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李佃貴治療胃癌臨床驗案

胃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屬於中醫學中的「積聚」「噎塞」及「胃反」等範疇。《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胃脘當心痛……膈咽不通,食飲不下。」《靈樞·五變篇》云:「……肉不堅而淖澤,如此則腸胃惡,惡則邪氣留止積聚,乃傷脾胃之間,邪氣至,蓄積留止,大秉乃起。」國醫大師李佃貴教授運用化濁解毒法治療胃癌,臨床療效顯著,現舉例如下。

胃癌醫案一

孫某,男性,44歲。2013年5月1日初診。訴因於數月前飲酒後出現胃脘脹滿不適,甚則噁心欲嘔,至外院給予「胃復安」「654-2」等葯治療。癥狀有所緩解,但效果不明顯。遂行胃鏡檢查,示:①胃竇部潰瘍型癌。②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建議手術治療。患者因懼怕手術,又轉至上海某醫院檢查治療,檢查結果相同,亦建議手術加化療。後來我院求治。現可見胃脘疼痛拒按、喜暖、食后加重、上腹部痞悶脹滿、輾轉不安、大便干、3日1行、納呆、喜進熱粥等癥狀。舌暗紅,苔黃厚膩,脈弦細滑。否認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否認肝炎及結核病史;否認藥物及食物過敏史。

Advertisements

查體:發育正常,營養中等,心肺無異常,腹平軟,未觸及包塊,劍突下及臍周輕壓痛,肝脾未觸及,無腹肌緊張及反跳痛,墨菲氏征陰性,麥氏點無壓痛,肝區無叩痛,雙腎區無叩擊痛,腸鳴音正常存在,脊柱、四肢及神經系統未見異常。舌暗紅,苔黃厚膩,脈弦細滑。

電子胃鏡檢查示:①胃竇部潰瘍型癌。②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診斷:胃脘痛(濁毒內蘊,胃絡瘀阻)(西醫診斷為①胃癌。②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治法:化濁解毒,養肝和胃。

方葯:半枝蓮15克,茵陳15克,黃連12克,白花蛇舌草15克,廣木香9克,枳實12克,厚朴12克,香附15克,紫蘇15克,當歸12克,白芍20克,白朮12克,茯苓15克,內金15克,元胡15克,白芷15克。日1劑,文火煎煮2次,每次30分鐘,共取汁300毫升,分早晚飯前半小時溫服。

Advertisements

二診:胃脘痛已止,胃脘痞滿亦除,不拒按,且能進米飯,喜熱飲食。大便乾燥,舌苔薄黃膩,脈滑,重按有力。據效不更方。中藥方同前。原方加全蠍9克,壁虎9克,蜈蚣2條,以毒攻毒,防癌抗癌,再進21劑。

三診:大便通暢,胃脘痛未再作,腹部已舒適。舌苔已正常,脈象已緩和。囑再續服中藥3個月,另以飲食調之,囑多飲山藥、白扁豆、薏米、粳米粥。

按語:胃癌的主病機是濁毒相關為害,濁、毒的病機特點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濁邪致病多黏滯難解,污穢不清,病程較長,療程較長,難有速效。濁邪易阻遏氣機,易傷陽氣,易傷脾胃,易兼夾為病(易兼夾毒邪)。濁邪膠著黏滯之性又決定了其蘊於陰血之中則極易化熱釀致毒邪,並常相挾為患。毒邪易傷氣陰,易於損傷津液,易致腫瘍,易入血入絡,易致瘀血出血;毒邪易兼夾為病,易使水濕成濁,並易兼夾濁邪。因此臨床上常見濁毒相兼為病。患者胃癌因懼怕手術和化療,用有化濁解毒,抑殺腫瘤細胞並能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中藥治療,配以飲食調理,癥狀減輕,心情愉快,增加了戰勝癌症信心。患者病情穩定,帶瘤生活多年。充分體現中醫治療腫瘤的優勢,以及人瘤共存思想的先進性。

 胃癌醫案二

患者:任某某,男性,66歲。2006年7月8日初診。訴間斷胃脘疼痛10年,加重1個月。

現病史:患者1997年7月無明顯誘因出現上腹部疼痛,拒按,伴燒心反酸,就診於當地醫院,查胃鏡示:萎縮性胃炎;病理示:胃黏膜腺體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診斷為:萎縮性胃炎。給予藥物(具體不詳)口服,癥狀緩解。后間斷出現胃脘疼痛,口服上述藥物尚能控制。1月前,突然出現上腹疼痛難忍,喜按,伴噯氣、燒心、反酸,繼以藥物口服藥控制病情,但間斷性加重,故來就診,急查胃鏡示:胃癌。病理示:腺癌。現患者胃脘疼痛喜按,伴噯氣、堵悶,嘔吐,不思飲食,消瘦,面色萎黃,口乾苦,大便干,舌質紅,苔黃厚膩,脈弦滑。否認高血壓、糖尿病史;無肝炎、結核及其他傳染病史;無外傷、手術及輸血史。

查體:發育正常,營養中等,心肺無異常,腹平軟,未觸及包塊,劍突下及臍周輕壓痛,肝脾未觸及,無腹肌緊張及反跳痛,墨菲氏征陰性,麥氏點無壓痛,肝區無叩痛,雙腎區無叩擊痛,腸鳴音正常存在,脊柱、四肢及神經系統未見異常,舌質紅,苔黃厚膩,脈弦滑。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正常;電子胃鏡示:胃癌;病理示:腺癌;腹部B超示:膽囊炎。

