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權術研究:不懂領導心思的三個階段,千萬別提建議!

【出處】《三國志》 袁紹傳

【譯文】袁紹率大軍南下之初,謀士田豐曾勸諫他說:「曹操善於用兵,變化多端。他的軍隊數量上雖比我們少,但我們也切不可大意,不如從長遠打算與他對峙。憑將軍您佔據險要的山河地勢,擁有四個州的土地和百姓,您可以對外結交天下賢士,對內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操練兵馬,然後選出一些精銳部隊,編組幾支奇兵,在曹軍不備的情況下輪流出擊,騷擾河南地區。曹軍救援右邊則擊其左翼,救援左翼則又攻其右邊,如此連續不斷,使曹軍疲於奔命,百姓不得安寧,田野荒廢,士卒厭戰,我軍不需大動干戈而敵軍已疲憊不堪了。用不了兩三年,曹操便會拖垮了,可眼下將軍您放著深思熟慮的長遠大計不用,卻要傾全力決戰於一役,萬一這一仗打不贏,您可是後悔莫及了。」袁紹不聽,田豐再三規勸,力諫不可輕率出兵。袁紹大怒,以為田豐是有意散布失敗情緒擾亂軍心,於是下令給田豐戴上腳鐐手銬囚禁起來。等到袁紹大軍潰敗后,有人對田豐說:「你的預言果真變成現實,這下子大將軍會更加看重你了吧!」田豐嘆氣道:「如果袁公打了勝仗回來,我倒是能夠活命;如今他大敗而歸,我是必死無疑了。」果然袁紹回到鄴城后對左右的人說:「當初我沒有聽從田豐的勸阻,眼下要被他恥笑了。」於是傳令把田豐殺掉了。袁紹外表寬容文雅,喜怒不形於色,頗有大將風度,而內心卻多猜忌,嫉賢妒能,妄加陷害。田豐之死正是最好的例證。

Advertisements

【解析】田豐之死,側面證明了袁紹的內心猜忌和嫉賢妒能,但是我們如果站在權謀角度來分析田豐之死的三個階段,就能夠側面得出,袁紹心裡的演變過程,就能夠了解領導權謀心思,從而有效的避免自己成為只懂智謀不懂權謀的田豐。一個好的建議,最終讓自己丟了命。

1、態度階段

和曹操的鬥爭,是採用速決戰還是持久戰,田豐和袁紹產生了觀點上的矛盾,田豐論證持久戰的好處。為什麼這個正確的建議袁紹並不採納,就是因為田豐沒有照顧到袁紹的心理。持久戰的前提是,曹操勢力強大,而袁紹根本就不把曹操放在眼裡,覺得,我勢力這麼強大,我還要怕他?你田豐此時說這段話,就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你田豐個人態度有問題。

在職場,很多時候,並不是你說的對還是不對,而是讓領導認為你個人態度有問題,你並不是替他考慮。記住,領導考慮對錯之前,先考慮你的立場,也就是態度問題。態度不好,一票否決!

Advertisements

2、權力階段

如果田豐提出建議,袁紹並不採納,田豐就此而止,袁紹也只是內心反感田豐而已。畢竟出發點是對的。但是田豐卻一而再,再而三的自己和袁紹唱反調。而且還是公然的唱反調。這讓袁紹就有點下不來台。這不是觀點的態度的問題了,這是對袁紹權威的公然挑戰,而且在廣大將士中間造成了不了的影響,攪亂的大家的思想。田豐是否定了袁紹的權力。所以袁紹直接把田豐囚禁起來。

職場上,提出自己的意見,領導採納就採納,千萬不要再否定之後據理力爭,這樣的後果,就會從你態度問題,上升為你藐視權力的問題,不管你什麼原因,藐視權力就是最大的錯。

3、面子階段

袁紹打仗失敗了,當大家都對田豐道賀的時候,田豐此時已經猜到了袁紹的心思,如果打贏了,袁紹對了,還能包容自己,如果失敗了,丟了面子,幾乎不可能讓一個證明自己錯誤的人存在。後來,果不其然,袁紹怕田豐的嘲笑,直接把田豐殺了。這從權力之爭,已經上升到面子之爭。你讓領導沒了面子,這就意味著,你讓他失去了威信,這就是動搖他的權力基礎,你還不死?

職場上,一定要明白,做老大要保持永遠正確,任何的錯誤都會有損權力基礎。你用自己的對來證明領導的錯,這也就職場生命的終結。其實還是毀在公然,如果這個建議私下提出的,也沒多大事。

通過上述的分析,我們能夠看出來,田豐的死,不僅僅是個建議的問題,而是通過從觀點升級到態度問題,從態度問題升級到權力問題,從權力問題升級到了面子問題。這三次升級,一步步的讓田豐走向了死亡。不要期待領導會給你認錯,也不要把不同意見變成矛盾公開化。不懂領導心思的三大變化,就不能正確的方法提建議,就無法混好職場!

關注權謀網今日頭條號,讓你的職場少走十年彎路!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