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遇瓶頸,認真讀此文!(內部培訓知識點匯總)

本文根據張利安,姜寶平,婁紅衛,米鬧,薛明輝,耿自禮等老師教學內容整理,並適當闡發。歡迎關注持續的更新。

寫字最忌如布運算元。一篇字如此,一個字也是如此。

中國書法,體現的是性情,本質上更接近道家精神。重視虛靜。一幅作品,一定要有虛靜處。不虛,就是房子沒有窗,沒有內部空間一樣。房子不虛,那就沒法用,也不叫房子。書法中,沒虛靜處,密不透風的,太壓抑死板,顯得沒有生命力。這在行草書上尤其講究這點。我們的作品,要讓人感覺到實,但是要某一處,忽然出現的虛靜,會給人豁然開朗的感覺。

如「內」,絕不讓內部空間均勻。空的地方特別大。

「月」也是這樣,虛左部。實處我們可以稱為聚,虛處稱為散。散的地方,就讓他散,如這個字,絕不讓末筆連上第一筆。

Advertisements

去過重慶的人都知道,重慶是山城,山景真美。記得去年離開重慶時,經歷了重重疊疊的山,坐在動車上感覺很壓抑,感覺山總是走不完,雖然山形各不相同,比國畫還美,但那種走不出的感覺,還是讓人很難受,再美的風景也無心觀賞。在別人眼中的美景,那一刻,卻是我眼中的障礙,心中的愁,希望早些走完。大概好像是過了長江,見到了千里碧野的平原,終於長吁了一口氣。相比重慶,平原就是虛處。

學習臨帖,要善於想像。要通過紙上字,知道古人書寫時筆鋒狀態。書論有言,觀古人之書,如見其揮運之時,正是此意。

看高手寫字,不要看他毛筆在紙上寫了什麼字,要看他手上的動作,看筆鋒的狀態,看筆鋒是如何運作。一個動作寫完,筆鋒一定要奔下一筆去,使筆意貫通,否則即使寫的像,但力也不夠。筆意連貫,露鋒會自然減少,會顯得字含蓄有韻味。如果寫完一筆,下一筆只圖形似,不是順著上一筆自然而來,則露鋒會變多。細節上肯定不夠精緻。

Advertisements

書家書寫時入筆的瞬間,往往被我們忽略了。而正是這瞬間,書家的手上完成了筆鋒方向的調整。從筆一觸紙,筆就要頂住紙。

張利安老師示範臨書要有整體意識,創作意識。

筆尖藏在筆畫中走,叫中鋒。中鋒用筆,是筆尖有頂住紙的感覺。什麼叫萬亳齊力。就是讓你的筆上的毫緊緊頂住紙住書寫。而不是簡單按下去。頂這種感覺,需要我們不斷去試驗,感悟。我也有人稱之為澀行。筆在紙上有阻力的感覺。只有這樣寫出的字才能有力,才能入木三分。

澀行不代表是屋漏痕。屋漏痕是指裹鋒行筆。評顏真卿字會常提到屋漏痕,因為顏字有篆籀氣,與篆書用筆一樣都常用裹鋒。我們可以看到過去泥土做的屋外牆上雨水滑下的痕迹,曲曲折折,卻很飽滿。屋漏痕的書風就是指裹鋒行筆,自然書寫。裹鋒書寫顯得有筋,你可以想想自己手中突出的青筋是什麼樣。像麻繩。這種字不講究精緻,講究自然。這和王羲之一路差異很大。王書整體是剛柔相濟,外表較秀。顏字又稱筋書。裹鋒常用於大篆和草書,小字光光的,講究精緻,用不上這麼書寫方法。

顏體行書,裹鋒用筆的代表。《爭座位帖》被稱為「粗服傾城」。就是因為這種書寫筆畫外沿線並不講究光滑。顏體行書對宋代的尚意書風影響很大。

好的作品,往往意連。把牽絲去掉,意氣貫通,顯得更含蓄,更有內涵。可以看看行書聖教序,裡面牽絲很少的。你可以隨意寫個字,比如寫個我字,你寫個筆筆有牽絲和沒牽絲但意連的,然後比較一下效果,帶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毛筆不要只用一面,寫行草書時,只用一面,是寫不成的。要順著筆的特點去書寫。筆法學的全面,毛筆能面面都會使,才能寫出好的書法。翻筆,復筆,絞轉,這些筆法都要運用精熟。

