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現象無處不在,其實你曾被催眠過!

微信公眾號:37度心理(ID:psy-37),歡迎分享!

對於心理學感興趣的一定聽說過「催眠」,前幾年國內有部算得上「上佳」的電影熱映,為大家揭開「催眠」的面紗,不過,今天不帶大家品析這部電影(有興趣的自己找來看),主要說說催眠,它到底是個啥玩意兒?

被人誤會的「催眠」

提到催眠,很多人會聯想到這樣一個場景:幽靜的房間里有一張軟綿綿的沙發,你躺在上面昏昏欲睡,旁邊一位白鬍子老頭,拿著塊表在你眼前轉啊轉,轉啊轉,不時補上幾句類似「嘛尼嘛尼哄」的咒語,然後你就徹底昏迷,靈魂到達另一個世界……

這是我對「催眠」一詞的最初印象,當然,還有不少人比我內心戲更多,比如認為催眠就是你的大腦被他人控制,會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以前香港片就有不少關於催眠殺人或自殺的;比如認為催眠可以窺探他人的秘密,因此可以竊取他人的銀行卡密碼或者抓住他人的把柄;比如認為催眠可以包治百病,沒有什麼是一次催眠不能解決的,如果有,就來兩次……

以上,都是對「催眠」的過分解讀,催眠並非這麼高深莫測,下面,聽我聊聊「催眠」的前世今生。

催眠的前世今生

催眠手段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古埃及、古印度和古羅馬人曾通過打坐等來引發催眠現象,我國《黃帝內經》也有一邊念咒、一邊用手撫摸患者的醫療手段。由於出現許多運用「催眠」治癒疾病的例子,而人們又難以對此進行合理的解釋,到了18世紀,催眠一度被稱為「江湖魔術」。

後來,一位叫Braid的外科醫生,根據希臘語Hypnos(睡神)發明hypnotism(催眠術),再後來,一位印度醫生成功地運用催眠術作為麻醉劑,實施外科手術,「催眠」才逐漸走下神壇。

19世紀,弗洛伊德(對,又是弗老)成為了「催眠」的倡導者,並應用於實踐,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能引起主流觀點的注意,後來弗老就研究「精神分析」去了,並創立了「精神分析學派」。所以,整個20世紀,「催眠」緩慢發展著。直到21世紀,由於米爾頓.艾瑞克森(現代醫療催眠之父)的突出貢獻,「催眠」取得了合法的科研領域,成為寶貴的治療工具。

另外,提起催眠,不得不提的還有一個經典的「人橋實驗」,它是通過催眠解除人的身體和心理的防禦機制,使人在催眠的狀態下做出些他在清醒狀態下做不到的事。換言之,可以發現人的潛能是多麼巨大。這也是催眠的目的所在,即通過改變人的潛意識來調整人體的功能。

狹義的催眠指人自覺地接受指令正式的進入一種恍惚狀態,廣義的催眠則指人在一種不自覺或不經意的狀態下,被自我催眠或受外界影響。嚴格定義下的催眠,是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介於半睡半醒之間,對各種刺激也有反映的一種心理狀態。處於這種狀態的人會對外界變得不再敏感,就像關閉視覺系統后,最大限度的切斷了自我與外在關聯,只能聽到關於我的聲音。

催眠=睡眠?

值得注意的是,催眠不同於睡眠。催眠狀態下的腦電波在8-13HZ,是一种放松而敏銳的狀態,注意力高度集中,它不是讓你睡覺,而是讓你更加清醒,更加敏銳的探索自己心靈的花園。而人在深度睡眠狀態下腦電波在0.4-4HZ,人在睡眠時,身體不一定是放鬆的,睡眠時的精神狀態也不一定是安定的,可能會伴隨各種「驚心動魄」的奇幻夢境。

