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研究證實喝酒通過乙醛破壞DNA致癌,中國人最受傷

充足的流行病學研究已經證明喝酒增加口腔、咽喉、食道、結腸、肝和乳房等七個部位癌症的風險。

但是,具體的致癌機制仍未明確。

乙醇在體內率先由醇脫氫酶分解成為乙醛。

已知,乙醛是一種毒性物質,具有致癌性。然而,乙醛是如何致癌的呢?

劍橋大學最新發表在「自然」上的研究首次為我們解開了這個謎底。

原來,飲酒會通過破壞永久性破壞我們的DNA來增加癌症以及其他一些疾病風險的。

為了弄清楚酒精是如何損害人體的,科學家們將稀釋的酒精餵食小鼠,然後對它們的DNA進行測序,分析酒精對染色體可能造成的影響。

結果發現,正是乙醇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毒性物質乙醛,破壞幹細胞的DNA,導致遺傳突變,重排染色體序列,從而改變了保持我們身體健康的DNA藍圖,引發包括癌症在內的疾病。

Advertisements

既然是乙醛為惡,那麼,很顯然,而且研究中也得到證實,攜帶aldh2和Fancd2這兩個基因突變體的人群,醛脫氫酶活性降低,分解乙醛的能力下降,從而能容易發生酒精相關的癌症。

我們都知道,這兩種遺傳變異,是我們東亞人祖先的遺產。研究者認為,這很有可能是中國人食道癌高發的可能的原因。

當然,這並不是遺傳增加癌症風險的唯一機制。酒精可以增加癌症的風險的其他方式,包括干擾體內雌激素水平增加乳腺癌風險;通過酒精性肝炎-肝硬化增加肝癌風險等。

同時,「煙酒不分家」時,酒精還使煙草中的致癌物質更容易被吸收到口腔或咽喉中,從而顯著增加口腔、咽喉,以及食道癌風險。

另外,喝酒還會減少了血液中的葉酸量。葉酸是B族維生素,是染色體正確複製所需要的物質之一。

Advertisements

酒精早就被公認為一類致癌物。

這次劍橋大學的新發現為這一認識增加了大分量實錘。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