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美食大盤點(一),台灣美食富含文化在裡面

華人的飲食文化淵遠流長,舉世皆知,雖然今天在國際上各大都市均可吃到中國菜,但是行家們仍一致認為唯有在台灣才能品嚐到各式各樣道地的中國菜餚。

民以食為天的台灣,幾乎是三步一小吃店,五步一大餐廳,由北方口味的烤鴨、燻雞、涮羊肉、溜魚片、青椒炒牛肉、乾貝蘿蔔球……,到南方口味的樟茶鴨、鹽焗雞、蜜汁火腿、爆炒蝦仁、乾燒茄子、麻婆豆腐……,可說是應有盡有。近年來由於工商業的發展快速,台灣吃的文化除了傳統的中式飲食方式外,也發展到中式速食連鎖店的經營方式,使得台灣吃的藝術變得更加繁複。因台灣地處世界文化交流的總匯,世界各國的飲食也紛紛在台灣出現,美國的漢堡、義大利的披薩、日本的生魚片、德國的豬腳、瑞士的乳酪等等,包羅萬象,讓台灣著實成為饕家的天堂。而台灣獨有的本土料理,風靡全球,嚐味一次,必將永生難忘。

Advertisements

1、小籠包

小籠包起源於中國上海南翔的著名點心,稱為「南翔小籠饅頭」。傳統小籠包的餡料主要為豬腿肉,台灣的小籠包則加入當令食材,例如:絲瓜、瓠仔,在鮮甜的肉汁味中別有一番清爽的口感。

2、擔仔麵

擔仔麵是由小販挑擔沿街叫賣麵食,與四川擔擔麵相同。在台灣最早的起源在台南沿海地區,漁家在無法出海補魚的季節里,挑起麵擔外出作生意貼補家用,故有度小月之稱。擔仔麵是行業的統稱,麵攤上所販賣的麵食則稱為切仔麵或拉仔麵,取其將麵條放入滾水中「切」一下或「拉」一下的動作。

3、滷肉飯

在光復初期,物資缺乏,「肉」是飯桌上的奢侈品,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到。當時,豬頸肉到豬耳朵的部位比較便宜,因此民眾偶爾會買這些部位的豬肉,配上醬油、紅蔥頭及五香粉來滷製。此外,由於這部位的豬肉份量不多且難以均分,因此便切成肉絲及肉丁再加以滷製,如此一來,全家人便可以「均分」並享用到美味的滷肉。一鍋熱騰騰、香噴噴的滷肉及滷汁,淋在香Q彈牙的米飯上,可以說是當時一般民眾最頂級的享受!

Advertisements

4、肉羹

羹類菜肴常見於中國各大菜系,台灣較特別的做法是用上好的魚漿包裹肉加入羹湯中,此外,為增加飽足感,也常加入米粉、麵、冬粉、飯等主食。除了肉羹外,花枝羹、魷魚羹、鴨肉羹也很常見。

5、油飯

在台灣,送油飯是慶賀喜獲麟兒的禮物,在小孩滿月時,將油飯分送給親友,希望所有的親友都能同享添丁的喜悅。

6、筒仔米糕

相傳在蘇東坡的《仇池筆記》中,就已經有筒仔米糕的記載,當時的名稱為「盤游飯」。筒仔米糕口味與油飯類似,但是烹調的器具不同。筒仔米糕是將糯米、蝦米、蔥酥、後腿肉等食材放入小筒內蒸熟,要食用時再倒扣於盤上,淋上甜辣醬及香菜即可。筒仔米糕在早期農業時代是以竹筒當成盛具,但後來多以小鐵筒為主。

7、麻油雞

麻油提煉自芝麻,較上火,屬於熱補的油品,老一輩的人用它來煮麻油雞、麻油腰子,為剛生產完的孕婦進補。麻油雞的具體做法點擊查看:http://toutiao.com/item/6389565183634702849/

8、羊肉爐

常見羊肉爐分為紅燒與清燉,主要食材為羊肉塊或帶皮羊肉,搭配中藥材熬制而成的湯底,溫補養身。

9、鵝肉

台灣的鵝肉,肉質清新甜美,簡單以鹽水煮熟后切片,以醬油膏為佐料,便是一道美味佳餚。台灣生鮮鵝肉於2006年開始外銷至日本,是世界第一個鵝肉出口國家。

10、棺材板

是台灣「原創」的美食小吃,台南知名的小吃之一,相傳已有70年歷史,為一位台南許姓老闆研創,當初以雞肝為內餡,時稱「雞肝板」,後來有位教授向許老闆提起外形很像挖掘的石板棺,后改名為「棺材板」,讓這道小吃聲名更為遠播。做法是將各式海鮮材料煮成濃湯狀備用,再將厚片吐司高溫油炸到呈現金黃色,從中間割開挖空放入煮好的海鮮材料,內餡柔軟紮實,蓋上土司即完成。

未完待續...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