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古文觀止》讀書筆記—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附圖的這本《古文觀止》是新華書店1990年發行的再版圖書,是根據世界書局1936年版影印。全書都是繁體字印刷,閱讀起來很是吃力。是我父親留給我的圖書中我比較鍾愛的一本。在最初的閱讀時,我只是挑選書中我比較欣賞的一些名篇來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李斯諫逐客書、宋玉對楚王問、賈誼過秦論等。最近想將本書系統的閱讀並學習一下,因為正如書名所說,古文觀止,囊括了古文之精華,全書所收錄的文章具是中國古文化之瑰寶。

因本人知識水平有限,文中所述難免有些疏漏,只為記錄學習隨筆,歡迎指出不足之處。為方便閱讀,原文付下:

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師進,次於陘。

Advertisements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師退,次於召陵。

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榖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榖同好,如何?」對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齊侯曰:「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屈完及諸侯盟。

好了,下面開始學習。魯僖公四年的春天,齊桓公率領諸侯國的軍隊攻打蔡國。蔡國軍隊潰敗,接著又揮軍去攻打楚國。

  楚成王派使節到諸侯聯軍說:「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這兩個地方根本就風馬牛不相及(大家看看圖中齊國和楚國的地理位置,確實風馬牛不相及)。

沒想到您侵入了我們的國土,這是什麼緣故?」管仲回答說:「從前召康公命令我們先君太公說:『五等諸侯和九州長官,你都有權征討他們,從而共同輔佐周王室。』召康公還給了我們先君征討的範圍:東到海邊,西到黃河,南到穆陵,北到無棣。你們應當進貢給周朝的包茅沒有交納,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沒有用來滲濾酒渣的東西,我特來徵收貢物; 周昭王南巡沒有活著回朝,我特來查問這件事。」楚國使臣回答說: 「貢品沒有交納,是我們國君的過錯,我們怎麼敢不朝貢呢?至於周昭王南巡沒有回朝的事,還是請您到水邊去查問一下吧!」諸侯聯軍繼續前進,把軍隊駐紮在陘地。

Advertisements

這年夏天,楚成王派大夫屈完到聯軍中去交涉,聯軍後撤,駐紮在召陵。

齊桓公讓諸侯國的軍隊擺開陣勢,與屈完同乘一輛戰車觀看軍容。齊桓公說:「諸侯們難道是我召之即來嗎?他們是因為繼承我們先君的友好關係,所以行事共進退。你們也同我們建立友好關係,怎麼樣?」屈完回答說:「承蒙您惠臨敝國並為我們的國家求福,降尊接納我們國君,這正是我們國君的心愿。」齊桓公說:「我率領這些諸侯軍隊作戰,誰能夠抵擋他們?我讓這些軍隊攻打城池,什麼樣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說:『如果您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您用武力壓迫的話,那麼楚國就把方城山當作城牆,把漢水當作護城河,您的兵馬雖然眾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屈完代表楚國與諸侯國訂立了盟約。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是《古文觀止》卷一·周文卷中的第九篇,這裡終於出現了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的人物,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齊桓公在這裡先侵蔡后伐楚,並揚言「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盡顯一代霸主形象。呵呵,好囂張。先說一下齊桓公伐楚的背景,本文是發生在魯僖公四年,魯僖公三年的時候,「齊侯與蔡姬乘舟於囿,盪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未之絕也。蔡人嫁之。」 齊桓公與夫人蔡姬在園林中乘舟遊玩,蔡姬故意晃動小船,桓公嚇得臉色都變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卻不聽。桓公一怒之下讓她回到了蔡國,但沒有說與她斷絕夫妻關係,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卻讓她改嫁了。於是齊桓公先先侵蔡,順道就伐楚了。其實齊桓公在魯僖公三年的時候,就會同其他諸侯準備伐楚了,「秋,齊侯、宋公、江人、黃人會於陽谷。」「秋,會於陽谷,謀伐楚也。」

下面說一下文中幾處翻譯的難點。一、文中「侵蔡」「伐楚」,為何攻打蔡過用「侵」,攻打楚國用「伐」。根據《左傳》·《庄公二十九年》中表述,「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就是說凡是出兵,有鐘鼓之聲叫做「伐」,沒有叫做「侵」,輕裝部隊快速突擊叫做「襲」。這就說明攻打蔡國的時候是悄悄的進村,攻打楚國的時候是大張旗鼓。二、「次於陘」中的「次」,大部分人簡單粗暴的翻譯成軍隊臨時駐紮,《左傳》·《庄公三年》中表述,「凡師,一宿為舍,再宿為信,過信為次。」 凡是軍隊在外,駐紮一夜叫做舍,兩夜叫做信,兩夜以上叫做次。弄清這些,就能夠對文章有更好的理解。三、文中齊國伐楚的一個理由就是「昭王南征而不復」,周昭王是西周建立后,自周武王后第四位君王,「昭王南征而不復」大概發生在公元前977年,距離齊國伐楚大約321年,可見齊國伐楚用一個發生在300多年前的事件為理由,是多麼的荒謬和可笑。看來齊國就是一個目的,就問你楚國服不服!

通讀這篇文章,也翻閱了一些資料,還是對文中一個問題有些疑惑。「楚子使屈完如師。師退,次於召陵」為什麼楚國派的第一個使者見過齊桓公后,齊國就「師進,次於陘。」,屈完去聯軍見齊桓公,齊國就先退軍,然後才炫耀武力。屈完其人在《左傳》中就出現這一次就銷聲匿跡了,其名不顯,為什麼在此就能讓齊軍後退呢?這裡做兩個猜想,第一,屈完在諸侯國中有很高的威望,義薄雲天,齊桓公很給面子,先退軍再談,二、齊桓公認為楚國國力很強盛,嚇唬一下就行,真打起來誰都沒有好處,所以第二個使者來時就先退兵了。大家都是什麼觀點,歡迎在評論里留言討論。

《左傳》是研究先秦歷史和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它代表了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對後世的史學產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對確立編年體史書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補充並豐富了《春秋》的內容,不但記載魯國一國的史實,而且還兼記各國歷史。《左傳》是記錄春秋時期社會狀況的重要典籍。取材範圍包括了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內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後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影響。主要記錄了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爭霸的歷史,對各類禮儀規範、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係、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曆法時令、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言語均有記述和評論。希望小編的系列文章對春秋時期歷史感興趣的朋友能有所幫助,而且《古文觀止》中收錄的《左傳》篇章都文筆優美,思想深刻,非常值得一讀。

唐太宗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通過學習古文,學習歷史,我們可以引以為鑒,反省自身。通過學習這些深刻的歷史故事,欣賞這些美文佳作,了解這些鮮活的歷史人物,使我們可以更加明事理,知進退,感悟智慧人生。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