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這樣過年(三)

  第五,過年。三十這天一大早我媽就起來做飯,這天的早飯也是固定的,大米粥,再烙一塊大餅,象徵著一家人在新的一年和和睦睦,團團圓圓。至今我一直延續我們家這個傳統,大年三十早飯大米粥烙餅,只烙一塊大餅,大家一起撕著吃,感覺很好。中午飯是重頭戲,忙乎大半個月就是為了這頓飯。條件好一點的家庭都擺五大碗:條肉、塊肉、黃酥肉、肘子、雞肉。再炒幾個青菜,還有兩三個冷盤,最後一個燉菜,白菜燉凍豆腐或酸菜燉細粉,主食就是大米飯。全家人坐在炕上,圍著一個大方桌,吃著噴香的米飯和肉、菜可高興了!午飯後大人孩子都換上新衣服,大人們忙了大半個月都累了,差不多都在家裡休息,為晚上包餃子做準備。孩子們都跑出去玩,女孩都跑城裡買頭花(用布做的,各種顏色都有,戴在頭上很美)。我家離城裡三里地,記得有一年,三十吃完午飯鄰居夥伴找我一起去城裡買頭花,她說她爸給了她五毛錢,我也想跟我爸要五毛錢,可我爸只給了我一毛錢,我不高興,為此我媽還跟我爸拌了幾句嘴,那個年都沒過好,現在想起來挺後悔!不應該跟人家比。

Advertisements

戴頭花的女孩  圖片采自網路,向原作者致敬

  年三十晚上,家家都包餃子,那個時候沒有電視,更談不上春節晚會。吃完晚飯就包餃子,把初一早上的餃子都包出來,包完餃子大概十點鐘左右,還要吃飯,一般吃餃子面,就是用蔥花芡鍋煮餃子,然後再放些挂面就叫餃子面,也叫「串元寶」,可好吃了。

  吃餃子講究從初一吃到初五,如果那家從初一吃到初五說明這家富裕,一般家庭初一、初二吃兩天,初五中午再吃一頓就不錯了。正月初一早上吃完餃子后,晚輩們都要給長輩們拜年,真得磕頭,長輩們要給壓歲錢,不多,一般兩三毛錢,最多五毛錢,挺真實的。不像現在,壓歲錢都變味了。

  農村放炮從三十到初五,每天三頓飯前都放炮,然後留一些等到正月十五再放。那些年花炮品種很少,只有小摔炮、小羊鞭,最大的就是二踢腳,哪有現在這麼多品種!小摔炮、小羊鞭五六歲小孩都敢放,也不會出問題,比較安全。

Advertisements

新年放鞭炮  圖片采自網路,向原作者致敬

  

  更令孩子們開心快樂和盼望的是正月十五鬧會!我們村鬧會的歷史比較久遠,水平也在當地最高。

  從初一開始,村幹部就組織村裡的藝人籌備、排練。主要有耍龍燈、太平車、毛驢、踩高蹺,女孩也耍龍燈、踩高蹺,可熱鬧了。

記得我還參加過一次,那年我也就是十六七歲,扮演的是太平車端茶盤的丫鬟。太平車都是兩個,一個車裡坐的是小姐,另一個坐的是公子。小姐車前是端茶盤的丫鬟,推車的扮相是老太太。公子車前是個挑書箱的書童,推車的扮相老頭。兩個太平車六個人對跑八字,在跑的過程中,公子與小姐逗戲,書童與丫鬟逗戲,推車的老頭、老太逗戲。都畫著裝,穿著古裝戲服。太平車特別漂亮,一個紅的,一個綠的,走起來非常精彩、耐看。耍龍燈、太平車、踩高蹺最引人注目。一般從初五鬧到正月十五,現在沒人組織了。那時候過年一直到正月二十五才算過完,叫二十五添倉。記得二十五早上起來,發現院子里畫了幾個大糧倉,是用灶火坑裡的灰畫的,聽爸媽說是象徵著當年風調雨順,糧食滿倉。

踩高蹺   圖片采自網路,向原作者致敬

現在過年簡單多了,好多傳統的東西都逐漸丟了,有的傳統習俗也改革了。過去過年過了門的兄弟姐妹挨家走,現在定個時間大家聚在父母家,每家出幾百塊錢,美美的吃一頓,又高興又節省時間。我覺得這項改革還是挺好的。

這就是我小時候對我們家過年的記憶,希望與大家分享!

作者:王淑霞

聲明:本公眾號作品均系作者原創,如欲引用、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視為侵權,本人保留追責權力。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