如果懂得以上筆法,以這種方式去寫楷書。我們會發現,現在很多教人入門的書,把筆畫支離,還畫上一二三四五,這些都是錯誤的教法。楷書其實和草寫書寫原理是一樣的,只不過速度放慢而已,手上動作是一致的。以這種方式寫楷書,才能寫活寫好楷書。寫行草書,手一定要擺動起來。如果有好的,真正懂行的老師教寫楷書,那麼將來由楷入行或入草,都是很自然,輕鬆的事情。沒有什麼難處。

傳統楷書教法,就是線條的拼湊,死記字形,這種學習方法,既難又枯燥。打擊學習者的信心。一般人很難堅持下來。學習者只知應該這樣寫,卻從不知為什麼要這樣寫。傳統教學,教寫書法,筆畫是做出來的。每一個筆畫,先怎麼樣,后怎麼樣,根本就不是自然書寫。如果學習時先搞懂書寫手勢,弄清毛筆不同狀態下書寫特點。把每個字貫通去寫,讓學習者先明白書寫的原理。那麼肯定會事半功倍,而且不同書體轉換起來會非常非常簡單。

傳統教學的筆法支離教法。用支離的筆畫拼成整個字,忽視了每筆之間的內在的聯繫。

寫字懸不懸肘,跟寫好字沒關係。請問,如果寫小字,你懸肘能寫嗎。懸不懸肘,要看個人書寫習慣,或者根據你寫字的大小。

執筆,也無定式。關鍵要做到三點,即指實,掌虛,腕平。

顏體,歐體,字形其實差別並不大。差別在筆法上。歐體內yan,顏體外拓,外包圍。如果用正確手勢去寫,稍稍注意他們的特點,很容易寫成。沒有什麼難的。

最大的空處,在於豎的位置要寫好。如布的空間均勻,則死氣了。

往往很多人一說自己書法,就說學二王的。其實這是一種錯誤說法。二王用筆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要麼說大王,要麼學大令,怎麼能一混而談呢。把二王一起說,是指二王代表的帖學。清代之前,沒人學碑,都是學帖,這可以叫學二王。但自清以來,碑學興起,我們身邊純粹學帖學的人,似乎很少。所以再說自己學二王是不太合適的。你學聖教序,你可以說學的是王羲之,要把這個問題弄清楚。

錘鍊中鋒用筆,可以練練篆書嶧山碑,袁安碑。

左聚右散。散處就給以大空間。聚處就要多封住。如藍色標註,連帶挨了中間一筆。這個字寫的很有意思,中間一筆不是直的。王字的構字法很豐富,弄清聚散,再去看其他帖,有一覽眾山小之感。

臨帖不是目的,臨帖是一種手段。書法是古人定好的遊戲規則。就像圍棋象棋一樣,要想下好,肯定首先你得熟悉規則。臨帖的過程,就是讓我們熟悉規則的過程。創作的過程,就是我們利用規則進行遊戲。這和下棋沒什麼區別。你想把遊戲玩精到什麼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對規則的運用。臨帖就是為了自己將來創作作儲備。

臨帖,第一步要臨像。一方面筆法要像,就是寫出來的線條要像,要有質感。另一方面結構要像,結構是要求我們學習造型的能力,很多學素描的人學書法,結構能學很快,就是因為他們懂造型。筆法和結構這兩方面缺一不可。臨帖就是對古帖中字的筆法和結構去模擬,以此去了解古人的方法。第二步就是要記住,要把帖中字記心中。脫帖也能寫像。第三步,集字創作,還原。米芾曾說,臣五十歲之前集古字,遍臨魏晉之名家,之後,別人不知我字的出處。這就是說,我們每個人的創作,都要經過集字創作這麼一個階段。比如我說我要寫一首唐詩,腦海中馬上要能想像還原出帖中此字寫法,一字如有多種寫法,用哪一個寫法跟上下字搭配起來更合理,如果帖中沒有這個字,我們就應該去把這個字拆開成幾個部分,分別在帖中找到這幾個部分,來進行最合理的組合。創作中講究字的大小,布白,用墨的濃淡,這個要求我們在臨習中,不僅要單字過關,行與行,字與字的位置,大小都要記清。臨習法帖,要有整體意識。將來創作才能得心應手。第四步,就是隨意發揮。你對帖中蘊含的深層的規則,道理已爛熟悉於胸。不僅能集,也能不違規則的變化。即像你寫的不是帖中字,或改寫了帖中字,但不違反帖中暗含的像密碼一樣的規則,別人一看仍然會說,你字的出處是這個帖。這就不僅取了帖中的形,你已經掌握了帖中神韻。但一本法帖中的寶藏往往是值得我們一輩子去學去悟去深層挖掘的。

