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轉移=腫瘤終末期?對抗腫瘤骨轉移 我們有「核武器」!

點擊右上角立即關注,更多健康內容不再錯過,不定期驚喜送給你

骨轉移≠腫瘤終末期

腫瘤骨轉移的最常見表現是骨痛,疼痛隨時間延長逐步加重,以夜間疼痛為主。腫瘤骨轉移可導致病理性骨折、脊髓壓迫、高鈣血症等併發症。有些患者受輕微外力作用就會發生轉移部位骨折(病理性骨折),若出現脊柱轉移,還可能會破壞脊髓、神經,導致截癱。

骨轉移的出現並不是腫瘤終末期的「宣判」。對於易發生骨轉移的惡性腫瘤,應儘早進行篩查,以便及時、準確地評估病情,適時採取有效治療方式。

骨顯像:早期發現腫瘤骨轉移

對於腫瘤骨轉移的篩查及早期發現,首選檢查方法是骨顯像,通常可比X線、CT檢查早3~6個月發現骨轉移灶。X線、CT是形態學的局部檢查,哪裡痛就查哪裡;磁共振雖能更敏感地發現骨髓腔內的早期轉移,但也是局部檢查,需在檢查前準確定位,否則易漏診。骨顯像可以通過一次檢查獲得全身骨骼圖像,從而敏感地發現可疑轉移灶。

Advertisements

常規核醫學骨顯像包括骨全身顯像(即全身骨顯像或骨掃描)和斷層顯像(單光子發射型計算機成像儀,SPECT)。目前,核醫學科的顯像儀器已從SPECT發展為與CT置於同一機架內的融合影像設備SPECT/CT,可實現功能影像與解剖影像的融合,發現疑似骨轉移灶,確定CT掃描部位,提高診斷準確性,患者可在同一台機器上完成檢查。通常患者先做骨全身顯像,醫生再決定要不要進一步行SPECT/CT。

18F-FDG(18F-脫氧葡萄糖)PET/CT是診斷腫瘤骨轉移的另一項核醫學檢查,可以全面評價全身軟組織和骨轉移狀況,靈敏度和特異性更高,但它並不能替代骨顯像。

核醫學:「靶向」治療腫瘤骨轉移

腫瘤骨轉移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介入治療、放射性核素內照射治療等,目的是減輕疼痛,預防、減少或推遲骨骼相關事件(如病理性骨折、脊髓壓迫、高鈣血症等併發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Advertisements

放射性核素內照射治療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副作用小,主要針對全身多發骨轉移伴骨痛患者。經靜脈注入親骨性放射性藥物后,藥物會靶向尋找骨轉移灶並沉積於病灶部位,殺傷腫瘤細胞,從而緩解疼痛。其發出的射線照射距離短,幾乎不會對正常組織造成影響。目前臨床上主要應用89Sr(氯化鍶)治療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腎癌、鼻咽癌等腫瘤骨轉移,可與唑來膦酸及內分泌、靶向、免疫、放射治療聯合應用。

一般情況下,氯化鍶的療效多在給葯后3~20天出現,一次注射平均維持3~6個月。5%~10%的患者可有反跳痛(骨痛增劇),持續2~4天後逐步消失。出現反跳痛,預示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治療后,患者一般無明顯不良反應,部分患者4周左右會出現一過性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3個月內即可恢復。

註:文中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