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居家養老之我見(十二):「福利」養「懶人」

目前,在世界範圍里,普遍存在家庭小型化現象,特別是工業化程度比較高的西方國家,尤其是二戰以後,追求高福利政策的國家,比如澳大利亞,子女成年後,國家每周都會發放「津貼」,這些「津貼」,足夠他們離開父母,離開家庭,獨立生活的開支,如果留在父母身邊,反到要向父母支付房租。當然,政策都會有正負效應。發展到今天,實現「福利政策」國家,開始嘗到高福利帶來的社會壓力,當「福利」變成了「分配」,對社會生產力不再是「推進」,而是「索取」時,社會就「叫苦連天」了;而且,福利講的是「公平」;分配堅持的是「合理」。小到一個企業;大到一個社會,「公平」的「普惠」型的收入成為主流,那結果必然會產生一大幫「懶人」。

澳大利亞的社會財富分配原則,也決定了他們的養老模式:基於子女不在身邊,當夫婦倆退休之後,他們會移居到「退休村」去住,「退休村」里居住的都是健康老人,他們只是搬了個家,結了個伴,更適合他們晚年生活而已。當他們「失智失能」以後,就會搬去「機構」,也就是護理院去住了。

Advertisements

這種社會養老模式,還是比較符合他們國家的現實狀況,同時也比較體會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所有世界公認:澳大利亞是「養老天堂」。

澳大利亞的老人,儘管搬去了「退休村」居住,但並沒有改變他們「居家養老」的本質。

所以,養老居家不居家,是一個問題;養老的家,安放在哪裡,又是另一個問題。

我國的家庭結構變遷,同我國的老齡化一樣,可能整個社會都沒有做好心理準備。面對我國的老齡化,很都專家學者都說:我國的老齡化是「未富先老」。用財富這把尺子去衡量我們該不該「老齡化」,似乎「有失偏頗」,因為這把尺子上的刻度太過模糊,財富需要一個對比參數才有意義。老齡化對西方發達國家同樣是一個必須解決、必須面對的問題。

「未富先老」聽起來,好像是一聲嘆息,一聲抱怨。

Advertisements

現在我們必須面對已經小型化的中國家庭,因為它「責任重大」。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