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寶寶小鼻子要不得,寶的鼻樑寶做主

2016-01-17 梧桐媽媽大小寶

梧桐媽媽大小寶是一位親自養育兩個寶寶的媽媽。北京大學醫學博士,曾任武漢同濟醫院主治醫師,現為復旦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后,師從孫時進教授,主攻兒童心理學。著《夏娃的困惑》叢書。希望接地氣地傳播科學育兒理念及切身養育體會,讓媽媽們真正感到育兒的樂趣和幸福。

史上最為來勢洶洶的育兒謠言粉碎機,誓當育兒界的方舟子,寶寶健康的衛道士!

本文節選自《夏娃的困惑》叢書,作者馮欣源(微信號:梧桐媽媽大小寶,wtmmdxb),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片均來源於網路,水印未刪,如有侵權,請告知更改!深表感謝和歉意!

寶寶鼻樑有點塌,鼻尖上翹,婆婆伸手去捏寶寶雙眼中部的鼻翼。「怎麼是個塌鼻子?要多捏捏這兒,經常捏捏就高了。我以前天天給我兒子捏,一直捏到五歲哩。所以他現在鼻樑這麼高,可好看了。最好拿那種木頭夾子,夾在鼻樑這兒。也有人拿筷子夾一夾的,我覺得木頭夾子好,去超市搞個試試。」

來訪的親友也在一旁附和,伸出食指近距離在寶寶臉上指指點點。「是的咧,捏鼻子這樣捏!我在家裡也經常捏的。」於是開始在寶寶臉上示範。

「捏鼻塑鼻」,這個看上去很誘人——嬰兒的骨骼有一定的可塑性,越小可塑性越大。那是不是當寶寶還很幼小時給他一定的外力,他就會按照我們的想法來「整容」?

理論上是可行的。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們要做一個盆景,其中需要一棵歪歪扭扭的樹,就得拿一條鐵絲一刻也不鬆懈地捆緊它,才能讓它生長成為我們希望的模樣,每一天壓一壓枝條沒有任何效果。如果想要給牙齒整形,就得經年累月帶著牙套,每天拿手掰一掰牙齒也是徒勞。如果是雜技演員,你可以百度看看,他們幼時是怎樣殘酷的,經年累月的訓練,才能讓關節韌帶得到這樣的伸展程度!那麼,是不是真的像上面那個婆婆說的,給嬰兒的鼻子夾上一個夾子?要不你把市面上所有的夾子買回來,拿自己試一試?首先你得夾住,嬰兒鼻子的任何地方,任何角度,長時間夾住都是不容易做到的。除非開發了新技術新產品,那也得透過皮肉直接壓迫骨頭才有較為明顯的效果——就像骨科患者,骨折后打的外鋼板一樣。此外,沒有哪個夾子是不疼的,如果不疼,一定夾不住;沒有哪個嬰兒被夾鼻子是沒感覺、不動彈的。癱瘓的成人長時間不動彈會得褥瘡,那是因為皮膚受壓缺血壞死,細菌侵入的結果。長時間隔著皮肉夾著鼻樑——嗯,要不你再拿自己鼻子試試?看能夾多久?

另外,筆者想要告訴你一個事實,嬰兒幾乎都是寬眼間距,塌鼻樑,朝天鼻。以後鼻子是什麼模樣,還不知道,這是基因決定的。就像小青蛙的寶寶是小蝌蚪,花尾巴大母雞的寶寶是一個毛茸茸的小黃球一樣,這是人類寶寶——嬰兒天然的特殊的外形特徵。這是為什麼呢?造物主很神奇,給寶寶設計成這個模樣,他更方便吃奶——鼻尖不會頂到乳房,方便他在吃奶時呼吸。此外,這樣的鼻子會讓寶寶很可愛,這也是造物主很神奇的地方。試想看到嬰兒長個筆挺的鷹鉤鼻,是怎樣一種體驗?哺乳動物和鳥類的幼崽,多數外形很可愛,這會讓嬌弱的他們,在複雜的成人世界和殘酷的自然選擇中生存下來。曾經看到一個新聞,母獅子吃了一頭母鹿,發現洞里還有一頭嗷嗷待哺的小鹿,她竟然母性大發,給小鹿餵奶,陪伴其玩耍!也經常看到某動物在幼崽死亡后,撫養撿到的其他物種的寶寶的新聞。這一定得有個前提——小寶寶「萌萌噠」!試想,哪個媽媽能抵禦小嬰兒肉嘟嘟的小臉蛋和水汪汪的大眼睛!這樣的面容,是五官、肌膚、肌肉等精巧搭配的結果,不單單是某個局部器官的功勞。嬰兒的顱骨發育領先於面骨及鼻骨,當寶寶囟門在1歲至1.5歲閉合以後,面骨以及鼻骨才開始快速生長發育,鼻樑也就慢慢長出來了,鼻骨骨骼的變化會一直持續至青春期前後才會日趨發育成熟,面部結構也基本定型。寶寶外貌的決定因素是基因,外力的作用十分有限,當然早期營養因素、疾病、鼻外傷等也有關聯,但通常情況下這些因素影響並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寶寶有特殊面容,如鼻樑過低、眼距過寬、雙眼外角上抬、舌頭外伸等,同時伴有體格發育慢、智能落後等,很可能是先天愚型的表現,可別一個勁兒捏鼻子,得去醫院諮詢。很多先天遺傳基因異常疾病的幼兒有其特殊面容,照料者需要仔細觀察有無其他方面的特殊表現,及時就診。

