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府曲子介紹

西府曲子,也稱"西府秦曲"、"西府清曲"、"小曲調"。是陝西省關中地區傳統民間的一種俗曲,是關中曲子的一個分支。其表現形式有舞台戲、木偶戲、皮影戲及座唱等。流行於鳳翔、寶雞、岐山、扶風、眉縣、武功等地區。

春秋時期陝西關中西部地區就有民歌民謠流傳。西府曲子相傳秦始皇時,西府曲子十分興盛。唐時,發展到鼎盛時期;北宋時期的民間說唱藝術中,最惹人注目的是鼓子詞和諸宮調,它們都是以固定的曲調說唱故事,早先的鼓子詞都是重複使用一個曲調,後來逐漸發展,產生了"唱賺詞",簡稱"唱賺",其腳本稱"賺詞",是北宋興起的一種新的說唱形式。南宋耐得翁《都城紀勝》載:"唱賺在京師日有纏令,纏達。有引子尾聲為纏令。引子后只以兩腔互迎,循環間用者為纏達。"這種唱賺的腳本在以後的中原地區沒有流傳,它們都和正聲曲牌溶為一體而成了一個新曲牌。

Advertisements

明、清之際,西府曲子又有新的發展。清同治年間,寶雞西部山區一帶,曾流行廣場雜劇,表演多採用生活動作,或套用西府秦腔某些表演動作。明末清初,孫家原曲子班藝人孟登娃,自籌資金購置戲箱,演出活動於眉縣一帶。1921年,岐山馬江鄉有18弟兄集資,興辦西府曲子班,有名藝人李玉貴,群眾美稱"棒槌紅"。同時,鳳翔縣田家莊鎮西白村曲子會藝人張鐵忠等,也先後將曲子戲搬上舞台演出。各地的曲子班社,都有不少名藝人。這些藝人,大都被稱為"三能",即能彈、能拉、能唱。

近年來,西府曲子在鳳翔文化領域呈現出復興發展的良好態勢,是最具代表性、最有生命力、最富影響力鄉土文藝品牌,特別是以趙權、唐天平、王德枝、李耀成等為代表的西府曲子愛好者,積極開展傳承活動、整理創編西府曲子、大力推動曲藝創新。截至目前,鳳翔縣全縣發展西府曲子班社21個、從藝人員300餘人,出版《西府風情小曲新唱》、《西府曲子資料彙編校注》、《西府曲子平弦70首》等書籍,有20多首曲子錄入了《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和《中國民間歌曲集成》。2015年鳳翔縣成立了西府曲子學會,並在鳳翔縣文化館的組織下,將文化館收集的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錄音資料以及西府曲子研究者唐天平等曲子藝人從小到大學過的各類曲子收集整理出《西府曲子平弦七十首》,每首曲子精選全縣各班社進行錄音錄像,隨書配套,作為西府曲子傳承的標準教材,保證了西府曲子傳唱有了統一的規範,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做出了積極的嘗試。

Advertisements

西府曲子傳人 唐天平老師

西府曲子傳人,唐天平,男,1942年生,陝西省鳳翔縣人,省特級教師。7歲跟隨叔父唐培禮學唱西府曲子,精通三弦、二胡、笛子等樂器,能自彈自唱100多首曲子,參與了《西府曲子資料彙編校注》一書的編纂工作,為搶救西府曲子這一民間藝術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