張利安老師示範結字的原理。講解聚與散的關係。

臨帖要用夾生飯的方式。臨臨帖,一臨臨一兩個小時,有了手感,有創作意識,不妨在練習紙上寫一首詩或一夠話,一首詞進行簡單的創作。或者說在臨的過程寫到某個字,你由此字想到某句詩詞,也可以寫一寫。寫完繼續臨。反反覆複利用夾生飯的方式進行學習,這也算是臨創結合。創作中,切忌不要用已出版過的集字,進行集字創作。創作中對某個字有些生疏,可以查查字帖或書法大字典。建議大家都備一本書法大字典,可以沒事翻翻,學習一個字的不同寫法,也要以用來備用。在臨字查找的過程中,這個笨工夫,對我們的幫助是很大的。

上實,下就要虛。每個字都是虛實相生。虛處要至少留一個缺口。讓內部氣透出去。這和圍棋里氣的概念一致。

作品還要有作品意識

我們看王鐸,幾行字,都是一幅作品。二王手札也是如此。而普通人臨寫都很隨便,沒有作品意識。

臨帖是終生的事,不要指望今天臨帖,明天就能創作。臨創之間的銜接,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王鐸曾說自己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創作在學習過程中慢慢不斷嘗試,嘗試在不同形式的紙張上進行創作。可以是斗方,冊頁,也可以是條幅,或者是大字作品。大字作品和小字不同,如果怕駕馭不了,不妨先用小筆設定一個小草稿。創作也是,可以先設定一個小草稿,連帶,墨色變化,哪一處虛,哪一處實,事先都可以在草稿在大致反映出來。設定好之後,就可以大膽地把自己所思所想,用筆在紙張上表現出來。

書法大字典,書法學習者必備的工具書。

選帖建議選共性強,個性弱的。如魏碑中的張猛龍,行書中的聖教序。隸書中的禮器。盡量不要選個性太強的。打個比方。共性強的如白開水。有了這杯水,以可以往裡面加不同東西,變成不同飲料。變成加多寶也行,可樂也行,芬達,果汁都可以。而一旦上來就是個性太強的,你想把可樂變成加多寶可就難多了。先學共性強的,慢慢在學習中摸索,在技法中取捨,慢慢形成自己的書風與特點。個性強的容易上手,但將來路子不是多麼寬。另外,人的時間有限,要精研。精研一兩本法帖,然後見其他帖都能看的很透。舉一反三。不要這個也想學,那個也想抓。結果猴子掰玉米,啥也沒弄到……

開始以歐體為例。注意箭頭所指,哪些封,哪些不封。上方箭頭是不能封的,上一個例字也說了氣的概念。其實看電影就知道,懂兵法的圍城,總會圍三面,而非四面。留生路,既可高伏,也不會激起城內死扛。

寫字線條要飽滿,要有彈性有質感。結構要在穩定的前提下,盡量製造矛盾衝突。現在書法畢竟不是拿去用考科舉,人們見慣了印刷體的平正,字中有險有奇,才符合當代人的審美特點。從審美角度說,一個人站著板板正正拍照,顯得很不自然,如果有個姿態,那就好多了。這也是為什麼不建議大家去學唐楷,學楷要學魏碑。同樣寫行書,不寫趙孟俯(五筆打不出這個字,用同音代替下),可寫董其昌的原因。不是唐楷,趙孟俯不好,而是一個太平正,一個太甜,沒有生的感覺。寧生勿熟。

歷代書家字法基本一致。關鍵在於筆法的不一樣。筆法一變,字法也就變了。所以書論中說,筆法是書法的核心。

如果黃色外沿線繼續畫,就成三角形了。選字歐體行書《張翰帖》。中部聚,上下散。

臨帖和創作關係

以聖教序為例,只要你徹底弄清聖教序用筆方法,你可以用這種方法去學各種體,各種帖,只是結構變了。比如以聖教序方法去寫書譜,就是創作。拿米芾的結構,用聖教序方法去寫,這就是創作。技法沒變,字形變了。這是最簡單的創作方法。

