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佛教供奉的諸佛菩薩

釋迦牟尼佛,即如來佛祖,原名悉達多•喬達摩,意為「一切義成就者」,佛教創始人。成佛后被稱為釋迦牟尼,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民間信徒稱呼他為佛祖。本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太子,是釋迦族人,屬剎帝利種姓。父為凈飯王,母為摩耶夫人。

三身佛,即法身、報身、應身三種佛身,又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身」除指體貌外,亦有「聚積」之義,即由覺悟和聚積功德而成就佛體。

橫三世佛:東方藥師佛,主管東方凈琉璃世界。中央釋迦牟尼佛,主管中央娑婆世界,他是這個世界的教化者,是佛教教主。西方阿彌陀佛,主管西方極樂世界。

豎三世佛:「豎三世」的「世」指因果輪迴遷流不斷的個體一生中存在的時間。三世指過去(前世、前生)、現生(現世、現生)、未來(來世、來生)三世。正中為現在佛,即釋迦牟尼佛;左側為過去佛,即燃燈佛;右側為未來佛,即彌勒佛。

Advertisements

東方三聖:也稱藥師三尊,是藥師佛與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的合稱。在中國佛教一般用以祈求消災延壽。在藥師佛的無量菩薩眷屬里,月光菩薩與日光菩薩是位居上首的最重要菩薩。兩人都位居補處,秉持著藥師如來的正法寶藏,並為藥師如來的兩大輔佐。

西方三聖:就是我們經常所看到的,佛像裡面的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叫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教化眾生的導師也。觀音菩薩是表大慈悲,宇宙的大慈悲。大勢至菩薩是代表喜舍。

華嚴三聖:在華嚴經中,文殊菩薩以智、普賢以行輔佐釋迦牟尼佛的法身毗盧遮那佛(密宗言大日如來)。故「釋迦三尊」又被稱為「華嚴三聖」。

五方佛:中央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代表法界體性智;東方阿閦佛(不動如來),代表大圓鏡智;南方寶生佛,代表平等性智;西方阿彌陀佛,代表妙觀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代表成所作智。這就是極為有名的「五方佛」的來歷。

Advertisements

歡喜佛:密宗中,「般若」代表女性的創造活力,「方便」代表男性的創造活力,分別以女陰的變形蓮花和男根的變形金剛杵為象徵,通過想象的陰陽交媾和真實的男女交歡的瑜珈方式,親證「般若」與「方便」融為一體的極樂涅盤境界。這就是「歡喜佛」的宗教寓意。

卧佛:《大唐西域記》中說:釋迦牟尼在拘屍那揭羅國守了最後一個弟子善賢之後,便「入寂滅樂,於雙樹間北首而卧」。人蔘悲戚,感嘆大覺世尊將寂滅,眾生福盡。釋迦牟尼便「右脅卧獅子床」安慰大家。這情景便是後來的卧佛形象

釋迦太子:據《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的記載,摩耶夫人懷胎臨近產期,一日出遊蘭毗尼園,行至無憂樹下,誕生了悉達多太子。難陀和伏波難陀龍王吐清凈水,灌太子身。

觀音菩薩,又作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等,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民眾的)聲音」的菩薩,是四大菩薩之一。他相貌端莊慈祥,經常手持凈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當人們遇到災難時,只要念其名號,便前往救度,所以稱觀世音。

文殊菩薩,即文殊師利或曼殊室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菩薩,代表聰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是除觀世音菩薩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薩。文殊菩薩在道教中稱文殊廣法天尊。

普賢菩薩,我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是具足無量行願、普現於一切佛剎的大乘聖者,與文殊菩薩為釋迦牟尼佛之脅士。即文殊駕獅子侍如來之左側,普賢乘白象侍右側。若以此二脅士表法,文殊師利顯智、慧、證,普賢顯理、定、行,共詮本尊如來理智、定慧、行證之完備圓滿。

大願地藏王菩薩是佛教徒口中所稱的「娑婆三聖」之一。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地藏。「地」在事上講是大地,大地是一切萬物所依賴生存的,任何一物離開大地就不能生存,所以「地」有能持、能育、能載、能生的意思。「藏」就是寶藏,財寶足以救濟人的貧苦,圓滿人的事業。

彌勒菩薩得釋迦牟尼佛的教化,授記為菩薩。彌勒菩薩在民間的形象是袒露大腹的和尚,笑容可掬;但在胎藏界的形像是,左手當胸,手掌張開,右手執蓮花,所戴寶冠中有寶塔,塔中現舍利;在金剛界的形像是,右手大拇指、食指、小指均豎立,中指與無名指彎曲置胸前,左手放在膝上。

