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補,跟著四季來飲食,中醫告訴怎樣「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食療

中醫認為,也界上的事物並非獨立分離的,而是處於相互和諧的狀態。古代中國人對自然界的關係及規律有獨特的見解,他們以—個整體觀來認識世界,更創立陰陽、五行理論去解釋各種複雜現象。而人類是一個有機整體,屬於自然界的—分子,因此—定受外界環境氣候所影響,相應地也會根據需要,產生不同的生理或病理反應。不同的季節,身體脈搏現象,包括節奏、速度、搏動星、張力方面都有轉變。春天偏向弦脈,脈管張力增加:夏天偏向洪脈,脈勢盛大,驤來驤去;秋天偏向浮脈,手指輕按皮膚表面即能清楚觸到搏動:冬天偏向沉脈,輕按不明顯,要重按才能感到脈動起伏。—般在辨證時,中醫師都會考慮到這些因素。另外,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變化郡是有季節性的,春天好發溫病,夏天易中暑,秋天有燥症,冬天有凍傷。同樣地,中醫會順從春、夏、秋、冬四季的陰陽消長規律,來適應—年中寒熱溫涼的氣候變化。中國人普遍相信進補調養,飲食習慣亦注重自然規律。調節飲食是保持健康長壽最基本的方法。根據中醫理論,人體只要始終調整在陰陽相對平衡狀態中,就可以預防和減少疾病。根據季節特點,結合個人的體質、食物或藥物的性味等,實行合理調配飲食,可以增進人體對外界的適應力,達到調節陰陽,恢復內在動態平衡的目的。

Advertisements

中醫季節飲食保健,是根據「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制定的。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由於春夏季人體陽氣都充實於體表,體內的陽氣卻顯得不足需要補給:秋冬氣候乾燥寒冷,故須滋陰防燥,並貯存能量為來季做好準備。

春三月

春季養生之道突出—個」生」字。春天是萬物生長、陽氣初生的時節。中醫認為,為適應春季陽氣升發的特點,此時應該扶助陽氣,增強抵禦以風邪為主的外邪入侵。所以在飲食上可適當地進食溫補陽氣的食品,減少生冷黏滑食物。根據中醫五行理論,肝臟與春天相適應,酸味食物入肝,多食會使偏亢的肝氣更旺,並繼而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所以食物性味宜少酸增甜,多食甜食以補助脾胃。適合的食物有:麥、棗、山藥、豆豉、花生、蔥,香菜、芹菜、萵苣、菠菜或芥菜等。

Advertisements

夏三月

夏季養生之道突出—個」長」字。夏季是一年之中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多雨水,萬物生機盎然。中醫認為此時人體陽氣向外,陰氣潛伏在內里。其主要表現為氣血相應地旺盛,並且活躍於體表,使汗液排泄增加,功能活動加強,精力充沛。夏季飲食調養是有必要的,—方面代謝增強,營養消耗增加,另一方面由於食慾減低及消化吸收不良,又限制了正常的攝取,所以很易引發代謝紊亂。飲食方面除應補充營養及水分外,還應在食物性味上適當地少苦增辛,少吃熱性食物如羊肉等,以避免與夏季相適應的心臟亢奮。同時亦忌食過量的生冷之物,以溫食為宜,否則容易損害陽氣。此時濕邪及暑熱經常困擾,容易引起出汗、口渴、煩躁、身重疲憊、無食慾、額頭沉重等癥狀。適當地進食清淡應時之蔬果可以解渴消暑,清熱利濕,如西瓜、苦瓜、桃、草莓、番茄、綠豆、黃瓜、冬瓜、南瓜、姜、蓮藕、蓮子、薏苡仁、山藥。

秋三月

秋季養生之道突出—個」收「字。秋天氣候涼爽乾燥,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此時陽氣漸收,陰氣漸長,人體的代謝也開始陽消陰長地過渡。中醫認為秋天應防燥護陰,因為氣候乾燥,容易出現口乾咽燥、皮膚粗糙、流鼻血、脫髮或偶爾有便秘的燥象,故飲食應以滋陰為主。合適的食物有芝麻、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甘蔗、百合、雪耳等柔潤食物。肺臟是人體與外界大氣交換的場所,最易受秋燥損害,食物性味宜少辛辣增酸,儘可能少食蔥、姜、蒜、肉桂等辛味之品,多進食—些酸味蔬果如蘋果、柚子、檸檬、山植等,都可以滋養肺臟。

冬三月

冬季養生之遁突出—個」藏」字。冬季氣候寒冷,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萬物以冬眠狀態來養精蓄銳,並為來春做好準備。人體的代謝也處於相對緩慢的水平。冬季飲食對正常人來說,應當遵循」秋冬養陰」的原則,即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熱,最宜食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如羊肉、鵝、鴨、核桃、栗子、蘿蔔、木耳等。為避免維生素缺乏,亦應多食新鮮蔬菜。冬天與腎臟相適應,腎臟的收攝功能促進能量蓄備。食物性味方面少威增苦,可以減輕腎臟的負擔。冬季亦是進補的時機.由於身體代謝較緩,營養物容易積存,因此選擇具有不同功能的食物,或在膳食中適當地加入藥材,可增強臟腑功能或補充不足,從而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