臨帖,臨字法之外,一定要臨章法。

要知道,原雕刻在碑上字可能只有幾列,十幾列但裁成字帖,左右字的順序變了。原來石頭上一列可能上百字,但裁成書的時候,為了方便讀文字通順,就把石頭上原一列字切成很多列。即使如此,我們也不應該忽視法帖的章法。法帖就是法帖,他不是優秀字帖,更不是普通字帖,法帖就是法帖。切了,你就按切了的章法去練。你拿過來一本法帖,隨便看一小段,這一小段也有這一小段的章法。法帖,是沒有地方讓你看出有漏洞的。你可以看一下懷仁集字聖教,每一列的每一個字大小,間距,都是可以讓我們悟出有多東西的。不要聽有些人瞎說,集字聖教序章法不好。那是他沒看懂,沒悟到。比如,帖中有一句話,叫,理含金石之聲。你看看帖上,含金石,三個字的歸后一橫寫法,處理的多麼巧妙。你還敢說沒章法,章法不好?再如,敕於弘福寺翻譯聖教要文一句中,敕於兩個字草寫,連帶多麼自然。這本帖中,這兩個字都不止出現一次,你把這兩個字換掉其中任何一個,用帖中另一個敕代替這個試試。不要小看了懷仁的藝術水平。他完全能寫出具有自己風格的聖教序,但是出於對先賢的敬畏,他寧願犧牲自己風格,卻成全了王羲之字的流傳。他集字時,肯定考慮好了什麼字放什麼位置,哪個字應該大些好,哪些字用偏楷寫還是偏草寫好看。所以對於法帖,我們忠實地去臨習即可。對著面前的紙張,要有創作意識。像創作一幅作品一樣去臨習。當我臨完這張紙,一看,整體是美觀的。這樣才好。

一個字寫的很漂亮,沒什麼大不了。全局好更重要。就像將軍統軍一樣,要觀大局。而不是像做士兵一樣,每一個都很好,整體一組合,一盤散沙。所以寫好書法,都像將軍一樣,會布局。

造型和上一字,是不是很像。同時,內部左散,而不是均勻布白。很多人寫歐體,毫無生氣,看不到裡面的變化,把字空間寫勻了,一點意思也沒有了。如果眼裡能看這些留白處,懂得聚散(留白)道理,會發現歐體其實很有意思。

今天我們看展覽,眼花繚亂,這兒一個印章,那兒添幾行小字。要知道,這都不是隨便來的。你臨帖時,觀察下,哪些位置蓋的有印,什麼形狀,蓋幾個,距離如何,哪些是朱文印,哪些是白文印。有些帖上還有古人批註,臨習的時候都要注意。將來創作,你就可以學這一頁紙上的章法。要知道,古人得到好帖,他是不會隨便在任意位置隨便加章的。對於這種寶貝,他肯定斟酌再三,把章或題字,放在應該放的位置。你可以想像一下,第一個收藏者加章中哪兒好看,第二個收藏者一看,上面被加了,他肯定會另找合適位置。無論後面有多少人加章,肯定都得考慮整體章法問題,不是隨便加的。我們創作時,加印,題小字,都要做到讓行家一看,都能看出出處。知道你仿的是哪一帖。我們臨的時候,可以琢磨一下,如果這個帖加一個印,放哪個地方好看,加兩個,三個,五個,呢,想一想。或者說把帖中哪些印去掉不會有不好影響。一個一個或按組去印,看看有什麼不一樣。

我們自己不能隨心所欲,亂拼貼,亂題小字。我們買字帖,也盡量多買幾種不同版本進行比較,有的上面題跋多一些,有的字帖給這些去掉了。如果有機會,我們最好還要去訪碑,看一看自己手中平時臨習的範本,到底長什麼樣。去體悟原碑的震撼。

一本帖,我們不要貪多學很多。一年就學那麼三五頁,甚至一頁。真正搞通了這幾頁,再臨其他的部分,都是簡單至極。這幾頁里,筆法章法應該有的,基本都會有,其他頁,不過是變換下字形而已。其實我們不需要學那麼多,只要我們精研其中那麼幾頁,達到一定程度,自然就能舉一反三,對字法章法,自然變化。

