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以司馬遷為李陵遊說為名,判司馬遷腐刑

漢武帝以司馬遷為李陵遊說為名,判司馬遷腐刑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是唐初詩人王昌齡的邊塞詩,懷念的是漢朝名將「飛將軍」李廣。李廣在邊關為太守時,匈奴非常懼怕稱之為「飛將軍」,幾年不敢犯邊。可誰曾想,他的孫子李陵,卻因投降匈奴留下了萬世罵名。尤其是宋末元初章回小說興起后,「楊家將演義」在大眾中的流傳,其中有楊業碰碑一節;描寫北宋名將楊業被遼兵圍困狼牙谷不願投降,大義凜然,碰李陵碑而亡,更反襯了李陵兵敗變節的行徑不為人恥,使得李陵變節的惡名流傳更為廣泛。

為了使讀者了解李陵變節的情況,現將漢書中李陵兵敗的故事譯錄下來(見《漢書.李廣蘇建傳》)供讀者閱讀分析。

Advertisements

漢武帝天漢二年,貳師將軍李廣利(漢武帝寵妃的哥哥)率三萬騎兵出酒泉擊匈奴右賢王於天山。武帝下詔給李陵,準備讓李陵負責貳師將軍的輜重。在未央宮武台殿李陵磕頭請戰:「臣所率屯邊軍都是荊楚勇士、奇才、劍客,能擒虎射鵰。願自擋一面,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不使匈奴專門對付貳師將軍。」皇上說:「將軍不喜隸屬別人,但我發兵太多,沒有騎兵給你。」李陵答:「不需要騎兵,臣願以少擊眾,以五千步兵奔襲匈奴王庭。」皇上壯其志同意李陵的請求。因此下詔強弩都尉路博德率軍在半路迎李陵軍。博德以前為伏波將軍也不願為李陵屬下,上奏說:「現在秋天,匈奴馬肥,未可與戰。臣願留李陵屯駐至春天,將率酒泉,張掖的騎兵各五千人,同時襲擊東西浚稽山,必可擒虜。」奏章上后,皇上大怒,懷疑是李陵後悔不想出戰而教博德上書,於是下詔給博德:「我想給予李陵騎兵,李陵說『想以少擊眾。』現在匈奴進入西河,令你引兵到西河,擋住鉤營之道。」下詔給李陵:「以九月出發,軍出遮虜鄣(關名)。至東浚稽山南龍勒水上,徘徊觀察匈奴。如果沒有見到,就隨浞野候趙破奴從原道到受降城休養士卒。同時派驛騎傳書報告。為何要博德上述春天再戰。」於是,李陵率其步兵五千人出居延關,步行三十日,至浚稽山駐營;繪圖所過山川地形,派麾下騎兵陳步樂,還都報告。步樂被召見,彙報李陵所率將士願出死力的情況,皇上非常高興,封步樂為郎官。

Advertisements

李陵到了浚稽山與匈奴單于相遇,匈奴騎兵三萬圍李陵軍。軍駐兩山間,以大車為營。李陵率將士出營外列陣,前行執戟盾,後行執弓弩,下令:「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止。」匈奴見漢軍少,直衝至營前,漢軍短兵相接,搏戰進攻。千弩齊發,匈奴應弦而倒,匈奴往山上逃走,漢軍追擊,殺數千人。單于大驚,召左右部落八萬餘騎兵攻李陵軍,李陵且戰且走,南行數日,到達山谷中。因為連續戰鬥,士卒中箭傷,有三次箭傷者坐車,兩次箭傷者駕車,一次箭傷者持兵器作戰。休戰時,李陵問部將:「我軍士氣稍衰而鼓不起來是何原因?難道有女子嗎?」原來李陵軍開始出發時,有關東群盜的妻子被徙邊的;隨軍為漢軍士卒婦人,大都藏在車中,被李陵搜得,全部殺了。第二天再戰,斬敵首三千。再引兵向東南,按照故龍城道撤退。四、五日,抵達大澤的蘆葦中。匈奴從上風處放火,李陵令軍士也放火自救。南行至山下,匈奴單于在南山上,令其子率騎兵攻擊李陵軍,李陵軍利用樹木,步戰於樹木之間,又殺數千人。因發連弩射單于,單于向山下逃走。當天捕得俘虜無數。俘虜交代:「單于說『這是漢朝的精兵,攻擊不能勝,日夜引誘我向南已近邊塞。難道有伏兵么?』諸部落酋長都說:『單于親自率數萬騎兵擊漢軍數千人不能滅,以後無法再派邊臣,使漢朝越輕視匈奴,我們在力戰山谷間,得四、五十里平地。如果還不能破漢軍,我們就撤軍。』」

