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瓜是瓜不是葫蘆

原文:[瓠子、王瓜]:將[魚軍]魚切片先炒,加瓠子,同醬汁煨。王瓜亦然。

淸 袁枚《隨園食單》雜素單

暑去秋來,正是瓠子上市好時節,瓠不念「誇」也不念「瓜」正確的讀法應該是(hù戶),一些地方稱之為瓠子或者葫蘆瓜,農貿市場把它叫做蘆子。瓠子,株,莖,葉同葫蘆極似,因此有人說瓠子是葫蘆。錯,葫蘆是葫蘆,瓠子是瓠子,瓠子是葫蘆科的一種植物,葫蘆和瓠子二者不是同一種植物。

瓠子別名:甘瓠、甜瓠、瓠瓜、凈街槌、龍密瓜、天瓜、長瓠、扁蒲,夜開花。是被子植物門,為本屬植物葫蘆的變種,一年生攀援草本,葫蘆科葫蘆屬一年生蔓性草本。瓠子雌雄異花同株,有時也產生兩性花,但所結的果實常為畸形果,無食用價值。花白色,多在夜間以及陽光微弱的傍晚或清晨開放,故有別名「夜開花」。雄花多生在主蔓的中、下部,雌花則多生在主蔓的上部。側蔓從第1~2節起就可著生雌花,故以側蔓結果為主。瓠果,開花后10~20天即可採收,其幼嫩的果皮及胎座柔嫩多汁,可食用;老熟後果皮硬化,胎座組織也乾枯,不可食。瓠瓜幼果味清淡,瓜綠白色,品質柔嫩,適於煮食,瓠瓜還是可消腫結、潤肌膚的藥用瓜菜。

瓠子中國自古就有栽培,早在《詩經》中已有記載,但它的身世比較複雜,根據科學界標準的界門綱目科屬種分類法,它屬於葫蘆科,又屬於冬瓜族,實際上它就是葫蘆的「表親」,是葫蘆的變種物種。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里是這樣描述它的分類的。後世以長如越瓜,首尾如一者為瓠;瓠之一頭有腹長柄者為懸瓠;無柄而圓大形扁者為匏;匏之有短柄大腹者為壺;壺之細腰者為蒲盧。各分名色,迥異於古。以今參詳,其開頭雖各不同,而苗、葉、皮、子、性、味則一,故茲不復分條焉。懸瓠,今人所謂茶酒瓢者是也。蒲盧,今之葯壺盧是也。更好玩的是,葫蘆形狀的瓠子老化之後質地堅硬也能做水瓢,這和它的近親葫蘆功能驚人一致。在古代和近代許多少數民族甚至拿它作樂器重要原材料,其價值不亞於絲竹。《堯典》中有匏為八音之一的說法。葫蘆笙最早載於漢代的《禮樂志》:「有葫蘆笙。」後來晉崔豹《古今注》又一次提到:「瓠有柄者懸瓠,可以為笙,曲沃者尤善。秋乃可,和則漆其里。」這句話是說長柄葫蘆可以加工成笙,其中以曲沃的葫蘆最佳。除了笙、竽等簧管樂器外,瓠瓜還可以做弦樂器或彈撥樂器的共鳴箱。瓠瓜還可以做鴿哨,分很多種,製法各異。

葫蘆是葫蘆科葫蘆屬一年生攀援草本。莖、枝具溝紋,被粘質長柔毛,老后漸脫落,變近無毛。葉柄纖細,果實初為綠色,后變白色至帶黃色,因不同品種或變種而異,葫蘆也分好多種,有葫蘆、匏瓜(瓢葫蘆)和扁葫蘆,形狀有亞腰葫蘆、瓢葫蘆、蟈蟈葫蘆、鶴首、長頸,等等。這種葫蘆一般是玩賞用的,當然也能吃,不過食用者不多。花期夏季,果期秋季。果實幼嫩時可供菜食,成熟后外殼木質化,中空,可作各種容器,水瓢或兒童玩具,也可藥用,能清熱止渴,利水通淋,清熱解毒。治水腫腹脹,煩熱口渴,瘡毒。適宜各種類型的水腫,諸如心臟性水腫,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等食用;適宜夏季煩熱口渴,或熱病口乾之時食用。嫩果可供食用,老后不能食用,其老熟乾燥果殼可作容器,是民間夏令常吃的佳肴。相對其他果蔬,營養價值較低。其食用部分為嫩果。

原來瓠子是葫蘆的變種,與葫蘆的不同之處在於,瓠子是一種蔬菜,果實嫩時柔軟多汁,瓜綠白色,果肉白色,以吃為主,葫蘆主要是玩物當然嫩時也可作蔬菜。瓠瓜果實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果有棒狀、瓢狀、海豚狀、壺狀等,類型的名稱亦視果形而定。有線瓠子、長瓠子、麵條瓠子、大葫蘆、孝感瓠瓜、三江口瓠子荸等品種。果實老熟后經一定處理可作容器,如酒壺;生活用具,如鳴蟲玩具,蟈蟈葫;及觀賞品等。瓠瓜作為日常用具,其用途也是多方面的。瓠瓜開口做成各種形狀的器具使用,最常見的是用來裝水或裝酒的水壺或酒壺,也可用來舀水、淘米、舀面、盛東西等。在古代瓠瓜還被用來盛葯,它保存藥物確實比其他的容器如鐵盒、陶罐、木箱等更好,