此外,嚴重缺鈣導致的佝僂病也會讓寶寶各項骨質發育滯后,造成塌鼻樑,但若不是特殊鈣代謝疾病,這種程度的缺鈣已經極其罕見了。此外,兒童鼾症有可能對鼻樑外形有影響。寶寶睡覺打鼾多數是扁桃體、腺樣體肥大所致。長期呼吸不暢除了影響機體供養產生一系列癥狀外,也有可能導致發育畸形,如鼻樑下陷、嘴唇上翹、牙列不齊等。這是為什麼呢?我們試想想鼻子堵住又很想用鼻子呼吸時的動作就知道了。為了增大氣流壓力有助其進入,整個鼻翼往下塌,從而縮減氣流橫斷面積!努嘴的動作引起的肌肉變動,對鼻子的這個動作有幫助!久而久之,鼻樑下塌也就不奇怪了,因此幼兒鼾症也要及時就診,早期處理。

因此,寶寶的高鼻樑,是自己長出來的,絕對不是捏出來的!「娃大十八變」,照料者看到嬰兒的塌鼻樑,大可不必大驚小怪。較長時間、同一部位、用同樣的力道和方向十分賣力地捏,作用也微乎其微,寶寶也不可能答應你這樣長時間折騰他。

現在我們知道了,這事沒什麼用。那麼,我們更關心,它有沒有害呢?當然有害!

①捏鼻子的動作,成人的手指在寶寶雙眼中間,離眼睛很近,如果來回用力捏,過長的指甲還有可能摳到眼睛,掐到皮肉,因此眼睛感染的幾率會大大增加。不感染則以,一旦感染很可能非常兇險。

②捏鼻粱的動作很可能會損傷幼嫩的鼻腔。鼻樑骨本來就是軟骨組織,小嬰兒的鼻樑骨更加軟弱,加之鼻腔血管非常豐富,長時間的壓迫會造成局部損傷,組織水腫充血,何況是照料者毫不了解解剖結構情形下的亂捏!組織腫脹充血自然會波及鼻黏膜,從而使其鼻腔防禦功能減低。嬰幼兒的鼻腔本就比成人短,沒有鼻毛,后鼻道狹窄,這樣一來,不僅腫脹的鼻粘膜影響寶寶呼吸,還因水腫導致其屏障功能減弱,容易讓寶寶患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有些照料者相當頑固,會辯解說自己給寶寶按的是穴位,不僅無害,還「通鼻竅」,「防感冒」,有這樣那樣的好處。中醫的事情,西醫出身的筆者懂的很少,不過有一點兒能明白,寶寶那麼大點兒鼻子,一點兒醫學常識沒有的照料者,碩大的手指帶著長長的指甲,真的能按准穴位么……

③捏鼻粱的動作,可能會誘發中耳炎,特別是來回捏而不是捏著不動的情形,當然第二種做法基本沒可能實現。人體五官設計得很精妙,他們中間還都有非常精巧的管道互相連通。咽鼓管就是連通耳朵、鼻子、咽部的管道。人的咽鼓管較短,也比較直,嬰兒的咽鼓管更是短、粗、直,位置也比成人低,其在這些管道的纖毛粘膜上皮功能也未發育完善,對異物的清潔輸送能力較差,因此寶寶口鼻分泌物及奶水,容易進入咽鼓管中。反覆捏鼻子的動作會牽動咽鼓管,讓其形成一開一關的「活泵」,幫助將這些異物一步步地輸入耳腔中,最終繼發感染導致中耳炎!如果是人工餵養的嬰兒,牛奶是比人奶更容易受到身體排斥的東西,且不含抗體不能抗菌,反而是細菌非常營養美味的培養基!因此他們耳朵感染的幾率還會高出許多。

④嬰兒有可能習慣性對眼。出生不久的小嬰兒,容易出現對眼的情形,這是因為此時眼肌發育不完善,雙眼共同協調運動能力較差,而此時寶寶又喜歡凝視周圍的事物,特別是凝視父母的臉來相互交流。這多屬於生理現象,一般2~3月後就能改善。

如果經常捏寶寶鼻粱,喜話凝視、好奇又疑惑的寶寶會下意識用目光追隨眼前的手。時間長了,他的眼肌真的可能會出現一些適應性的變化——向對眼方向發展!當然,這得是在非常頻繁地進行這項操作的前提下。

因此,捏寶寶鼻子試圖讓其長高些的行為,純粹是臆想,百害而無一利。不僅抱著這個目的捏鼻子不可取,平素也要盡量少捏寶寶鼻子表示親昵或喂葯等。

(本文節選自《夏娃的困惑》叢書,作者馮欣源(微信公眾號:梧桐媽媽大小寶,wtmmdxb),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