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案例:學生親身體驗中醫辨證的神奇

點擊關註:醫壽延年

關注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提供可靠、精緻的閱讀服務!

我是北京中醫藥大學本碩連讀7年制的學生,已學習了5年,一直在很努力地去認識老祖宗為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但總是覺得那麼遙不可及,直到今年進入最後階段的臨床研究,在廣安門醫院跟著朱建貴老師和高榮林老師臨證學習,看到病人一個個由愁雲滿面變為笑逐顏開,聽著他們對老師由衷的讚美與感激,我才初步認識了湯藥的療效,但總還是覺得很模糊。一次患病竟讓我親身體驗了辨證論治的神奇!

今年的夏天姍姍來遲,總是太陽稍露鋒芒,就會有烏雲遮天,甚或細雨蒙蒙,使得將近6月的北京涼爽而濕潤。5月29日又是一個經過雨水洗禮后的大晴天,太陽顯得格外耀眼,烤得人們大汗淋漓,幸好屋子裡仍舊那麼怡人!沖涼真是一種享受!可惜好景不長,不到2小時,我就覺得微微發冷,加衣蓋被,寒意不去,心中疑惑:難道是感冒了?不打噴嚏,不流鼻涕,應該不會!可是真的好冷啊,全身肌肉在走竄著痛,蓋兩條被子也不覺得熱。半小時后開始發熱,一測體溫38.6℃,不好了,真的是感冒了!

「有一分惡寒就有一分表證。」按照慣例,我喝了兩袋小柴胡沖劑,喝了300ml開水,蓋了兩條被子等待發汗,1小時後果真有汗從干燙的皮膚中蒸騰而出;又過了40分鐘就已經漐漐汗出了。體溫降到了37.5℃。屆時已是晚上9點,到了11點,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惡寒,趕緊服小柴胡沖劑,外加4片維C銀翹片,又溫覆,又汗出。

5月30日上午體溫在37.5℃左右,但一直倦怠思睡,睡到下午之後發現體溫升到了39.3℃。惡寒、發熱、汗出已然不受小柴胡沖劑和銀翹片的控制了。想到兩天來腸鳴腹脹,矢氣頻轉而無大便,還有點噁心,疑為胃腸道感冒。喝了點藿香正氣水,仍然不起作用,還是熱勢稍退,旋而復升。如此反覆到5月31日,大便早晚各行1次,不成形,且黏滯不爽,但體溫一天都在37.5℃。沒想到,到了晚上11點多,惡寒又捲土重來了,1小時后發熱,又1小時后汗出,此次體溫還是39.3℃,且高熱始終不隨汗解。惡寒、發熱、汗出交替折磨得我一夜未眠,心中開始發怵:莫不是生了什麼壞病?為什麼既沒有呼吸道癥狀,喝了藿香正氣水還不管用?越想越害怕……

6月1日上午服了1片白加黑,雖大汗淋漓,熱仍不解!由於幾日來幾乎未進食物,加之連續發汗,噁心而吐不出,還有些頭暈,動則汗出、氣喘。帶著憂鬱的心情來到醫院,查血常規:白細胞17.3×109/L,其餘均正常。肺部聽診(-)。朱老師毅然說:「吃湯藥吧。」我心裡在嘀咕:白細胞那麼高,光吃湯藥行嗎?不用輸液嗎?算了,還是聽老師話吧。我倦倦地趴在桌子上,只聽老師說:「舌苔黃膩呀!」老師又疏方:杏仁9g,白豆蔻6g(後下),生薏米15g,厚朴12g,法半夏10g,通草6g,六一散30g,竹葉12g,僵蠶10g,蟬蛻6g,薑黃片10g,酒大黃6g,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2g。抓了4劑葯,老師囑咐兩個時辰(4小時)服1次,兩天服完3劑葯,以求快速解熱。

一照鏡子,哇!滿舌的薄黃膩苔,舌質淡,舌體胖,邊有齒痕,再一摸脈,濡數!真的是有濕啊!可是為什麼我自己這麼多天從來沒想到看看舌摸摸脈呢?趕快吃藥!喝了半劑后,昏昏入睡,體溫降至37.8℃,瀉了2次水樣便,已無惡寒,可是仍然擔心。4小時后又服了半劑,體溫降到了36.6℃,舒舒服服一覺睡到天亮!太神奇了!持續幾天的惡寒發熱竟這樣被1劑中藥打退了,簡直不可思議!

竊思半月前因家中有事,我一直情緒比較低落,過於思慮傷脾,外濕由肌表而入,內外相加困阻於脾,脾虛失運,水濕停滯,濕郁化熱,濕熱內蘊於中,稍感風熱邪氣,則內外之邪搏結,便出現惡寒,正氣奮起祛邪則發熱。濕性黏滯,濕與熱結,逗留氣分,清濁相混,升降失司,故病情纏綿反覆。方用三仁湯利濕,令濕去而熱孤,白虎湯清熱,升降散升清降濁,俾濕邪盡去,脾復健運,升降有序而熱勢退。

老師亦曰:「感冒發熱,四季有別,『必先歲氣,勿伐天和』,暑熱之月,天暑下逼,地濕上蒸,人在氣交之中,濕熱為患,此乃辨證獲效之關鍵。」師說數語,使我更加豁然開朗。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