瓠瓜除了能盛葯,本身也可為葯。瓠瓜味甘,性平滑無毒,其蔓、須、葉、花、子、殼均可入葯,醫治多種疾病。據古代醫書記載,瓠瓜花味甘,性平,無毒,可做解毒之葯,對各種瘺瘡尤為有效。蔓、須藥性與花相同,可治麻瘡。瓠瓜瓤及子,味苦,性寒,有毒,可治牙病,牙齦或腫或露,牙齒鬆動。又可治面目、四肢腫,小便不通,鼻塞,及一切癰疽惡瘡。尤以瓠瓜殼的藥用價值最高,其味甘,性平,無毒,用於消熱解毒,潤肺利便。愈是陳年的瓠瓜殼,療效愈高。

瓠瓜在中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南方栽培普遍,近年北方也開始引種栽培。在河北一帶的某些地區「瓠瓜」專指西葫蘆,「瓠子」則用來專指瓠瓜。如北京小吃——糊塌子,就是以西葫蘆為原料,而瓠子和西葫蘆從味道到口感上絕對相似名瓠塌子,又因用稀糊製成又叫糊塌子, 但西葫蘆和瓠子是風牛馬不相及的兩個品種。雖他們都是葫蘆科的,西葫蘆又叫茭瓜、白瓜、番瓜、美洲南瓜、雲南小瓜是葫蘆科南瓜屬的。瓠子是葫蘆科,葫蘆屬,本屬植物葫蘆的變種。還有一種葫蘆瓜形肖如葫蘆,所以叫做葫蘆瓜;味道清甜可口,吃法與節瓜大約相同,既可作湯料,亦可燜炒。與節瓜相比,葫蘆瓜肉質較為細緻,肉多而質感強。嫩果可供食用,老后不能食用,是民間夏令常吃的佳肴。瓠瓜和葫蘆瓜一樣,只能熟吃而不能生吃,且多在夏季食用。西葫蘆則可生吃。

瓠瓜品質細嫩柔軟,稍有甜味,幼果味清淡,品質柔嫩,適於煮食,去皮后全可食用。可炒食或煨湯。相對其他果蔬,營養價值較低。其食用部分為嫩果。瓠瓜品質細嫩柔軟,稍有甜味,去皮后全可食用。在購買「瓠子」時,應先用舌尖舔嘗鑒別其有無苦味,不要烹燒、食用有苦味的「瓠子」,很多人不知道瓠瓜分為甜瓠瓜和苦瓠瓜。甜瓠瓜營養豐富,是夏季受市民喜食的蔬菜。有苦味的瓠瓜名叫苦瓠瓜。

苦瓠又名苦匏、苦葫蘆瓠,也稱蒲瓜,夏秋是苦瓠成熟季節,南方城鄉菜市均可見到,與市民平時食用的甜瓠瓜外形相似,但苦瓠瓜含有糖苷毒素,加熱后毒素也不易被破壞,誤食后輕度中毒會發生口乾、頭昏、噁心、乏力、嗜睡;重度中毒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絞痛、腹瀉、脫水、大便帶膿血等癥狀,中毒患者還很容易被誤診為細菌性痢疾。注意:苦瓠瓜因含有過量的瓠瓜甙等苦素有毒物質,苦的瓠子不可食用,會引起食物中毒。因誤吃苦瓠中毒的事故也屢有發生。現代食品衛生學分析認為:苦瓠中含有苦葫蘆素D和I等有毒害物質,故此,食瓠要認真識別,食瓠前應先品嘗其瓠莖(柄),去皮后再嘗瓠皮,如果瓠莖、瓠皮有苦味,則應認為是有毒素苦瓠,應棄之不食。菜農還應將其瓜藤連根拔除、不留瓜籽,不留後患。家裡吃瓠子前,最好用舌頭舔一下去皮的瓠子肉,有苦味即有毒,不可食用;炒熟的瓠子如發現有苦味,應連同鍋里的其他食物一起丟掉。

瓠子的食法有炒、燴、做湯、制餡,如:辣炒瓠瓜條、瓠瓜燉排骨、瓠瓜煎餅、瓠瓜燒肉塊、瓠子餅、瓠子塞肉、瓠瓜燉腳爪、瓠瓜燉肥鴨、瓠瓜淡菜湯、焦炸嫩瓠子塊、瓠瓜湯等等。瓠瓜烹調時不宜煮復太爛,否則營養損失多。袁枚在《隨園食單》雜素單也有記載瓠子、王瓜]:「將『魚軍』魚切片先炒,加瓠子,同醬汁煨。王瓜亦然。」『魚軍』魚即草魚,杭州之稱謂,由一個魚字邊和軍字組成,但此字電腦沒有,打不出來,故以『魚軍』字示人,下面製作隨園菜瓠子炒魚片:草魚.去鱗去鰓去內臟,取凈魚肉,將草魚肉切成片,加入精鹽腌10分鐘放澱粉抓均,姜蒜切末,蔥切段,將醬油、白糖、胡椒粉、紹酒和濕澱粉、湯放入小碗中調成芡汁待用。瓠子去皮洗凈,切成骨牌片,下入開水鍋內焯一下,撈出控水,炒鍋注油燒至六成熱,先下魚片滑熟,加入姜蒜末,蔥段煸炒,再下瓠子片,烹入芡汁炒勻,淋入香油即可。此菜魚肉潔白,瓠子清脆,味鮮爽口,色澤油亮,咸鮮馥郁。

文章原創,頭條首發,部分照片,摘自網路,

特此鳴謝,若有侵權,敬請告之,馬上刪除。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