學的精,才能悟的深。通過這幾頁的學習,你只要悟得字理,創作時完全可以進行適當誇張,變形而不違帖中原則。這些理,原則,都是書中的密碼,需要自己去深刻實踐,認真讀帖,去悟。

每當我們習書有所得,我們可以做做筆記。用鋼筆,或微博都可以。我本人就結合著做。大家可以看看我的微博,我經常把心得發在微博上。以後如果需要整理成資料,也方便用。

大草和小草不同。不是草書寫的大就是大草。小字變大,筆法就改變了,就是由毛筆特點決定的。剛學,建議大家學習小草。就像學篆書,你先學小篆再學大篆,就會知道,小篆是怎麼變化來的,他原先模樣是什麼樣。這樣慢慢向上推理。

楊凝式《韭花帖》,布白舒朗,清秀洒脫。是不是很空靈?

好的行草書作品,就是要通過虛來產生空靈的感覺。

其實書法中的落款,也很能體現這一點。一般沒有人落款把紙,從上落到下。因為落滿了,會把氣堵死,也不能產生空靈的感覺。

眼高,手上才能提高。要多看古帖,多看展覽,識美醜,知道什麼樣書法是好書法,增長見識,開闊眼界。這樣書法才能往正道上走,才能進步快。

帖和碑不同在於,帖很清楚,提按使轉能看的很清,有跡可尋。學習起來很方便。但也有人認為太清沒有想像空間。認為先寫碑好。

董其昌說,小字難以寬綽有餘。小字寫出來,結構上結人以空靈感才好。寫小字講究精緻,要用濃墨。

左部箭頭,二筆之間並不挨。那麼上面就會顯得散些。「又」的兩起筆都挨,封死,則為聚。顯得中宮很緊。也是典型的上下散,中部聚。和前面的例字「兵」一致。

學王羲之字不要先學蘭亭和他的手札,先學聖教序,然後以聖教法入蘭亭,就容易多了。手札是練完聖教序,可以練練,了解下行氣。以後用聖教序字創作懂得調整行氣,這個得從手札里來借鑒。

王羲之之前,筆法簡單,多是絞轉。比如簡書,都是利用筆的左右擺動,筆法簡單。再如平復帖,都是皴出來的。王羲之之前可以說是舊式用筆。王羲之很大程度上豐富了筆法,提按,頓挫,使轉,勾挑。看似簡單,可多了很多小動作。這在王羲之之前是沒有的。白砥教授稱王羲之用筆為新式用筆。新式用筆和舊式用筆,可以拿詩來作比較。比如古風,就沒有平仄要求這麼嚴格。後來新體詩一出現,平仄,對仗,要求很嚴格。從技法上說,新詩技法更複雜完備。

筆法是書法的核心,字法其次。書法就這兩樣。章法,墨法,那又次之。

中國文化講究中庸。講究不溫不火,不激不厲。米芾,蘇東坡這麼好,相比之下,還不夠含蓄。韻味就少了些。

陸機的《平復帖》,被稱為法帖之祖。筆法多是皴出來的。

結構上要講究空靈。眼裡不僅要看到字,還要看到字外的和字內部空間的分隔。當你能這樣看來訓練自己觀察書法時,你就不會再認為只有像唐楷那樣平正的書法才是好書法。你會發現新意趣。欣賞能力也會跟著提升。

所謂計白當黑。首先我們欣賞一幅書法,要看到他哪一位能透氣,是空靈的。臨帖時也是這樣。臨的那一頁,首先看看哪處實一些,哪處虛一些。一字之中,也有虛實開合。這些都要我們在實踐中感悟。

要了解我們的筆,控制好我們的筆,控制好筆,就要順應他的特點來寫。順應筆的特點,讓筆感覺舒服,寫出的字才自然,筆意才連貫。心手相應,就是你心裡想的,通過手上來表現出來。然而,你如何表現,那就要用好我們的筆。