診斷:胃脘痛(濁毒內蘊,瘀血阻滯)。(西醫診斷:1.胃癌;2.膽囊炎)

治法:化濁解毒,化瘀消積。

方葯:半枝蓮15克,半邊蓮15克,茵陳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黃連12克,板藍根15克,苦參12克,黃芩12克,絞股藍12克,雞骨草15克,元胡15克,白芷15克,蒲公英15克,砂仁9克(後下),丹參15克,桃仁10克,全蠍9克,三棱6克,莪術6克,內金15克,焦三仙各10克,日1劑,文火煎煮2次,每次30分鐘,共取汁300毫升,分早晚飯前30分鐘溫服。按時服藥,進鬆軟易消化食物,調暢情志,忌辛辣、油膩、刺激之品,戒怒。

二診:服藥後患者胃脘痛稍緩解,噯氣、堵悶感較前減輕,嘔吐減少,不思飲食,氣短乏力,口乾苦,大便質可,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化濁解毒,化瘀消積。

方葯:半枝蓮15克,半邊蓮15克, 茵陳15克,黃連12克,板藍根15克 苦參12克,黃芩12克,絞股藍12克,雞骨草15克,五靈脂15克,元胡15克 白芷15克,蒲公英15克,砂仁9克(後下),丹參15克,桃仁10克,全蠍9克,蜈蚣2條,三棱6克,莪術6克,內金15克,焦三仙各10克,日1劑,文火煎煮2次,每次30分鐘,共取汁300毫升,分早晚飯前30分鐘溫服。

三診:服藥後患者胃脘痛減,夜間偶有發作,噯氣、堵悶感較前減輕,嘔吐減少,食慾漸增,自覺體力好轉,口苦,大便質可,舌質紅,苔薄黃膩,脈弦滑。

治法:化濁解毒,化瘀消積。

方葯:半枝蓮15克,半邊蓮15克,茵陳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黃連12克,板藍根15克,苦參12克,絞股藍12克,雞骨草15克,五靈脂15克,元胡15克,白芷15克,蒲公英15克,砂仁9克(後下),丹參15克,全蠍9克,蜈蚣2條,三棱6克,莪術6克,內金15克,焦三仙各10克,日1劑,文火煎煮2次,每次30分鐘,共取汁300毫升,分早晚飯前30分鐘溫服。

四診:服藥後患者胃脘偶有隱痛,噯氣、堵悶偶作,時有嘔吐,食慾可,口苦,大便質可,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滑。

治法:化濁解毒,扶正祛邪。

方葯:五靈脂15克,元胡15克,白芷15克,蒲公英15克,砂仁9克(後下),黃芪15克,党參12克,白朮9克,全蠍9克,三棱6克,莪術6克,內金15克,焦三仙各10克,百合12克,烏葯12克,當歸9克,白芍30克,茯苓15克,白朮6克,紫豆蔻12克(後下),三七粉(沖服)2克,川芎9克。日1服,文火煎煮2次,每次30分鐘,共取汁300毫升,分早晚飯前30分鐘溫服。

五診:服藥後患者胃脘疼痛不顯,噯氣、堵悶明顯減輕,嘔吐消失,食慾可,口苦,大便質可,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滑。患者諸症均減,葯已中的,前方辨證加減繼服3個月,后改為口服茵連和胃顆粒鞏固治療,隨訪半年病情穩定。

胃癌的發生是一個多病因綜合作用的、漫長的、多階段、複雜的積累過程,在臨床中常循氣滯、濕阻、濁聚、熱郁、濁毒、絡瘀、陰傷的發展規律,濁毒相干為害貫穿於慢性胃炎的全過程。濁毒是慢性胃炎發展、演變、反覆難愈的主病機。濁毒的致病具有三易、四性的特徵:即易耗氣傷血、入血入絡,易阻礙氣機、膠滯難解,易積成形、敗壞臟腑;四性則指其:遷延性、難治性、頑固性、內損性。濁毒病邪膠結,作用於人體胃部,導致胃部細胞、組織的濁化,即病理損害過程;濁化的結果導致細胞、組織的濁變,即形態結構的改變,包括現代病理學中的肥大、增生、萎縮、化生和癌變;以及炎症、變性、凋亡和壞死等變化。濁變的結果是毒害細胞、組織和器官,使之代謝和機能失常,乃至機能衰竭。胃癌乃由於正氣虛損,陰陽失調,邪毒阻於胃絡所致,筆者認為其病機關鍵在於「濁毒」。濁毒阻於中焦,氣機壅塞,血瘀不行,毒瘀互結,久而形成腫塊。治療以化濁解毒,化瘀消積為法。治療開始患者正氣尚存,可採用解毒抗癌攻伐毒邪,日久癌毒耗傷人體正氣,治療以扶正祛邪,1月過後,患者癥狀明顯好轉,筆者謹守病機,在前方基礎上加減應用3個月,收效甚佳。繼用成藥鞏固治療,以防毒邪留戀復傷人體。(孫潤雪 劉小發 婁瑩瑩 河北省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作者:孫潤雪 劉小發 婁瑩瑩

  •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3.3.4。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