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民:海南1988

這裡是1988年春天的亞龍灣,海南省政府正式掛牌前夕。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沒有旅行團,沒有潛水教練,沒有海鮮攤檔,甚至沒有磚砌的房子,海邊那一小片棚屋是漁民們的臨時落腳點。

站在成群結隊的仙人掌里,「大陸」 這個詞揮之不去。他們把瓊州海峽對面的人都叫做大陸人,包括廣東。看著不遠處那座小島,設想自己置身於微縮沙盤——腳下這個位置是不是大陸的徐聞碼頭?

1988年的春天,大陸數十萬淘金者正擁擠在徐聞碼頭準備過海峽。

拉網的漁民們萬萬沒有預料到:不久,亞龍灣會翻天,會覆地。

1988,三亞臨春河碼頭。

那時候三亞很小很小,我沒有找到成規模的漁人碼頭。挾城匯入南海的臨春河兩岸還是大片農舍,港門村渡口處,眾多攤檔主等著漁船靠岸,收購新鮮漁獲。後來一二十年時間,這裡變成了三亞市第一海鮮市場,生意火得一塌糊塗,幾度上演宰你沒商量的黑色喜劇。想起1988年那天晚上,兩個人點了一隻兩斤多重的梭子蟹,還想點其他,老闆說,你們吃完再點,別浪費。等到端上來,碓尖一大盤紅蔥頭炒蟹肉,那實誠,只在天上有了。

Advertisements

陵水縣南灣新村港

第一次看到的大漁市,是在陵水縣南灣新村港,海南島東海岸最大的自然避風港。八十年代末,這裡的海鮮交易就在海邊,完全直銷,沒有任何中間環節。來這裡收購漁獲的人,很可能就是海南島第一撥下海經商的先知。

南海魚類資源曾經豐厚,近海就能捕到這麼肥大的金槍魚。沿海岸環島一圈,就沒人把魚當回事,更沒人想到若干年後,捕大魚就得冒險去他國海域了。

漁民黎照春家距離海水不到百米,一說照相,立馬從屋裡拎了椅子過來,一家四口背朝大海,快門響過,就一定要我在他家共進晚餐,晚餐其實就是一鐵鍋煮雜魚,只放了一點鹽巴,主食是番薯,老百姓大多如此,貧困不是一般化。

九百多年前蘇軾那句 「北船不到米如珠」,講的是實話。

海口,長堤路的海淀溪岸邊,曾經是修房子必用的上等海沙集散地。晌午,姐弟倆正從溪邊走過。現在,他們也是奔四的人了。

Advertisements

海府路, 海口市主要幹道,一位大陸客乘坐著斗篷三輪兜風。這種用摩托車改裝的三輪,是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1988年滿街都是,後來才被出租汽車取代。

1988年4月13日,七屆全國人大通過了關於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議案。很快,全國各地的闖海者蜂湧進入海口。

剛進島的大學生,還不知道去哪落腳。 由原廣東省海南行署升格的海南省,軟硬體都停留在昨天的行署期,沒有準備好迎接潮水般大陸客的到來。

三角地,旅遊大廈門口的燒臘,門可羅雀,香煙攤乘機插進一杠子。

海口老機場附近的理髮店。

島上就業機會本來就少之又少,自顧不暇,突然間來了這麼多大陸客,誰都頭疼。

公園路,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擺起了菠蘿攤,開起了大學生飯店。他們之中,不乏身懷絕技的人,可一文錢難倒英雄漢,為了渡過難關,也是豁出去了。

騎樓老街得勝沙路,一小伙兒叫賣木梳,每把1元。

海口公園,賣唱的年輕人。不定裡面就有未來之星,可誰知道呢。

實在熬不過去了,咬牙把心愛的吉他賣掉,很不好意思。

淘金者突然感到危機四伏,防不勝防。識時務者,熬過一兩個酷暑之後,撤!撤回大陸,撤回北上廣,其中,就有後來成為房地產大佬的人。

也有堅持下來的。

在這座綠色的海島上,有想象力有耐力的人,會把一艘屬於自己的木船看成一艘飛艇,一艘太空船,只要給我自由,三十年以後咱再見!

三十年 ,有數不清的瞬間。

以上這些瞬間,定格在1988。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