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中國人的春運,憶往昔淚滿襟

王福春所拍攝的《火車上的中國人》,恐怕是國內攝影界知名度最高的作品之一。1990年代,「黑鏡頭」系列叢書出版時,就收錄了王福春當年拍攝的幾張火車上的肖像,經典又震撼人心:因睏倦扒在椅背上艱難休息的乘客,在車廂里用打麻將來打發旅途漫長時光的乘客,為了省錢而擠在一張硬卧上含情脈脈互視的情侶……以至於看過這系列叢書的人,都記住了王福春的名字。(通遼一集寧,1998年)

當時,王福春的身份還是一名鐵路工人,卻正是他創作的高峰期。「追溯到最早,這組作品應該就算是從1970年代開始。1978年改革開放,我就開始拍鐵路,因為我是鐵路職工,坐火車也不花錢,隨便坐。利用坐火車機會,我看到很多車上的故事,可能是一種無意識狀態,就把它們都拍下來了。」(蘭州-烏魯木齊1993年)

1980年代至1990年代,正是中國鐵路積極轉型,日常生活結構發生劇烈變化的時期。作為百姓能負擔起的最重要交通方式,火車見證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遷徙,以及精神風貌。從一開始滿車的解放服和解放帽,到改革開放以後的民工潮,封閉而滿載的車廂,將時代的宏觀變革凝縮為日常的微妙變化,王福春的工作讓他有幸積累了很多珍貴而原生態的畫面。(北京-廣州,1989年)

王福春的照片中充滿細節,就像他說的,紀實攝影有時是一種「人學」,他拍的都是百姓生活,都是人們可視同時又容易被忽視的事物。生活化、情緒化、趣味化是他對自己多年拍攝的總結,國家大事他不拍,因為「沒那個義務」,「拍得漂不漂亮也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能記錄一段歷史。(哈爾濱-上海,1991年)

「2018年,改革開放40年時,我打算對這個項目再做一次總結,38年彈指一揮間,這將是一個完整的歷程,中國鐵路發展史的歷程。」(哈爾濱-北京,1986年)

拿到免費的膠捲和相機,王福春拍起來更大膽也更有動力。他閉起眼睛回憶,那陣他一聽不到火車咣當咣當的聲音,就會失眠,長期在火車上生活,這已成為他的「催眠曲」;在火車上生活,他既見識過集體救人的感動瞬間(這讓他也養成了隨身帶急救藥物以方便旅客的生活習慣),也見識過改革開放初期,由於車廂管理混亂,犯罪分子公然在列車上吸毒和嫖娼的場景。(瀋陽一大連1994年)

王福春經常把相機掛在胸前,心梆梆直跳,相機拽出來按一張,手一松,順勢滑到衣服里遮住。有些鏡頭沒拍到,王福春現在念起來,依然充滿遺憾,「但有些事情,很難完美,這是一種哲學」。(北京一瀋陽1994年)

「走過這麼多年,我沒有離開過鐵路,也沒有離開攝影。在我的生命中有多個岔路,可能會改變我,我都沒有改變。因為我就適合干這個,給我下令當書記或這個那個,我連看都不看。對別人來講,那還了得,提干不是好事嗎?當官還不好嗎?但我覺得沒意思。回過頭看,是傻的,但是傻人有傻命,我完成一件最喜歡的事,就夠了。」(北京-哈爾濱2007年)

從一開始的無意識拍攝,到積攢了上萬張火車上生活的照片,王福春漸漸摸索到了自己的拍攝命題。( 重慶-北京,2014年)

「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我拍的那些都是啥,全是解放帽、解放服、中山裝,全是單色的。整個千人一服,千人一面,沒有變化。到進入1980年代末,人們開始留長發,穿喇叭褲,等進入1990年代的時候,時裝開始豐富和現代了。這個時候,開始千人千樣。這個就是所謂的『社會變化大』。」(宜昌-漢口2012年,本文圖片©王福春)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