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反被聰明誤——自恃聰明,反害了卿卿性命

生活中,人人都希望自己更聰明,而「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例子卻也是很常見的。

▲聰明的阿凡提與愚蠢的國王

宋代大文豪蘇軾曾經說過:「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聰明本是一件好事,但自以為聰明、自以為了不起或急功近利往往就會做出「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傻事。

很多人都說自己聰明,但被趕到陷阱中卻不知躲避。

有一位老者因車禍而住進醫院,想藉此機會敲詐肇事司機,便在醫院開了很多與治療無關的營養品,花了很多本不該花的錢。由於缺乏相應的法律知識,他以為這些錢應該全部由肇事司機出。

等交通隊查明事故的緣由之後,老者需承擔此次事故60%的責任。也就是說,老者花的錢越多,自己承擔的也就越多。得知此事,老者一臉沮喪,懊悔「聰明反被聰明誤」。

還有這樣一個例子:

周興和采俊臣是武則天執政期間著名的酷吏,成千上萬的人冤死在他們的手下。

有一次,周興被人密告夥同丘神績謀反,武則天便派來俊臣去審理這宗案件,並且定下審出結果的期限。來俊臣深知周興為人,感到很棘手,他苦思冥想,終於生出一計。

一天,他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裡,酒過三巡,來俊臣嘆口氣說:「兄弟我平日辦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認罪,不知老兄有何辦法?」周興一向對刑具很有研究,便得意地說:「我最近發明了一種新方法,不怕犯人不招。

用一個大瓮,四周堆滿燒紅的炭火,再把犯人放進去。相信再頑固不化的人,也受不了這個滋味。」來俊臣聽了,便吩咐手下人抬來一個大瓮,照著剛才周興所說的方法,用炭火把大瓮燒得通紅,然後站起采,把臉一沉,對周興說:「有人告你謀反,天後命我來審問你。如果你不老老實實供認的話,我只好請你進這個大瓮了!」周興聽了驚恐失色,知道自己在劫難逃,只好俯首認罪。

如果周興沒有自作聰明給來俊臣出那個餿主意,自己或許不會輕易地被制服,並且有機會逃過一劫。吃虧的人,往往自恃聰明而不知適可而止。

三國時代的楊修便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他三番五次地在曹操面前賣弄自己的才華,不僅引起曹操的嫉妒,還讓曹操幾次失去顏面而最終選擇殺了他,這正是他的自作聰明讓自己走上了絕路。

▲楊修的下場

對於上述論斷,哈佛大學教授巴羅在研究囚徒困境時給出了一個著名的「旅行者困境」模型。

兩個旅行者從一個以出產細瓷花瓶著稱的地方旅行回來,他們都買了花瓶。提取行李的時候,發現花瓶被摔壞了,於是他們向航空公司索賠。航空公司知道花瓶的價格在八九十元,但不知道兩位旅客買的時候的確切價格是多少。

於是,航空公司請兩位旅行者在100元以內各自寫下自己花瓶的購買價格,如果兩人寫的一樣,航空公司將認為他們講的是真話,則如數賠償;反之則默認出低價的人說的是真話,就按較低的價格賠償,並獎勵其2元,對寫高價格者認為是講假話而罰款2元。這樣就產生了一場博弈。

▲算出來的博弈

本來,為了獲得最大賠償,雙方最好的策略就是都寫100元,獲賠100元。但甲卻精明地認為如果寫99元而乙會寫100元,這將得到101元;可乙卻更聰明,他算計到甲會算計他寫99元而準備寫98元;可甲更聰明一個層次,算計到乙會寫98元而準備寫97元……如此重複博弈下去,兩人都「徹底理性」地能看透對方十幾步甚至上百步的博弈過程,最後每個人都寫了0元。


也許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但這個故事卻告訴人們:

一方面,人們在為私利考慮的時候不要太「精明」,因為精明不等於高明,太精明往往會壞事;

另一方面,它對於理性行為假設的適用性提出了警告。正如古語所說「見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這當然足夠理性,甚至可以說是人際交往的「真理」,但如果每個人都如此「理性」的話,每個人得到的都將是「三分真話」,這無疑會極大地增加人們的交際成本。

因此,對於純粹的「理性」,人們也要辯證地看待,否則事情的結果可能會與初衷大相徑庭,最終只會導致損人而不利己。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