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常長「刺」 關鍵是缺「油」

「倒刺」,準確說是「甲周倒刺」,醫學名「逆剝」,指手指甲周圍皮膚以倒卷、撕裂、翹起為特徵的一種皮損,多呈縱向三角形撕裂,細小三角尖端剝離上翹或倒卷,觸碰疼痛。長倒刺,不是因為缺維生素或微量元素,而是缺少油脂。

大腿、肚皮和腳趾頭從來不長,就連手的其他部位也都不長,唯獨只在手指頭指甲周圍的那麼一小片地帶長倒刺。其實,原因很簡單:指甲周圍這一小片範圍的皮膚與身體各部位皮膚都不同,這部分皮膚非常薄弱,而且沒有毛囊、汗腺和皮脂腺。

薄弱就會很容易被一些不起眼的刺激引發剝脫、損傷、過敏、炎症甚至感染化膿,這其實也是「甲溝炎」這個病常見的原因之一。

那麼,沒有毛囊、汗腺、皮脂腺會有什麼影響呢?我們全身皮膚最外面的那層保護屏障是沒有活細胞的「角質層」,也就是平時說的「死皮」。這些「死皮細胞」彼此之間以及「死皮細胞」與下面「活皮細胞」之間是靠水分「拉攏」連接在一起的。

甲周皮膚,作為一種先天就沒有毛囊皮脂腺的悲劇般的存在,它的角質層一般只能依靠「蹭」旁邊有皮脂腺的皮膚分泌的少量油脂來「保濕」。

在這樣的大前提下,如果反覆接觸肥皂、洗滌劑或物理磨擦,就會破壞甲周皮膚表面原本就非常貧瘠的油脂層,使得角質層因水分大量蒸發而乾燥和剝離。再加之我們之前說的甲周皮膚本來就薄弱容易受損,於是就有了「倒刺」。

搞清楚真正的原因,在生活中預防長倒刺就簡單多了:戴手套避免化學劑洗滌劑刺激,避免甲周局部過度物理磨擦;告別潔癖,避免不必要的洗手,洗手后擦護手霜保護角質層。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