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傳統,是否能夠讓安溪鐵觀音實現二次騰飛?

鐵觀音的鮮葉採摘,須在嫩梢形成駐芽、頂葉剛展開呈小開面或中開面時,採下兩至三葉,最標準的是一枝三葉型,並做到不折斷葉片,不碰碎葉尖,不帶余葉和老梗。通常,把在穀雨至立夏后5天內採制的茶,稱為春茶;把夏至前後到小暑期間採制的茶葉,稱為夏茶;把立秋前後至處暑前採制的茶葉,稱為暑茶;而把秋分至寒露后5天內採制的茶葉,稱為秋茶。市場上,多把寒露前後幾天內採制的茶,稱為正秋茶。安溪春季多雨,很難製作出高品質的茶。秋季雨少,天朗氣清,做出的茶香氣高揚,但茶湯細膩度較春茶稍粗,這就是所謂的「春水秋香」。無論是春茶和秋茶,都還是以顆粒緊結重實、擲地有聲,香氣清雅悠長,內質豐厚者為佳。

傳統工藝的茶青,以4~10年樹齡的老叢最佳,其工藝主要包括:曬青、晾青、搖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復烘、復包揉、文火烘乾等工序。鐵觀音的曬青,一般從下午4~5點,陽光轉弱時開始,曬至鮮葉柔軟,光澤消失,略有清香。當春茶的茶青減重率約為7%~10%時,移入室內晾青、攤放。晾青時,葉內的水分重新分佈,待曬青葉「還陽」后,即可進入搖青階段。鐵觀音的老叢,葉厚脆韌,不易發酵,做青時宜重搖。鐵觀音的搖青,一般在下午的6點前後開始,待續到次日上午的8點左右,通常會歷時13-16個小時。正常情況下,搖青4次即可,第一次搖青,2~3分鐘;第二次搖青,5~6分鐘,中間各靜置2~3個小時。第三次搖青,是品質形成的關鍵環節,需至茶青還陽硬挺、青氣濃烈,方為適度。然後,再間隔4、5個小時,待青氣退盡,花香初顯,葉內水分明顯減少,葉緣轉黃紅后,進行第四次搖青。第四吹搖青,可靈活掌握,搖青后,需要厚攤,促使內含物質充分轉化,待花香濃郁,紅邊顯現,葉緣被卷,葉色黃綠時,即可轉入固定做青品質的炒青階段。

Advertisements

鐵觀音的揉烘,實際上包含了「三揉三」六道工序,依靠包揉,使茶坯條索緊結,彎曲成螺,直到塑製成型。然後通過文火慢烘,提高茶香的清純度,把毛茶的含水率降低到6%左右。經過挑揀,去梗精製后的成品茶,顆粒緊結沉重,青蒂、綠腹、蜻蜓頭,色澤鮮潤,油亮砂綠,葉表泛白霜,湯色金黃,滋味醇厚甘鮮,香氣蘭香帶蜜韻,耐泡且回甘好。「鐵色皺皮帶志霜,含英咀美入詩腸。舌根未得天真味,鼻觀先聞聖妙香。」清代詩人劉秉忠,詩中描寫的就是傳統鐵觀音的特徵。

一款好的傳統鐵觀音,其外觀,外形緊結拳手彎;色澤,鐵色蛙皮帶白霜;湯色,蜜黃澄清近琥珀;香氣,卻是幽蘭濃郁舌根甘。在市場上,為什麼很少能喝到詩中所描繪的傳統鐵觀音呢?主要在於很多人,誤解或刻意去誤導了傳統鐵觀音的製作工藝。有的茶商,把上年賣不出去的茶葉電焙一下,使茶的外觀變黑,茶質焦炭化,重焙出類似焦糖的香氣,就假託是傳統鐵觀音或是老茶,這是極其錯誤的。

Advertisements

在很多的愛茶人開始逐漸遠離鐵觀音時,它未來的唯一出路,就是改變茶園生態,發展有機茶,恢復傳統工藝,讓鐵觀音重新變得像烏龍茶。但是,傳統工藝的恢復,不是喊喊口號那麼簡單,可能需要數十年,甚至是幾代人的努力。比如幼嫩的新叢走水容易,卻耐不住搖青和焙火,而老茶園的涵養,可能需要數十年的養護,又有誰能等得起呢?另外,還有做青技術的學習與傳承,做茶人的體力和耐力,焙茶技術的把握與提高等等因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曾經的鐵觀音,清水高峰,出雲吐霧,飽山嵐之氣,得煙霞之靄,令其他茶的清香之味難及,我為此也沉迷數年。那種味道,讀讀清末連橫的詩,或許還能找到。「安溪競說鐵觀音,露葉疑傳紫竹林。一種清芬忘不得,參禪同證木樨心。」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