讀帖,要通過紙上字,想像出毛筆是如何翻轉出來帖中效果。那麼表現在手上,你就得利用好筆的特點,順應他的特點去練習。

帖中字,都印在腦中,才有用。不要貪多。要精才有用。臨精,是很磨人的過程,很痛苦。但只要我們死磕自己,眼界和手上功夫終究會上來。沒有誰是天才,天才百分之一的點靈感,也是在那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基礎上才能產生的。有些人學的快,他悟性比你高。悟性這東西,你不得不承認人人不一樣。雖然大多數人悟性都差不多,但的確有些人比我們高。但記住,勤能補拙。再高的悟性不學,也是白搭。只要我們方向正確,拚命奮蹄,終究會有所建樹。荀子有言,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所以,無論你悟性在什麼層次上,都要好好學習。不用擔心自己的天賦,只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使用正確的方法,一定會有突破。

書法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不要急於要成果。心浮氣燥,只能學得字形。何不沉下心來,認真精臨法帖。記得古龍小說中有個傅紅雪,他練功只有一招,就是每天都練同一個動作,每天揮上萬刀。就練一個動作。趙孟俯曾說,用古千古不易。得古人數行,便可名世。這麼想來,學書法其實和傅紅雪練刀真的很像。

年紀大的人學書法,不可能再像年輕人一樣,年輕人有很多時間去嘗試不同道路。年長的人,建議看自己喜歡哪個法帖,就直接鑽研這個就行。有些年長者,習字只是圖個高興,那就沒必要非得像年輕人一樣那麼死磕自己。年輕人寫字,眼光要放長。老年人不一樣,修身養性更重要。因人而異吧。

學書法,我和大多數人都一樣,走了很多彎路。尤其是自學的朋友們,缺少明師指導,都是這麼磕磕絆絆走過來的。但是相信一點,我們雖然彎路多了些,到達同樣的目標,浪費了更多時間,但正是我們一路的挫折,才使我們見識到了更多不一樣的風景,考驗了我們受挫能力。

臨聖教序不是目的。學完聖教序沒法直接用於創作。但聖教序仍然是學習行書首選。因為他是風箏的那根線,是停泊船隻的碼頭。不管你飛多高,開多遠。你永遠不能離開那根線,那個碼頭。聖教序是我們學習行書的源頭活水。

寫完聖教序,可以寫宋人行書。宋人以行書成就最大。不可不學。

字要寫厚實。寫略粗略厚不會錯。杜甫說,書貴瘦硬始通神。但他並不是書法家。我們的眼睛會騙我們。包括大小,我們觀察帖中字的粗細,大小,住住並不是那個樣子。當然逐漸深入學習帖,就會發現這個問題。

學書法不是為了別人的讚賞。不要為迎合別人而寫。學書法要有自己的堅持。

每次臨帖要有想法。書法學習一日要有一日之境界。這句話不是說一天比一天好。而是說每天學習都帶著想法或任務去學。可以是一個新嘗試,新角度。也可以是嘗試今天我仍然用帖上形,但某些筆畫加粗試試。多比較,多嘗試,對帖理解才會更深。

明清人臨帖,很不像。比如王鐸,他臨的帖,你根本看不出一點帖中樣子。他們強調以意滅之。所謂以意滅之,比如對秀美的帖,我就反過來,故意寫拙樸。當時這樣寫也是時代使然。當時很多人學書法已經寫媚了,寫俗了。於是一些有頭腦的書家,都在開始嘗試創新.今天我們看明中後期書法尚奇書風,有的尚奇導致的結果是字形都不是那麼美了.正是因為這種環境下,我們看到了傅山的支離與樸拙。董其昌雖然技法上不及趙孟俯,但因為強調生的觀念,使他的書法顯得很有書卷氣。也是獨是一熾。正是因為不斷的嘗試,才使明代中晚期出現大批書法家。所以說書法學習一日要有一日之境界。不斷給自己新的思想,新的嘗試,一定會有意外的收穫。

臨帖要當做假來學。臨到最後要讓人真假難辨。米芾就是做假高手。他用紙就是以前老紙,寫出來就真假難辨。現在流傳有很多帖就是他寫的。王羲之手札很多相傳就是他臨的。讀帖讀什麼,讀的是用筆方式。其實字法差別不大,是用筆不一樣。用筆決定了下一筆應該怎麼寫。所以說筆法才是書法的核心。

