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憑什麼不給老人家讓座?

文:劍聖喵大師

01

近日,《法制晚報》報道了這麼一件事,引起了網友的憤怒。

一輛公交車行駛進站時,乘客們一擁而上,其中有一位老人和一名戴紅領巾的小學生。

上車后,小學生憑藉自己身體靈活擠到了老人前面,搶先佔據了駕駛員身後的座位。

不料,老人見狀異常氣氛,對車上還有許多空座位視而不見,竟當場抓住小學生雙腿,使勁往車廂過道上拖曳。

雙方力氣懸殊,小學生被拖離座位,身體重重摔到地上,痛苦地捂著腦袋慘叫。

公交車師傅立即停車制止老人,乘客們也紛紛勸阻老人的粗暴行為。然而,老人理直氣壯,指責小學生不懂得尊重老人。

公交車司機立即報警,送醫院后,小學生確診為腦震蕩。

「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中國傳統文化里,老人和孩子是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的。

Advertisements

如果老人能和藹地請求紅領巾讓座,哪怕紅領巾不讓,旁邊的人也會看不下去起身讓座的,那麼被大家集體指責的,應該是紅領巾。

像這樣不由分說,就開始對小學生進行暴打,這樣的新聞只會使主動讓座的人越來越少。

其實,如果你仔細聽公交車廣播,車上現在都是「請給需要幫助的乘客讓座」,而不是「請給老弱病殘孕讓座」。

一個身強力壯能毆打別人的老人,能算需要幫助的人嗎?

印度國民演員阿米爾·汗在一次節目中,探討的這個問題,他說得好:「尊敬老人,是尊敬他們的行為,而不是尊敬他們的年齡。

這種「仗勢欺人」的人,不光有老人,他們遍布所有年齡階層。

很多爆文把新聞中的這樣的人視作「弱者婊」,他們總是一幅「我弱我有理」的樣子,然後抬著這樣的強盜邏輯,對你進行道德綁架。

Advertisements

但這樣的人真的是「弱者」嗎?

你看他們一言不合就破口大罵的情緒張合力!

你看他們略有不爽就大打出手的執行力!

你看他們無論多少人在一旁指責,他們都毫不收斂的抗壓力!

這樣的人絲毫不弱。

「弱」不過是他們的理由罷了,他們早已經將自己的價值觀「異化」了,異化為這個世間的一切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都是為他們服務的。

比如在讓座這件事上,他們是這樣「雙重標準」的。

我是老年人,我身體不好,你需要讓座給我。為什麼呢?因為你是年輕人,你身強力壯。

即便這些人是年輕人,他們照樣可以這麼理解。

我是年輕人,我上班很累很辛苦,我為國家創造財富,你們這些吃閑飯的人都要讓座給我。

已經「異化」的人,無論他們是哪個年齡、那種身份,他們都理所應當的認為,其他人應該給於他們遷就和照顧。

「只談權利,不談責任」便是他們的顯著特點。

心理學家Algoe(2012)把這種現象稱之為響應性覺知喪失,即個體由於情緒評估機制的錯誤,個體感知不到自己在被對方所理解、珍惜、關懷。

Wood 等人認為,人際感恩的產生在於受惠者對恩惠價值(value)、施助成本(cost)以及施助動機(intention)的評估,一旦這三者評定出現問題,人際感恩就會消失。