當時,李陵軍也很危急。匈奴騎兵多,鏖戰一日衝殺數十回合,又斬殺敵虜兩千餘人。匈奴形勢不利,準備撤退。就在這時,李陵軍中有一軍候管敢被校尉所羞辱,即逃至匈奴,並告訴匈奴:「李陵軍無後援,箭矢已用盡。只有李將軍麾下以及成安候韓延年部下各八百人為前鋒,以黃色和白色為旗幟,只要用精銳騎兵射之即可破。」單于得到管敢的消息大喜,命令騎兵并力猛攻漢軍,並高叫:「李陵、韓延年投降!」並擋住去路,急攻漢軍。漢軍守在谷中,匈奴在山上,四面圍射,箭如雨下。漢軍南行,未到鞮汗山,一日五十萬箭矢皆用盡。當即棄車撤退,軍士還剩三千人,砍下車輻持在手中,軍吏持短刀,到鞮汗山後進入峽谷。單于擋住後路,沿山拋下壘石,士卒死傷很多,無法行走。黃昏后,李陵便衣出營,並制止左右說:「不要隨我,大丈夫獨取單于之首。」很久,李陵還營嘆息:「兵敗,只有一死了。」部下說:「將軍威振匈奴,是天命不濟。以後再找途徑歸漢。比如浞野候被匈奴所俘,后逃之歸漢,天子仍然客氣待他,何況將軍呢。」李陵說:「你們不要說了,我不死不是壯士。」於是,砍折旌旗,把珍寶埋於地下。李陵嘆息道:「再有數十箭矢足可以突圍了。今天無兵再戰,天亮后將坐以待俘,現各自散去,如僥倖逃脫則歸報天子。」令軍士每人裝二升乾糧;一片冰。並希望突圍到遮虜鄣關的人相互照應。夜半時分,擊鼓催起軍士,鼓不響。李陵與韓延年都上馬,壯士有十餘人跟隨。匈奴騎兵數千追擊,韓延年戰死。李陵嘆息:「無面目報陛下。」於是投降匈奴。士卒分散,逃脫到關塞的有四百餘人。

李陵敗處離關塞百餘里,殺聲都可以聽到。漢武帝想要李陵死戰,召見李母及其妻子,令相士察看面相併無死喪之色。后聞李陵投降,皇上盛怒。責問陳步樂,步樂自殺。群臣皆言李陵有罪。皇上問太史令司馬遷;遷大聲說:「李陵孝敬雙親;守信於士兵,常奮不顧身以從國家之急,這些素質是平時所積累的。李陵素有國士風度,如今戰事一有不幸,平時以身保李陵妻子之臣,就隨風而曲罪其缺陷,真令人痛心。李陵率步卒不滿五千;深入匈奴戎馬之地,壓制數萬之師,匈奴救死扶傷,自顧不暇,只能把會用弓的人都召來圍攻。李陵轉鬥千里,彈盡糧絕,道窮途盡;士兵用空拳,冒白刃;向北爭鬥與敵同死,這樣得到士卒出死力,雖然古之名將也不能及。雖兵陷戰敗;但其所殺敗的匈奴騎兵也足以彰顯於天下。李陵之所以不死;是想在適當之時立功報漢。」

皇上以司馬遷誣妄,想貶沮貳師將軍,為李陵遊說為名,判司馬遷腐刑。

過了很久,皇上後悔沒有救李陵;說:「李陵當時發軍出塞,就應下召強弩都尉,命令迎軍。由於是預詔,使得博德老將產生奸詐,出塞不至。」於是,派遣使臣犒勞賞賜李陵余軍逃回者。

李陵在匈奴一年多,漢武帝派因杼將軍公孫敖率軍深入匈奴,迎取李陵。後來,敖軍無功而返。並奏曰:「捕得活口說『李陵教單于備戰,以防漢軍』,所以,臣無所得」。皇上聞言,斬李陵全家;母弟妻子皆被殺。後來,漢派遣使臣出使匈奴。李陵問使臣:「我為漢率步兵五千橫行匈奴;以無救兵而敗。有何負於漢,而殺我全家。」使臣說:「皇上聞聽李少卿教匈奴用兵。」李陵說:「那是李緒,不是我。」李緒本是漢塞外都尉,守奚候城。匈奴進攻,李緒降。而單于以客人待李緒,常坐李陵上方。李陵痛恨李緒;其全家被誅是因為李緒的原因,故派人刺殺了李緒。

這就是漢書中記載的有關李陵降敵的故事。讓我想起了明末一起冤案:大將軍袁祟煥被敵人的離間計污為叛國,而遭凌遲處死,自毀長城的故事。

其實;一個朝代,一個國家,一個政府,在對待一些問題;處理一些問題時,應該認真調查,分別不同情況進行處理,切忌輕率。否則,小則個人沉冤,家庭受辱。大則政策曲扭,國家動蕩。這一教訓是任何時代都應記取的。

(全文完)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