學習書法,眼中要能善於觀察空白處。空白處的形成是你下筆后產生的空間分隔。學會看空白處,對章法,字法掌握更快。比如你寫個田,你眼中要看出被筆畫分割出的四個白空間,大小差別,形態差別,有沒有白處沒有被封住。這樣觀察,也是快速幫我們掌握字形的方法。

化橫為點,立刻字生動了。如為橫,那麼一字三橫,就要難免雷同,處理起來遠不如點巧妙。

學楷建議先學魏碑。不建議學唐楷。法度太嚴謹,一筆不像,就不行。太嚴謹就像工藝品。唐楷中褚遂良的還算好一些。學魏碑,首選張猛龍。張猛龍相當於行書中的聖教序。要先學共性強一些,個性少一些的。像張瑞圖,鄭板橋,個性太強,他們字很容易學。但是學完再求發展,路很窄。不利於將來書法之路。但聖教序,張猛龍,大家都學,但不影響。因為他共性強,是寬路。對後來形成自己風格也有幫助。

結構上,既要基本功紮實,又要靈活,不死板。要讀懂帖中蘊含的理,最終能夠化用。

臨帖一定要慢。放慢去臨。走慢路才能發現路邊更多更美更細緻的風景。老是在路上跑,會錯過很多。心要閑靜。手才能從容。放慢書寫,另一好處,墨才能吸進去,顯得有力些。一劃而過,不行。不要相信什麼枯筆,飛白之類。對於我們絕大多數人,不用考慮這個問題。

古人用紙,越滑越好。紙也不大,因為古代造紙術不發達。字一般都是小字。寫大字興起,從明代中後期才開始。我們學習明以前書法,不要寫大了。你把帖上小字放太大些,筆法就變了。寫字最好原大。紙張,筆,都要靠近你所學的帖的情況。另外說起筆,古人用硬毫多。

不建議學蘭亭序。如果學就學定武蘭亭。趙孟俯蘭亭寫的好,就是寫定武蘭亭。他把其中那些絲帶等炫技的東西去掉了。

書法學的越精,越會注重文房用品。對筆,紙要求會很高。

字寫大,要撐的起來,不要鬆散。小字要空靈。不能讓人感到一片黑。

高古的書法粗細都差不多。比如篆書隸書。古籀之氣,其實就是崇尚之然。毛筆的轉鋒,調鋒,是為了讓你書寫更加自然方便。寫行書不用重新起筆,學會復筆,使轉,順應毛筆特點。要體會毛筆的性能發揮出來。如果你重新起筆,那麼就不自然。算不得好的書法。如果我們以此來寫楷書,楷書也會有生氣的多。所以古人說過,寫草有如寫楷,寫楷有如寫草。寫草如寫楷,告訴我們草法也有他的法度,寫楷如寫草呢,說的是楷書也是筆意相連才是好楷書。

讀帖是認真觀察,知道筆是怎麼動作才寫成的。從每一個細節里偵破出這個答案。

有的紙過滑,可以在墨紙里加一些洗衣粉。或者用毛巾擦一擦紙的表面。

要顯得入紙有力。筆要頂著紙寫,你可以嘗試頂的感覺。把筆毫扎進紙里。想像一下中醫用的銀針,這種針的是軟的,但要扎入皮膚,據朋友說需要在衛生紙上反覆訓練的。筆毫也是軟的,和這個還真有些像。把筆毫扎入紙里。才顯得有力。

毛筆寫大字時,毛筆寫大字時,用筆頂著寫,切進后,筆毫就自然打開了。

線條要圓潤。先看懂帖,然後再下筆。不要去抄帖。七分讀,三分臨。

臨字,要找好坐標。每一筆在什麼位置,觀察清再下筆。

顏楷寫久了,再寫王羲之字,轉折后常發力,鉤法上也常回鋒鉤。這在轉換書體時都要改。

書法筆意不能斷。寫楷書不能一筆一筆加在一起。多練形成肌肉記憶。書法是一生的事,不是一時的事。

韭花帖深得蘭亭氣息。布白結構非常巧妙。但是很多人臨這個帖,結構變的太過了。所有人臨蘭亭,都是做減法。我們臨帖目的是做加法,把各種技法要學全。將來根據自己需要進行取捨。就像我們要練習長跑,腿上綁上沙袋練,將來有一天,我們去掉沙袋,那麼輕鬆了。學書法就要這樣,先做加法,后做減法。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