一旦你發現周圍人出現這樣的情緒評估異化,那麼他就不值得你為他付出善良。

02

同學聚會,某個在外地的同學丁丁來到昆明,於是她召集在昆的同學組織了一場聚會。

我本來是不想去的,因為我晚上八點半要在網上開微課,這個是不能推掉的。

而且,召集人丁丁這個人,記憶中給我留下的印象不是特別好。

但耐不住老好人老馬的一再軟磨硬泡,我答應他們去吃個飯,時間說好六點鐘開始,那我八點鐘回去上課。

結果到了七點多,丁丁還沒到,老馬說她遇到堵車了。

一直等到八點鐘,丁丁才趕到,全桌人已經餓了兩個小時了。

我和她打了招呼就起身走人,誰知丁丁頓時不高興了。

「喲,我才來你就走,是不是看不起我啊?」

「對不起,我八點半要在網上上課,上萬網友等著,還請見諒!」我禮貌地回應她,老馬也在一旁為我解釋。

「知道你是網紅了,你一個大明星連自己老同學都不照顧,大家知道了還不得笑話!」丁丁不依不饒攔住我不給走。

「下次我們再約吧,不過記得不要遲到兩個小時!」我回敬她。

「我們這種干銷售的經常睡不夠,你知道嗎?誰像你們這種人賺錢這麼容易,當了網紅就看不起老同學,我算是看透了!」她接著說。

聽完這句話,我今後便不打算再和此人來往了,我不理她立即回去準備課程。

在她的這幾句話里,出現了嚴重的情緒認知偏差。

我哪怕日程很滿,都要抽出時間來陪她們聚個餐,她不覺得這有「恩惠價值」。現代人腳步都很忙,有時間聚在一起實屬不易。

我耐心給她解釋了,假如我留下來「給她個面子」,那我會放上萬網友的鴿子,這樣的行為代價很大(施助成本),但她並不認同。

最令人討厭的,便是她對我來聚餐的動機進行了扭曲,似乎我的目的是「成為了大明星以後賺了大錢,就要來羞辱覺都睡不好的銷售人員」。

正因為這些信念支持,所以她「遲到兩小時」不是很重要,而我要提前走,就是大逆不道。

Wood(2008)等人發現,在情景評估實驗中,人開始習得一種不良思維模式,即用學會用身份的獨特性,來消除自己負債感。

「因為我有某種身份,所以我可以不需要為某些行為負責」,這便是「我弱我有理」的心理機制,人在主觀故意壓抑住大腦與生俱來的恩惠識別系統。

Park和Peterson認為,嬰兒10歲就可以清晰識別別人的意圖,從而產生感激的情緒。當代人為了逃避責任,拋棄了這種與生俱來的能力,是一種心智上的倒退。

《芳華》里曾說:一個始終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識得善良,也最能珍視善良。

正因為不被善待,人變得內心強大,人識別善良的能力變強。

那麼,如果一個人放棄識別自身識別善良的能力,那隻能說明,他一直在被善待,一直在被人遷就,所以他的心智一直在退化。

也許,這樣的行為不僅害了你,也害了他。

03

有種人值得我們尊重一輩子,那就是永遠不會異化的人。

一代奸雄曹操,對待言語冒犯者,從來都是殺無赦。包括孔子的後代漢末大儒孔融,

幫助滅袁紹的立下大功還是他發小的許攸,曹操評價為「把修養活在了風骨里」的崔琰。

但他這輩子只對三個永遠保持敬意,哪怕用放縱的方式都要成全他的名聲,成全他的完美。

這三個人就是劉備,關羽還是荀彧。

這三個人都有著他這輩子最為欣賞的大義,無論他怎麼威脅,怎麼收買,怎麼動搖都無法撼動這三個人的決心。

他們三個,一個鐵了心要興復漢室,哪怕自己已經被打的半輩子都在全國逃亡。

一個鐵了心要跟定自己的義兄,哪怕千里走單騎。

一個始終要維護皇帝,哪怕皇帝軟弱無能,連刀都拿不起來。

他們成為了曹操畢生想成為卻沒能成為的人。

曹操心中一直有一個痛。

他曾經棒打大宦官的犯法叔叔,後來為了地位不得不和大宦官妥協。

他和袁紹、張邈原本是從小玩到大的好友,曾經又是生死相托的朋友。後來袁紹和張邈鬧翻,袁紹命令曹操幹掉張邈,曹操屢次勸袁紹顧念舊情,而且他對張邈毫不防備。

誰知張邈背後偷襲了他,因為張邈害怕曹操最終頂不住壓力而先下手為強。

曹操因為張邈的背叛差點命都沒了,一度想跑到袁紹那當小弟,後來曹操奪回兗州,第一個動作就是殺了張邈全家。

不知道他那時,記不記得那個在他被董卓打的大敗,十八路諸侯坐視不理時,那個挺身救他的張邈。

從此,曹操再也不能說自己一身潔白,骨鯁中正,再也不能成為維護大漢的征西將軍。

對於人性,曹操是非常沒有信心的,這使得他極其多疑。

但他信任關羽、信任劉備,一個封了漢壽亭,一個拜了豫州牧,這是許多曹操臣子畢生達不到的地位。

曹操把這一生中所有的善良,都給了他的敵人。在劉備、關羽、荀彧等人身上,他看到那種為弱者奮不顧身的熱忱,為朋友義無反顧的堅定,為君王近乎偏執的忠誠。

也正是這樣的人,讓曹操得以含笑而終。

真正的英雄,明知生活的真相,卻還是熱愛生活,不忘初心。

尊重這樣的英雄,便是最高級的尊重,也是王者立於頂端的善良。

我想說:我們尊重一個人,不因為他的年齡、地位、長相、性別、名氣,甚至這個人是否對我們有利。

這種人不會因為一點蠅頭小利就丟掉自己的操守。

不會因為威逼、脅迫就放棄自己的初心。

不會因為事關生死,就捨棄一切親情、友情、愛情,以換取自己的苟延殘喘。

真正堅強的人,都有自己誓死要守護的價值觀,就像種子破土的聲音,細微又堅定。只有這樣的人,才配得上你來之不易的善良,才對得起你這份發自內心的覺醒。

參考文獻:


Algoe,S.B.,&Stanton, A.L.(2012). Gratitude when it is needed most: Social functions of gratitude in women with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Emotion,12(1), 163–168.

Algoe,S.B.,Haidt,J.,& Gable,S.L.(2008).Beyond reciprocity: Gratitude and relationships in everyday life. Emotion,8(3), 425–429.

Emmons,R.A.,& Mc Cullough, M.E.(2003).Counting blessings versus burden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daily lif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4(2), 377–389.

Park,N.,& Peterson,C.(2006).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happiness among young children: Content analysis of parental descriptions.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7(3), 323–341.

Silvia, P. J. (2005a). Cognitive appraisals and interest in visual art: Exploring an appraisal theory of aesthetic emotions. Empirical Studies of the Arts,23(2), 119–133.

Tsang,J.A.(2006). The effects of helper intention on gratitude and indebtedness. Motivation and Emotion,30(3), 198–204.

Wood,A.M.,Maltby, J.,Stewart, N.,Linley,P.A.,&Joseph,S.(2008).A social-cognitive model of trait and state levels of gratitude. Emotion,8(2), 281–290.

Wood,A.M.,Joseph,S.,& Maltby,J.(2009).Gratitude predict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bove the big five face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46(4), 443–447.

------------------------------

作者簡介:

劍聖喵大師:高校心理學教師,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青年學術帶頭人,省心理指導委員會理事,

著有《優秀的人,從來不會輸給情緒》,

微信公眾號:劍聖喵大師(ID:swordpain)

願得我心如明月,獨映寒夜迷途人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