人心,有良將之稱。金史對五世合打記載:金史《卷一百十二 列傳第五十》:完顏合達,名瞻,字景山。少長兵間,習弓馬,能得人死力。合達熟知敵情,習於行陣,且重義輕財,與下同甘苦,有俘獲即分給,遇敵則身先之而不避,眾亦樂為之用,其為人亦可知矣。左丞張行信嘗薦之曰:「完顏合達,今之良將也。」白話金史.《完顏合打傳 》載:貞祐初(1213年),充護衛。轉臨潢府推官,權元帥右監軍,固守平州。元軍圍平州,合達因孤立無援降元。貞祐四年(1216),率部內遷歸金,授鎮南軍節度使,駐益都。興定間,轉知延安府,連敗宋軍於梅林關、馬嶺堡、麻城,又擊敗夏人於安塞堡,隆州。元光初,授參知政事,行省於京兆,世襲謀克。平定鄜州張子政叛亂,全鳳翔,克複河中。正大四年(1227),進平章政事,封芮國公。不久奉詔援衛州,解元軍圍衛州;轉行省事於閺鄉,防禦潼關。八年(1231年),棄關中退入河南。九年(1232年),與元軍戰三峰山,敗走鈞州。同年戰死鈞州。據晉江粘氏祠堂存「粘氏祖序」記,合達之子為粘合重山。關於粘合重山《元史.本紀第二》有記載,太宗三年(1231年)粘合重山為左丞相,鎮海為右丞相。《元史.列傳第三十三》,《新元史.列傳第三十》:粘合重山,一名鈞,金女奚烈氏。初為質子,知金亡,遂委質於太祖。受必闍赤,直宿衛,賜馬四百匹。從攻西夏,執大旗指麾將士,手中流矢不動。太宗即位,數侍內宴,因諫曰:「臣聞天子以天下為憂,憂之則治,忘優則亂。今置酒為樂,此忘優之術也。」帝深納之,以重山與史大澤、劉黑馬為三萬戶,統漢軍。三年(1231年),立中書省,拜重山為左丞相。時耶律楚材為中書令,帝委以國事,而以重山佐之。七年(1235年),從皇子闊出伐宋,詔軍前行中書省事,許便宜從事。重山收降民三十餘萬。師還,復入中書視事,賜中廄馬十匹、貫珠袍一襲。卒(記年不詳),贈太尉,追封巍目公。謚忠武。子南合。

南合,初為江淮安撫使。十年,詔嗣其父行軍前中書省事。時大將察罕圍壽春,七日城始下,欲屠其域。南合曰:「不降者,獨守將耳,其民可罪?」由是城人獲免。

初,世祖伐宋,南合進曰:「李璮受國厚恩,專制一方,然其人多詐,叛無曰矣。」帝然之。中統元年(1260年),遷西京等處安撫使。己而,立宣撫司,改西京路宣撫使。明年,拜中書左丞、中興等路行中書省事。三年,遷秦蜀五路行中書省事。是年,李璮

作者誰與爭鋒之天啟

滿族文化網編輯出品,轉載請註明。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