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糖尿病必須破除的7大迷思

由於糖尿病初期身體並不會有太大的異狀,許多人往往因不適就醫時才發現血糖早已飆破表,當醫師宣告「得了糖尿病」時,病患腦海中往往浮現:中風、心肌梗塞、腎透析、心臟病、打胰島素等相關聯想,不僅讓人對於未來感覺渺渺無望,更尋求其他偏方治療而使病情更加嚴重。

但其實糖尿病只要有妥善的控制,人生也可以是彩色的,因為害怕而未妥善控制血糖,才容易造成更多的併發症。以下由台灣財團法人嘉義基督教醫院糖尿病中心的醫療長盧介祥針對門診中常見的7大迷思,提供正確的解答破除迷思,以幫助各位糖友成功的對抗糖尿病。

【迷思1】我很瘦,應該不會得糖尿病吧?

體重和糖尿病沒有絕對關係。 糖尿病有分為第1型與第2型,第1型糖尿病患者癥狀通常發生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由於體內生產胰島素的細胞被破壞,此類型的患者身材通常較瘦; 但身材較胖的人因為遺傳、環境、飲食等因素,使得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機會增加。門診中也遇過因為突然體重減輕而前來。求診的病患,檢測時血糖往往都已超過14~17 mmol/(正常值:飯前血糖值3.9~6.1mmol/,飯後7.8mmol/以下),也出現「三多一少」(多吃、多喝、多尿、體重減少) 的癥狀。但若在例行的健康檢查中發現得糖尿病的病患,體重改變的機率則不大。

【迷思2】我沒有不舒服,還要吃藥控制血糖嗎?

許多人在例行的健檢中發現血糖偏高,但身體卻未不適。在抽血檢查中,血液中的糖化血紅蛋白超過6.5%也是糖尿病診斷的指標, 此時會鼓勵病患進行飲食、體重的控制,三個月後在門診.追蹤;若糖化超過7%,便需要以藥物控制血糖了。

【迷思3】不吃澱粉、甜食,應該就能控制病情吧?

糖尿病的控制重點在於整體熱量,澱粉 雖然是熱量的重要來源,但別忘了日常生活 中還有脂肪、肉類的熱量,與飲料中也含有 許多糖分,另外一大迷思是許多人認為吃水果很好,但水果中的同樣隱藏了許多熱量、糖分,食用過多仍會造成熱量超高。在衛教中, 我們仍會建議病人攝取均衡的澱粉、脂肪、蛋白質三大營養素,而非只吃或不吃特定類型的食物。熱量的控制,則依每個人的體重、工作類型有不同的熱量攝取建議,應當與營養師進行討論。

【迷思4】醫生怎麼辦? 我看到甜食就開始吞口水了,無法剋制

喜歡吃甜食的民眾,建議能使用「木糖醇」來取代,但因木糖醇有特殊的口感,並非每個人都能接受。若真的無法控制吃甜食的 慾望,其他食物的代換就很重要了,畢竟甜食中除了糖以外可能還有澱粉、脂肪等成分,吃了一塊蛋糕便需要少吃幾碗飯,這些都需要進行學習。

【迷思5】為什麼!我的降糖葯一直增加?會不會越吃越重?

因為糖尿病是一種漸進式的疾病,與人的年紀也有關係,不論是誰都會因著年齡的增長器官功能逐漸的衰腿,糖尿病藥物主要是讓胰臟細胞能夠分泌足夠的胰島素,當器官功能越來越差,胰島素分泌下降,當然就需要更多藥物來協助。但門診中的經驗顯示,病患若有按時的服用藥物、沒有濫用其他藥物或偏方,並有妥善的飲食控制、生活調節,其實每一種藥物的效果都能維持很久,不必再加上其他藥物。

【迷思6】糖尿病腎透析,是因為長期吃藥的關係嗎?

吃藥傷腎一直是許多病友的疑慮,因為目前腎透析病的病患中糖尿病患者佔了最大的比例,但是,都是因為血糖過高引起的腎臟病變,並非藥物造成的。另外,病友在生活上除了糖尿病葯外,也可能未依指示濫服藥物,每種藥物都要經過肝腎的代謝,長期負擔下來便得腎透析,其實合理的劑量並不會造成腎衰竭,都是因血糖控制不佳造成的。

【迷思7】為什麼注射胰島素還是許多病人的夢魘?

這和過去使用藥物的程序以及錯誤觀念有很大的關係。目前醫界對於胰島素的補充僅有注射針劑的方式,只因打針的疼痛和稍加麻煩,使得過去治療上都先以提供病患口服降血糖藥物為主,胰島素作為最後線的治療,也讓民眾產生「打胰島素就等於完蛋」、「打胰島素會中風、失明等」的錯誤聯想。但近年的研究顯示,若早期使用胰島素,對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而言,胰臟反而可以得到休息,甚至未來能夠不用再打胰島素,或減少口服藥物的使用。 故現在醫師常把胰島素的補充時間往前推,當口服藥物服用到某種劑量時,便開始給予胰島素的補充,民眾可以不必擔心。

糖尿病因為目前尚無法根治,加上控制不佳的併發症,對於病人來說都是不小的壓力,也因此在門診中常會遇見尋求偏方卻導致病情加重的病人。其實,改變生活型態、配合飲食、遵從醫囑按時服用藥物才是抗糖的不二妙方。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tnbtbzc

喜歡本文請在點評中回復1,覺得一般回復2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