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系列之舌尖上的平山

舌尖上的平山之腌肉面

說起平山的特色吃食,腌豬肉應算是頭一份兒了。本是貧窮和物質匱乏的產物,在以前,平山人家家戶戶過年時都要腌制豬肉,腌肉做成鹵,再來一碗手擀麵,這就是平山人最喜歡吃的了!

腌肉面是平山特有名吃,腌肉面的面韌、勁道,微略含鹼,山區腌肉特有的肉香而不膩、再加上土豆、豆角、以及粉條燉制的菜品,那叫一個絕,讓人吃了一碗還想一碗。

麵條是地道的手擀麵,口感韌性十足,腌肉是本地特產,有一種獨有的咸香味。將腌肉加土豆、山區特有的豆角、粉條一起燉製成菜,粉條一定要用紅薯粉的澱粉製作的,澆在沸水出鍋的手擀麵上,這樣頗具地方特色的腌肉面就可以上桌了。平山縣的中山廣場附近有多家專賣腌肉面的館子,每每爆滿。賣麵條和其他地方也大有不同。館子門口擺一公平秤,顧客可以自己定要幾兩,每份麵條都得準確稱量,算得上童叟無欺。

Advertisements

腌肉在冬天臘月里準備上好的豬肉,肉經過冰天雪地略凍一凍,準備好大鍋燒好熱后,將肉清洗乾淨,放到鍋里加鹽加煮肉專用的調料煮到八成熟。開鍋前添加硝鹽,硝鹽添加是個技術活,將硝鹽放到鐵勺中加上燒紅的木炭形成劇烈燃燒,燒到一定火候快速澆到煮肉的鍋里,這裡要注意安全防火防燙傷,硝鹽適量、掌握好火候。八成熟的肉切成小塊備用。準備兩個小鍋一個上糖色,一個放少部分油燒熱。糖色:將炒鍋擦乾淨炒熱,倒入一些油,待油熱后,放入白糖,隨即用菜勺不斷攪動,此時隨油溫升高,糖開始熔化起泡,待泡由大變小,油麵全部翻起,色澤由淡黃變棗紅或深紅時,糖色即成。先將肉塊放入糖色鍋,上色。再放入油鍋炸去除水分。炸好后,放入洗凈晾乾的瓮里,瓮的大小根據肉的量準備,放一層肉加一層大鹽粒子(食鹽也行,不過沒那麼好吃),別怕鹽多。將肉全部放到瓮里后將翁放到避光陰涼處,放一段時間,幾個月後再吃,山區群眾技術好的能將肉腌一年,這樣腌出來的豬肉,風味獨特、香而不膩。

Advertisements

舌尖上的平山之炸油鬼

正宗的平山油鬼得用香油來炸,炸好后晶瑩剔透,酥脆可口,回味余香。據說這炸油鬼還有一些民間傳說:

炸油鬼,也稱炸秦檜。南宋時期,秦檜投敵賣國、陷害忠良。老百姓非常痛恨他,就將秦檜夫婦用面做成人形,再掐去腦袋炸爾食之。最早從杭州流傳,漸漸的人們把它作為一種食品,廣為傳播。

炸油鬼傳到平山後,不論從選料,還是製作工藝都不斷改進。首先選用大石磨推的第一起精麥粉和頭一桔芝麻小磨香油,和面時加入適量的礬、鹼、鹽,這樣炸出的油鬼,外脆內軟,美味可口,營養豐富,最終成為平山特有的美味食品。

明清時,平山老北街的炸油鬼曾作為貢品送往京城。每逢大典和重大祭祀活動,知縣都要親自坐上馬車送往皇宮,天黑啟程,早五更趕到,要讓皇上吃到香甜酥脆的油鬼,以後北京人就想方設法吃平山油鬼,做平山油鬼,但終究沒有平山老北街的味道。

抗戰時期,有一次八路軍打了個大勝仗,老百姓做炸油鬼慰問八路軍,聶榮臻同志恰好趕到,他品嘗后伸出大拇指讚不絕口:「真香!」 後來,黨中央從陝北來到平山縣西柏坡,平山人民用炸油鬼招待中央首長,毛主席、周恩來、任弼時異口同聲地誇:「真好吃!」 。

舌尖上的平山之缸爐燒餅

現在平山古月鎮、小覺鎮一帶的燒餅,尚遺存著正宗的風味。仔細看,那燒餅略呈長方形,扁扁的,一面沾了芝麻,一面烙著微黑的糊印。趁著熱,雙手捧了送到嘴裡咬一口,焦、脆、香、酥,色香味一應俱全!

將白面放入瓷盔中,取鹽少許用涼水化開倒入面內,加水攪拌,揉和均勻,麵糰要較硬,放案板上擀成一指厚大片,倒上食用油手抹均勻,上撒白面,搓成小酥氆氌,再捲成長條,攥成拳頭粗棒條,倆人對拽扯成直徑5公分的長條,置案上手截成段,逐段擀成長片,兩頭回折,翻扣再擀長,兩頭對摺成四角方形,擺齊洒水,以手在上抹成糊狀,均勻地撒上脫皮芝麻,翻扣過去,手拍背面使芝麻長牢,用一小塊面試擦生有炭火的的爐壁,看麵皮呈黃色即裝爐加蓋,十分鐘左右即熟。

怎麼樣,是不是又學了一手^_^這期所說的平山的這兩大美食大家了解了嗎,是不是感覺對革命老區的美食文化又有了全新的認識,順便把做法都教給大家了,吃貨寶寶們可以一展身手了O(∩_∩)O(不要誇我(⊙o⊙)哦)!大家心中平山的美食都有什麼呢?朋友們又希望下期講什麼話題呢?歡迎大家關注相互交流,讓我們暢談舌尖上的平山!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