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走親訪友,請不要隨意給慢熱的孩子貼上害羞的標籤......

馬上要過年了,一大波親朋聚會襲來,目測孩子們將難逃被大人逗、被比較的命運,父母們保護孩子心切,可是又不想得罪人,我們該怎麼做呢?

去年回國的時候,我和媽媽帶著悠悠去看望她的朋友一家,那一家也有個孫子,比悠悠小一歲。

悠悠第一次去他們家,因為是慢熱的性子,所以剛進門時,她不跟人打招呼,也不回應別人的問題,一句話不說,只是盯著周圍的環境看。

這一點和我以及她爸爸小時候是一模一樣的,我們到現在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的感受,我們明白,孩子只是需要一點點時間觀察新環境和人,等她感覺安全和熟悉了,就會融入。

可惜,很多大人不懂得留給孩子觀察的時間,只要孩子不說話,馬上就會被貼上「害羞」、「內向」、「話少」的標籤。這本不是積極正面的辭彙,若是孩子經常聽到別人用「害羞」、「內向」、「話少」等詞去形容TA,我很擔心語言的暗示作用會使孩子最終真的變成那樣。

Advertisements

為了孩子,我必須站出來做點什麼。

每當有人初見到悠悠,用「害羞」來形容她時,我會當著悠悠的面淡定地解釋:「她不是害羞,她屬於慢熱型的,需要一點時間去觀察。給她一點時間,也就20分鐘半小時吧,和你混熟了她就會活潑起來了。她平時話很多的。

聽了我的話,親戚朋友們對悠悠的不說話多了一份理解和耐心,不再一直強求她打招呼,而悠悠也體會到了來自媽媽的支持和理解。

當然,我更希望在我的話語暗示下,她真的能跨越自己,在慢熱之後大方起來。事實證明,她確實也做到了。後來,她和那家人玩得很歡。

對於慢熱的孩子,我們能做什麼?

為孩子找到一個偏外向的同齡好朋友,可以加快慢熱的孩子融入新環境的時間。

第一次帶悠悠去試聽舞蹈班時,她和她的好朋友Renee挨著站著,全程幾乎一直在觀察周圍的小朋友和老師,沒有跟著做動作。

Advertisements

我很慶幸舞蹈老師沒有費勁地勸她們跳,也沒有放過多注意力在她們身上,只是偶爾眼神交匯,鼓勵她們倆加入進來,而兩個孩子猶豫之後還是決定站在旁邊看。

結束后,我問了老師,老師說:「第一次去不跟著跳是完全正常的現象,孩子需要先觀察弄清情況。她們倆願意從頭呆到尾已經很了不起了。」 看到老師是這樣的態度我就更放心了。

第二次帶悠悠去上舞蹈班,由於Renee生病了不能去,悠悠也不願去了...我不想強迫她去上,只好回家

第三次Renee和悠悠一起去了,所以悠悠是歡天喜地跳著走進舞蹈教室的,也終於開始偶爾跟著小朋友一起跳舞了。

第四次我去幼兒園接兩娃的時候,悠悠說不想去跳舞,想直接回家和Renee玩,我回答她:跳完舞就可以回家和Renee玩,我還邀請了Renee的媽媽到我們家吃晚飯。於是兩個孩子開心地進了舞蹈教室。

誰知20分鐘后,Renee出來了說她想媽媽,想回家,不想跳舞也不想去我家玩了。我透過玻璃看到教室裡面的悠悠跳得很投入,Renee的離開完全沒有打擾到她,於是我給Renee的媽媽打電話讓她來接Renee回家。

Renee走之前,正好悠悠還出來上了一趟廁所,她知道Renee不想跳了,我問她:「你還想跳嗎?」 她點點頭,和Renee說了拜拜,就又迫不及待地跑進教室。那一刻我真的覺得太欣慰了!

曾經那個被人說成「害羞」的悠悠,從一開始非要好朋友陪著,到後來能自己獨自去上課並享受其中,再到之後在舞蹈班交到新朋友,她的進步是驚人的!

大人沒想到,孩子的「害羞」,不過是因為他們在新環境中需要得到一點點支持和包容而已,而是否得到這一點支持和包容,將決定之後的發展方向。

在這個例子中,舞蹈老師的理解、朋友Renee的陪伴和我的不強迫,都保護了悠悠願意繼續跳舞的興趣。

對於慢熱的孩子,先找到一個好朋友,在與好朋友的交往中找到自信和安全感,再和好朋友一起去面對和適應新環境(比如早教班、興趣班),比一個人獨自面對要容易多了。

朋友的陪伴極大地減輕了孩子面對陌生環境時的心理壓力,也加速了融入的步伐,可以說是孩子發展社交能力的催化劑。

沒有社交,就培養不出社交能力

由於我和悠悠爸爸都不屬於特別外向型的,所以從小我就很注重對悠悠社交性的培養。但社交能力就像游泳一樣,必須經過實戰訓練,多浸泡才會發展出來。

仔細觀察那些外向的小朋友,不難發現他們的父母大都很外向,從小社交生活豐富。

我曾經也是受到德國人的啟發,我和她爸爸一有機會就帶悠悠出去見人,約鄰居和幼兒園小朋友是常事,最初報早教班也是為了讓她多接觸外面的人和同齡小朋友,周末節假日有成年人聚會也盡量把她帶上。

甚至工作的時候也不忘帶上孩子。下周我們要去參加紐倫堡的有機品展會,展會有自己的託管機構,準備讓悠悠去體驗一下,順便也帶她逛一下展會,讓她看到爸爸媽媽的工作狀態,也是一種熏陶。

悠悠從一開始的不自在躲在我身後,到和別人混熟所需的時間越來越短,再到在很多人的聚會上表現得越來越自在,和大人玩得很high。

我明白了,我們不需要用嘴巴去說服孩子應該做什麼,也不用糾結於孩子的一時「不愛說話」和「怕生」。

殊不知,大部分孩子都是慢熱的,哪有那麼多人來熟呢?只不過出入社交場合的次數多了,見的陌生人多了,孩子自然就會熟悉如何應對,在一次次磨練中逐漸掌握社交技能和社交規則。

人的社交性是環境的產物,只要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社交環境和體驗,再加上大人的耐心和包容,給孩子一點時間,慢熱的孩子也可以變得外向起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