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季:哲思——哲學與精神生活(二)、哲學是一種生活方式

——哲學與精神生活(二)、哲學是一種生活方式

在古希臘,哲學發源之初是一種生活方式,這乃是不言而喻的事實。在詞源看,『哲學』(Philosophia)一詞的希臘文原意是「愛智慧」。「愛智慧」顯然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人生態度,而非一門學科。

對最早的哲學家來說,哲學不是學術,更不是職業,而就是做人處世的基本方式和狀態。用尼採的話說,包括赫拉克利特、阿那克薩哥拉、恩培多克勒在內的前蘇格拉底哲學家是一些「帝王氣派的精神隱士」,他們過著遠離世俗的隱居生活,不收學生,也不過問政治。蘇格拉底雖然招收學生,但他的傳授方式僅是街談巷議,沒有學校的組織形式,他的學生各有自己的職業,並不是要向他學習一門藉以謀職的專業知識,師生間探究哲理本身就是目的所在,就構成了一種生活。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開始建立學校,但不收費,教學的方式也仍是在散步和談話。唯一的例外是那些被稱作「智者」(Sophist,又譯「智術之師」)的人,他們四處遊走,靠教授智術亦即辯論術為生,收取學費,卻也因此遭到了蘇格拉底們的鄙視。正式為了同他們相區別,有潔癖的哲學家寧願自稱為「愛智者」而非「智者」。

Advertisements

肯定不是任何人都能夠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生活方式的。為了配得上過哲學的生活,一個人必須——如柏拉圖所說——「具備真正的哲學靈魂」。具備此靈魂的徵兆,或者說哲學生活的特點,就在於關注思想本身而非其實用性,能夠從思想本身獲得最大的快樂。關於這一點,也許沒有比亞里士多德說的更清楚的了。他在他的好幾種著作(《形而上學》卷一,《政治學》卷七,《倫理學》卷六、卷十)中都談到:明智是善於從整體上權衡利弊,智慧則涉及本性上最高的事物的認識,兩者的區別就在於有無實用性;非實用性是哲學優於其他一切學術之所在;使哲學成為「唯一的自由學術」「為學術自身而成立的唯一學術」;幸福生活的實質在於自足,與別種活動例如社會性的活動相比,哲學的思辨活動是最為自足的活動,因而是完美的幸福。如此說來,哲學生活首先是一種沉思的生活,而所思問題的非實用性恰好保證了這種生活的自得其樂。

Advertisements

薦:周國平著,《我們都是孤獨的行路人》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