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皇戚竇嬰:應用「沉默是金」最差的王侯,最終要了卿卿性命!

文:孫智文(微信公號讀史特約作家)

人活於世,會經歷各種事情,高興愉快之時,會意氣風發,感覺前途一片大好;倒霉受誣之時,心如刀絞,頓感一片凄涼。更勝者有口難辯,越描越黑,以致四面楚歌,被這個世界遺棄。

如何化解心中的怨氣,平靜自我,脫離痛苦的困局呢?借用張國榮先生的一首歌的歌名:《沉默是金》,道出此間良策!清者自清,無需多言,水落石出公道自還。是錯永不對,越是發聲撇清關係或轉移視線,越可能把自己搞上風口浪尖!

使用「沉默」的成功者近如香港歌手陳慧琳:曾有人P了她的不雅照片,一時非常尷尬,但是陳慧琳啥也不說。沒過多久,真像浮出,照片系偽造,陳慧琳的形象更加高大上!

但是也有失敗的,如薊遼督師袁崇煥:解送回京后,一言不發,最後凌遲慘死。

Advertisements

那麼我們該如何正確使用「沉默」呢?

下面筆者將從一位歷史人物入手,與大家分享「沉默是金」之關鍵所在。(內容出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竇嬰,是漢文帝竇皇后的侄子,為皇親國戚。基本情況是:

1、有能力,漢景帝吳楚七國之亂時任大將軍,守滎陽,監齊趙兵,戰亂平息后,景帝封魏其侯。

2、注重名聲,漢景帝廢栗太子劉榮之時,竇嬰數次向皇上爭辯未果,便謝病,辭官明志;他也仿效古人,喜好養士。

3、隨性,行為草率。他經常自以為得計,倉促行事,不夠穩重。

以竇嬰的能力和家庭背景,在朝廷里位極人臣而善終未嘗不可,但是最後被殺棄市渭城,讓人唏噓不已。其實他如果能夠學會,並靈活運用「沉默」的技能,不會落得如此下場!

Advertisements

我們使用「沉默」時,應牢記以下幾點:

1、通常的形式:認清自身角色,適時而言,該沉默的時候,便是真理也要閉嘴

漢景帝剛即位時,任命竇嬰為詹事(管理皇后、太子家事的官員,一般與皇家關係較為緊密的人才能當),此時漢景帝未立儲。一次,竇太后的小兒子梁王朝見皇帝,哥哥漢景帝便搞了個宴會。喝到興頭上,漢景帝隨口說:我死之後,傳位給梁王。

竇太后非常高興!這時,竇嬰出場了,他敬了一杯酒給皇上說:「天下是高祖打下來的,漢家制度就是父子相傳,為什麼要傳給梁王!」

自此竇太后便記恨在心。後來竇嬰嫌詹事官小,託病辭官,這竇太后順道開除了竇嬰進出宮門的名籍,每逢節日也不准許他進宮朝見。皇親國戚過節入宮請安是慣例,這等於說太后不認這個侄子了。

這竇嬰講的道理沒錯,他覺得這個時刻應該立刻表明正確的立場,糾正錯誤。但是他忽略了重要的信息:這是酒宴,而不是朝會。

本來皇帝不再提這件事,便可儘快的讓此事淡去,到時候皇太后追問,直接以酒醉搪塞過去。而竇嬰偏偏認為自己仗義執言幹得漂亮,事實上這樣做不但沒有幫上皇帝,反而將問題擴大化了——表明皇帝的話,大家都聽見了,可知「君無戲言」?幫了倒忙不說,還得罪了太后和梁王!竇嬰的行為勢必付出代價。

另外竇嬰只不過是皇家的一個管事,立儲大事哪是一個小官在公眾場合能夠言語的?這時完全應該「沉默」裝醉,實在憋不住,大聲表明自己已經喝醉也行!

所以周圍越是人多,話題越是錯綜複雜,越要學會沉默。不要認為有道理的東西說出來就不會有人怪罪,那只是一廂情願。

2、使用的誤區:沉默會讓人聯想到無聲的抗議,錯誤的使用,效果更糟!

上面「酒宴立儲事件」之後,便是漢景帝三年吳楚七國之亂。這一次,竇嬰用「沉默」獲得了重用的機會。

漢景帝考察了竇氏家族,認為只有竇嬰堪稱賢者,準備在這次叛亂中啟用他。竇嬰稱病,表示不能接受重任,表面上看是想沉默下去,不問世事。事實上是認為自己受到了委屈,藉此抗議他被竇太后取消入宮資格的事情。這時竇太后也感到慚愧了。這邊皇帝急著用賢者,便說:「情況已經很危急了,你怎麼能推脫呢?」於是拜竇嬰為大將軍。

竇嬰也乾的不錯,平叛后,被封魏其侯,與條侯周亞夫一般顯貴,其他諸侯都不敢與他們平起平坐。

這次歪打正著讓竇嬰嘗到了甜頭,之後便又來了幾次。但是用的很不好。

比如在栗太子劉榮事件上面,竇嬰數次替太子爭辯。在他看來,漢景帝廢太子的理由不充分,既然不充分,那麼我就能駁倒你。後來看見無法挽回了,便推說有病,隱居山中,任誰說情都不回去!

直到梁人高遂出現,他說了這麼一番話:你竇嬰因為太后的關係能夠進入朝廷,而皇上則是使你富貴的人。現在你因為廢太子的事情撂挑子不幹,來到深山享清福,你這行為分明是在對外張揚天子的過失,哪一天皇上、太后因此不高興了,想殺你,你家要被滅門!

竇嬰被說動了,回到了朝廷。

後來皇帝任命丞相,儘管竇太后推薦自己的侄子竇嬰,皇帝卻沒有同意,評論說:竇嬰,喜歡沾沾自喜,行事輕浮,不穩重,不可為丞相!