虛空藏菩薩,為藏福德於虛無限境界之意,表示氣福可以無限生產和分配的可能性。在胎藏界曼荼羅中,虛空藏菩薩是虛空藏院的主尊。東密虛空藏菩薩求聞持聰明法觀想本尊形像,菩薩全身為金色,相貌莊嚴。

金剛手菩薩,即金剛薩埵,象徵「堅固不壞之菩提心」與「煩惱即菩提之妙理」。此名稱所指有四:(一)指密教傳法之第二祖。(二)為金剛界曼荼羅中,金剛部院三十七尊之一。(三)為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中,十七尊中之主尊。(四)為胎藏界曼荼羅金剛部院「大智金剛部」之主尊。

除蓋障菩薩。其德行為消除所有一切煩惱之障礙,為胎藏界曼荼除蓋障院之中尊,也是金剛界曼荼羅賢劫十六尊之一。

韋陀是佛的護法神。據說,在釋迦佛入涅時,邪魔把佛的遺骨搶走,韋陀及時追趕,奮力奪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為驅除邪魔,保護佛法的天神。從宋代開始,中國寺廟中供奉韋陀,稱為韋陀菩薩,常站在彌勒佛像背後,面向大雄寶殿,護持佛法,護助出家人。

伽藍菩薩:狹義而言,指伽藍土地的守護神;廣義而言,泛指所有擁護佛法的諸天善神。依《七佛八菩薩大陀羅尼神咒經》所說,佛教伽藍神是保護伽藍(寺廟)的神,以伽籃菩薩(關公)形象為代表。

四大天王:佛經稱,世界的中心為須彌山,須彌山四方有四大部洲,即東勝神洲、南贍部洲(即我們所居世界)、西牛賀洲、北俱盧洲。四大天王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哼哈二將:兩位原來都是佛國里的金剛力士。據《大寶積經》記載,哼哈二將手拿金剛杵(是一種十分堅固而又鋒利的古代作戰武器),本是保衛佛國的夜叉神,用今天的中國話講,就是把守山門的兩位警衛大神,或者叫兩位把門將軍。

阿難:又稱阿難陀,王舍城人,佛陀的堂弟,也是他的侍者。是佛陀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一位,被稱為多聞第一。他在佛陀死後證阿羅漢果,曾經參與第一次集結。據說他繼承摩訶迦葉之後,成為僧團的領導者。

迦葉:「摩訶迦葉」,摩訶是大的意思,故摩訶迦葉即大迦葉。「迦葉」譯為飲光、光波,又叫大龜氏。大龜民是他的姓,因為他祖上的人修道時,看見有隻大龜馱著一個圖,所以就以此為姓。他還被稱為「頭陀第一」,意為清心寡欲,掃除世間塵垢煩惱,是佛教的苦行之一。

濟公:原名李修元,南宋高僧。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懂醫術,為百姓治癒了不少疑難雜症。他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

十六羅漢:一賓度啰跋羅惰闍、二迦諾迦伐蹉、三迦諾迦跋厘墮闍、四蘇頻陀、五諾距羅、六跋陀羅、七迦理迦、八伐闍羅弗多羅、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啰怙羅、十二那伽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

十八羅漢:系自十六羅漢演變而來。目前所知最早的十八羅漢像,為五代•張玄及貫休所繪。元代以後,各寺院的大殿中多供有十八羅漢,且在佛教界,羅漢像的繪畫與雕塑,也多以十八羅漢為主。

五百羅漢:印度古代慣用"五百"來形容眾多的意思,並不是固定的數字。其一指跟隨佛祖聽法傳道的五百弟子,其二指參加印度佛教史上第一次結集三藏或第四次結集三藏的五百比丘,其三指言五百羅漢為五百大雁所化(見《賢愚經》),其四說五百羅漢的前身是五百蝙蝠。

天龍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種神道怪物,因為「天眾」及「龍眾」最為重要,所以稱為「天龍八部」。八部包括:一天眾、二龍眾、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呼羅迦。許多大乘佛經敘述佛向諸菩薩、比丘等說法時,常有天龍八部參與聽法。

二十諸天:天王,梵語Devarāja,如大梵天、帝釋天、大功德天。「天人」大都具有非凡的本領。佛教把古代印度神話和其他宗教中的一些神也稱為天,並將他們吸納進來,視為佛教的護法神。天的隊伍不斷擴大。二十諸天的名稱都本於印度神話,

飛天:佛教壁畫或石刻中的空中飛舞的神。梵語稱神為「提婆」。因「提婆」有天的意思,故譯為飛天。飛天多畫在佛教石窟壁畫中。飛天是歌神乾闥婆和樂神緊那羅的化身,原是古印度神話中的歌舞神和娛樂神,他們是一對夫妻,后被佛教吸收為天龍八部眾神之內。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