學術點說,人的腦波有四種:β α θ δ波。β波,稱為一般狀態。α波,稱為放鬆狀態。θ是打盹波,稱為打盹狀態。δ是酣睡波,稱為熟睡狀態。

而催眠就是在α波和θ波狀態下進行的。稱之為:恍惚狀態

催眠「六部曲」

一、眼皮膠黏:伴隨著瞌睡、放鬆的開展,被催眠者的一些肌肉會變得沉重,無法自行移動。

二、手臂僵直:進入輕度恍惚階段、一隻胳膊開始出現沉重感。

三、數字遺忘:進入中度恍惚時,除了感到肌肉僵硬外,味覺和嗅覺會發生改變。 。

四、疼痛喪失:隨著中度恍惚的程度加深,催眠師可以誘導被催眠者暫時失去記憶,確保意識不會阻礙潛意識發揮。還有出現部分肢體的感覺麻木,以及痛覺喪失。

五、正性幻覺:深度恍惚的第一個層次,常伴隨著幻覺,催眠師誘導被催眠者看到或者聽到不存在的事物或聲音。

六、負性幻覺:在程度最深的恍惚中,被催眠者會出現麻醉現象,這時可為他們做外科手術

你適合催眠治療嗎?

催眠治療,是催眠術在臨床工作中的應用,是眾多心理治療的方法之一。掌握催眠治療的心理醫生可以不用藥物而治癒很多難治的疾病和障礙。

比如催眠可以治療兒童的不良習慣;治療神經質(包括神經衰弱、焦慮性神經症、癔症);治療神經系統某些疾患(比如面神經麻痹、偏頭痛、神經痛、失眠等);催眠麻醉輔助外科手術,戒除酒精中毒或藥物成癮;治療各種負面情緒(焦慮、抑鬱、恐懼等);催眠幫助信心重建,克服心理障礙,治療肥胖,性功能障礙,戒酒、戒煙、術后鎮痛、治療創傷綜合症(如美國衛生部輔導的伊拉克戰場士兵回國的創傷治療計劃),減輕關節炎疼痛,改善機體抵抗力……

那麼,既然催眠那麼多好處,是不是所有人遇到問題都可以去通過催眠解決呢?當然不是的。影響催眠是否成功的因素有幾個:首先取決於催眠師的技術水平,其次是被催眠者與催眠師之間的親近感,還有被催眠者對催眠有效性的信任度,想要改變的慾望以及他的現象力水平。

一般像高僧、藝術家、幻想家、瑜伽師這類人就是極容易被催眠者,他們普遍想象力豐富,專註力高,如果相信催眠師、相信催眠的話,催眠對於他們解決問題是挺有幫助的。

相反,像科學家、數學家、哲學家、律師等這些比較喜歡分析問題的人,催眠於他們而言可能不太好使。

此外,催眠還有一些禁忌,比如精神分裂症患者或其他重性精神病患者,這類病人在催眠狀態下會促進病情惡化或誘發幻覺妄想;腦器質性精神疾病伴有意識障礙的病人,催眠也可使得癥狀加重;對催眠有嚴重的恐懼心理,經解釋后仍然持懷疑態度者;以及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腦動脈硬化、心力衰竭等患者,催眠對其而言,有害無利。

催眠現象無處不在

「催眠」的影子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比如我們熟悉的生物鐘,你一定有個這樣的體驗,比如前一晚告訴自己『我明天一定要幾點幾點起床』,結果第二天早上你就按時「自然醒」了;比如廣告催眠和名人效應,研究發現,很多人逛超市時,會不自覺地傾向於選擇那些電視廣告或明星代言的產品;還有電視劇催眠,不少女生有過這樣一種感覺,明明知道這部電視劇拍得很爛,很多槽點,簡直毀三觀,拉低智商,但是,大腦仍不聽使喚地一集一集地往下看,哈哈,你被電視劇催眠了;還有公路催眠,高速公路上汽車馬達的聲音頻率很容易使人進入一種恍惚狀態,經常開長途車的司機要特別留意,如果不小心被催眠了,很容易發生安全事故。

說了這麼多,只是想告訴大家,「催眠」並沒有那麼神乎。一般認為催眠與人的暗示性與受暗示性有關。事實上,98%的人都是可以被催眠的。而催眠能成功奧秘在於:恍惚狀態下,人會更容易接受暗示。因為恍惚狀態下,大腦皮層活動較弱,容易聽從指令。

圖片來源網路,侵權即刪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