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也有健身夢,誰說減肥非得「吃草」?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很多人發胖都怪自己有一個「中國胃」。

「不要怪我體重減不下來,實在好吃的不忍辜負」。「吃貨」們一邊頻頻去網紅餐館「拔草」,一邊卻為自己有些豐滿的體型發愁,「雖然我也曾經嘗試『減肥餐』,但我的『中國胃』實在受不了那些菜譜,往往不到半個月就作罷。」

其實中餐和健身並不矛盾,需要注意的是食物的總量控制、原材料的搭配選擇。低油低鹽不代表必然能減脂,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也是重要指標。碳水含糖比較高,假如長期低油低鹽,可一天吃二十桶餅乾,還是會發胖。

也有人認為,主食吃得太多,是國人目前飲食習慣的一個誤區。

這跟長期以來的歷史因素形成的習慣有關,總感覺一頓飯要吃很多主食才會飽。但通過米飯、饅頭等主食帶來的「飽」是短時間內使血糖含量增高,飢餓感降低,但「不抗餓」,而高蛋白食物等則不會,因此在飲食習慣上應該逐漸做一些調整。

Advertisements

中國的五穀雜糧種類豐富,這些是很健康的食物,含有大量膳食纖維,能夠減少毒素吸收,降低血糖,增加飽腹感,促進胃腸蠕動等。

漢堡、可樂、薯條等,碳水化合物含量確實很大,但中國也有這樣的食物,比如肉夾饃就是典型。很多時候並不是中西方的差異,而是要看食物本身情況,避免進入飲食的誤區,不能違背人體對食物的基本需求。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刻意的改變是不行的,關鍵是習慣的調整。

作為普通人來說,健身和美食是對美好生活追求的一方面。而對於專業運動員,一日里的多餐,是職業性的一部分。

運動員的飲食在日常訓練與大賽及備戰期間有所不同。平時,菜品種類豐富,限制較少,而備戰大賽或「連續作戰」后,或「清淡」調整或「高能」大補,飲食需要更加有針對性的安排。

Advertisements

健身美食不可辜負,科學膳食習慣是關鍵。

2016年10月,國家頒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全民健身事業成為國家戰略。2017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全方位布局國家營養發展未來。

專家表示,健身與美食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無論「業餘」還是「職業」,對此都要有科學知識,需要「升級」的既有意識也有習慣。

健身本身是追求健康的,不能違背飲食需求。人如果餓了會有「負反饋」,反而加劇「多吃」。少吃要看怎麼吃,應想辦法增加飽腹感。

對於現在流行的「專治」各種「餓」的「代餐」,專家分析道,「代餐」含有大量五穀雜糧,引起富含膳食纖維故能增加人的飽腹感,並提供人體需要的糖、脂肪、蛋白質等三大物質,從營養學的角度是能滿足人體需求的。

「如果有毅力,可以一直吃,能夠達到營養價值。」專家分析。但同時,營養應該遵循「多樣化」的原則。「代餐」再能飽腹,也是「代」,做不到「多樣」。

「多樣」什麼樣?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國人應平均每天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周25種以上——這是「代」所無法達到的。

國人自古信奉「民以食為天」,現代人從飲食習慣上來說,確實需要培養低油低鹽的習慣。但對一般人來說,沒有必要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而只吃水煮食物。中國人畢竟有『中國胃』,而中餐有豐富多彩的樣式,成天水煮菜和肉,沒有必要。

業內人士認為,整個社會的健康意識在提高,這也「倒逼」飲食習慣的提升。例如,餐飲業在適應更加健康的飲食要求的同時,也主動引導社會升級「中國胃」。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