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考生韓愈的漫漫高考路

韓愈,字退之,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的美名。他官至吏部侍郎,相當於現在的人事部副部長,官做得一點也不小。這樣一個有才能有名氣的大人物,他的高考道路會是怎樣的一個情況呢?唐貞元二年(公元786年),經過多年的刻苦學習,十九歲的韓愈同學懷著遠大理想和志在必得的信心,去首都長安參加「進士」考試(相當於高考)。他當時躊躇滿志,在一首詩中寫道:我年十八九,壯氣起胸中。作書獻雲闕,辭家逐秋蓬(《贈徐州族侄》)。但是,事與願違,首次考試沒有考中。隨後幾年,韓愈又一連兩次參加考試,均名落孫山。試想,我們參加高考,三次都不中,心理壓力該有多大?跳樓的心只怕也有了吧!

Advertisements

但,實事求是地說,唐代進士考試的難度很大。據史料記載,唐代每年的考生平均在一兩千人左右,但能被錄取的也僅是數人至三四十人不等,好比考清華、北大,難度可想而知。才高八斗如李白、杜甫二位也一樣落選,可以說大才子落榜那是家常便飯。因為錄取人數少,有不少人都是堅持不懈多年的老考生了!譬如,晚唐的幾位詩人中,黃夤考了十七年,黃滔考了二十四年,孟棨考了三十多年。更滑稽的是唐昭宗天復元年(901年),因為平定內亂,朝廷為了表示慶祝,特別優待考生,那一年錄取了五位老考生。老到什麼程度?有兩位都年過七十歲了,有三位年過六十歲,估計都是考了二三十年的資深考生了!

另外,韓愈連考三年不中,還有一些重要原因。當時,能否考上,考試成績不是唯一錄取標準,還與「干謁」「舉薦」「行卷」等方面有很大關係。「干謁」就是提前拜訪考官,其中道理你懂得。「舉薦」就是有極高地位的官員向考官推薦考生。「行卷」就是考生需要把自己平常創作的作品,工工整整寫好,並且盡量將卷子修飾得漂亮一點,在考試前通過各種渠道,呈到主考官或身份地位高的官員手裡,通過藉助名人的威望,達到推薦自己的目的,從而對科舉有所幫助。當時,由於送「行卷」的人很多,考生怕自己的文字不能給對方留下深刻印象,於是就舉兩個名人「行卷」「溫卷」的例子,同學們從中可窺一斑。

Advertisements

當然,性情孤傲的韓愈同學,當時顯然沒有找到伯樂「行卷」「溫卷」,但還是幸運的。唐德宗貞元八年(公元792年),25歲的韓愈第四次參加考試,這次共招錄二十三人,韓愈以第十四名的成績被錄取,可謂皇天不負有心人。至此,韓愈同學的高考之路似乎可以畫上句號,他的一身「文武藝」,也可以「貨與帝王家」,圓自己做官為民謀福祉的夢想了吧?非也!

唐代的科舉制是一項非常嚴格的公務員選拔機制,考中進士,除非是冠亞季軍,可以直接做官。否則,還得經過吏部(組織部)的考試,通過了才能被授予正式官職。換句話說,考中進士,對於韓愈包括當時許許多多的進士來說,才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接下來的考試遠比現在的公務員考試艱難,命中率也更低!接下來,韓愈又經過了三次類似於現在的公務員考試,皆敗北。會想方設法再送一些文章過去,這個就叫「溫卷」。

算一算,韓愈從唐德宗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到長安求取功名,先後參加了七次考試,用了近十年時間。相當於我們現在參加了四次高考,又進行了三次公務員考試,結果連個一官半職都沒有解決,吃飯住宿都成了問題!第七次考試,韓愈同學當時在客棧整整躺了三天。這次考試對他的打擊太大了,他孤獨、惆悵、氣憤,感覺狼狽不堪,時常半夜哭醒,很是消沉了一段時間。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就在韓愈同學為了人生道路的選擇彷徨無助的時候,他的伯樂董晉出現了。從此,韓愈同學開始投筆從戎,走上另一條報效國家之路......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