竇嬰自吞苦果。

這個世界上,有一部分人就跟竇嬰一樣,有才幹,但是遇到挫折,或者受到不公正待遇便想著離開,或者說一言不發,消極怠工,以為憑藉這個就能讓領導重視,然後按照他的意思來。殊不知,這種行為往往會令一些領導更加反感:你既然不肯按照我的意思做,想跟我對著干,那好,你也別想再幹下去了!如果碰巧,因為撂挑子不作為導致重大事故,那麼引來牢獄之災或者身首異處也極有可能!

這錯誤的無聲抗議絕不是「沉默」良策的本意。沉默者,己方有理(或者預測事情將不會進一步惡化),通過以靜制動,達到消磨對方銳氣和動力的目的。如果己方無理;或者說經過努力,事情還是繼續惡化,甚至到了萬分緊急不可拖延的情況,這時應放低姿態,要麼主動認錯,要麼積極配合對方完成緊急任務才是上策!否則,必將引起激烈的對抗,導致自己萬劫不復。

3、「沉默」的精華:根據現實情況,按照自己適合的節奏,緩步改善,切莫幻想一步登天

漢武帝即位后,竇嬰曾當過丞相。竇太后死後,竇家逐漸失勢,竇嬰也一直賦閑在家。竇嬰門下之人轉投丞相田蚡,只有灌夫沒走,他也是賦閑在家。兩人同命相連,一拍即合,成為患難之交。

灌夫是武將出身,比較莽撞。老哥倆本來安度晚年挺好,誰想二人都不甘被遺忘,想再度東山再起!竇嬰想借田蚡之力,但因為田蚡失約沒有及時趕到竇嬰家吃飯,惹得灌夫大怒,罵了田蚡。其後灌夫屢次當眾攻訐田蚡。竇嬰曾試圖調解,但無果,最後,田蚡抓住灌夫把柄把他投入監獄。

竇嬰為救朋友,用了各種辦法。期間他的老婆勸說他:灌夫得罪了丞相,丞相是太后弟弟,灌夫也就是與太后對立起來,怎麼斗的過!竇嬰不聽。甚至不惜在漢武帝主持的廷辨中揭田蚡的惡行,兩人互相揭短。請來廷議的朝臣們說話模稜兩可,推讓給漢武帝決斷二人的對錯。

後來迫於母親王太后的壓力,漢武帝徹查了灌夫、竇嬰的情況。結果灌夫被判全家死罪 ,竇嬰被抓了起來。

在這危急關頭,竇嬰說家裡有漢景帝的遺詔,內容為:事情有諸多不便時,你竇嬰可以直接上奏皇上,制止後宮干政。竇嬰希望救自己的同時也救灌夫。然而,查找宮中遺詔檔案時,沒有留底!(在《漢武大帝》電視劇中說,宮中的留底被王太后提前找到毀掉了。)王太后遂按偽造遺詔罪,彈劾竇嬰死刑。

開始漢武帝並沒有殺竇嬰,但竇嬰聽到灌夫一家被殺的消息后,想要絕食而死,至少搏個清名。後來打聽到武帝沒殺他的意思,又開始吃飯了,不打算死了。

這期間有不少關於竇嬰的壞話傳到漢武帝耳朵里(多半是田蚡的行為),當年十二月的最後一天,竇嬰在渭城的大街上被斬了!

可嘆、可悲。竇嬰本身的行為是值得肯定的,為朋友奔走呼告,不惜犧牲自己。但是他的行為卻是毫無章法,隨性而為,完全就是在田蚡的可控範圍內,焉能不敗?

如若竇嬰能夠使用「沉默」良策,至少可以保得自身平安。

他如果是根據自身情況,按照自己的節奏,緩步改變,不操之過切,則隨便使用下面哪個「沉默」對策,都能擺脫困境:

1、充分了解自身情況,接受現實。竇太后死,竇家失勢是必然的,竇嬰應當靜心應對這個事實。既然時局在變,何不先觀望,再尋機而動?

2、尋找合適的目標,待機而作。須知新天子即位,急需一批為他所用的人才,而竇嬰並沒有完全失去與漢武帝見面的機會。只需要在關鍵時刻,獻上上好的國策報給皇帝,則必有機會重用。但是竇嬰急於東山再起,目光居然落到了田蚡身上。須知有田蚡在,必不會讓有能力的竇嬰再次進入權力中心。這是一大敗筆。

3、及早干預失控友人,淡出眾人視線。知道灌夫莽撞,早就應該告誡他不要繼續與得寵的田蚡作對,及早淡出眾人視線,保住自身安全。

4、救人無望之時,放低姿態儘快認錯。廷辯時朝臣模稜兩可,說明大家是部分認同竇嬰的。然而被抓了,表明事情已經朝著壞的方向發展了!此時竇嬰應該立刻「沉默」下去,承認自己的過失,尚可活命。然而,他卻選擇了繼續進攻,講出了詔書的事情!這就意味著他決定來個魚死網破了。在這種情況下,王太后和田蚡必不能容他——你有這個法寶,不就是等於有了尚方寶劍么,你要我死,我豈能讓你活著出去!即便竇嬰的詔書是真的,短時間之內,也僅能自保,但是必然將自己推上風口浪尖,成為眾矢之的!

哎,可嘆竇嬰一條「沉默」也沒有用,落得個身首異處,太可惜了。

看完竇嬰的故事,筆者希望大家能夠及時調整自己,放棄自身隨意的行為,接受自己所處的環境,穩步改善,用好「沉默」應對各種尷尬、困難的局面,最終享受順意的人生。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