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級戰列艦

大和級戰列艦(やまとがたせんかん)是日本海軍(由海軍省管理)所建造戰列艦的艦型,同時該艦在當代亦採用了多項新技術打造,亦是人類歷史上所建造過排水量最大的戰列艦。

大和級戰列艦的艦體長寬比為6.76:1,為主炮射擊提供了穩定的平台並儘可能縮短了重裝甲覆蓋的面積;由於主機功率並不高,所以日本專家當年為了提高動力的利用效率,設計了40種船模進行論證,最終確定的是球鼻型船艏。大和號艦艏水線以上部分明顯向外前傾,艦艏前端成半圓形,其兩舷大幅度外張,藉以減少艦艏上浪。艦艏水線以下部分採用球鼻艏,其位置在水線下約3米處,和尖削型艦艏相比,這種新構型可以減少8%的興波阻力,同時還減少了約3米的水線,從而節省了30噸左右的排水量。

Advertisements

安裝4座蒸汽輪機,蒸汽壓力25千克/平方厘米,蒸汽溫度325度,最高輸出功率153,553軸馬力,最高速27.46節(試航狀態),最大續航力10,000海里/16節(最大重油裝載量6300噸)。大和艦還裝有8座發電機,總功率為4,800千瓦。大和艦動力系統的效率甚至都比不上翔鶴級航空母艦採用的主機。但是正如前所述,由於球鼻型艦首的緣故,該艦阻力小,因而達到了設計所要求的27節航速。

武裝方面,其裝備三聯裝460毫米/45倍口徑主炮3座,為隱瞞其真實口徑,命名為「九四式四十厘米炮」,是當時口徑最大的戰列艦主炮,艦橋前呈背負式安裝兩座,艦橋后安裝一座,三聯裝炮塔總重1720噸,炮身重165噸,加上彈藥和炮塔裝甲的總重約2700噸,相當於當時大型驅逐艦的排水量。發射的穿甲彈為91式穿甲彈,炮彈重量1460千克,在為20km處對垂直甲穿深494毫米,對水平裝甲侵徹109毫米,30km處的數據分別為360毫米和189毫米。俯仰角+45°—-5°,填彈角度固定為+3°。火炮俯仰和炮塔轉動均由液壓驅動,俯仰速率8°/秒,炮塔旋轉一周需3分鐘。炮彈裝填為半自動機械化裝彈機,揚彈速度10發/分鐘,但是射速只有1.8發/分鐘,略低於Mk7 16英寸艦炮。單管火炮壽命200-250發。

Advertisements

4座(改裝拆除2座)三聯裝155毫米/60倍口徑副炮是最上級巡洋艦改裝時拆卸下來的,以45°仰角時最大射程27公里,最大射高12000米,副炮既可以對艦也可以對空,射速5-7發/分鐘。

高炮為雙聯裝127毫米口徑高射炮6座(改裝增加6座),配備機械式定時引信,對空最大射程14800米,最大射高9400米,射速14發/分鐘,身管壽命800-1500發。此外裝備大量日軍制式三聯裝25毫米口徑高射炮8座(改裝增加至52座三聯裝和6挺單裝),對空最大射程6800米,最大射高5000米,射速220發/分鐘。以及4挺九三式防空機槍。對空最大射程5000米,最大射高3000米,射速450發/分鐘。

裝甲方面,側舷裝甲帶(最大)410毫米,炮塔(正面)650毫米,炮座560毫米,彈藥艙頂板270毫米,上層甲板55毫米,主甲板200毫米,指揮塔(最大)495毫米。裝甲重量21266噸。

大和級重視防護,是當時裝甲最厚重的戰列艦,側舷水線裝甲厚度41厘米擁有20度的傾斜角,兩層水平裝甲厚度合計超過25厘米,炮塔正面裝甲厚度65厘米,其要害部位的裝甲防護可謂是面面俱到。大和級戰列艦是名副其實的是歷史上最大的,主炮威力、裝甲防護最強的戰列艦。大和級的關鍵部位使用VHFace-Harden高硬度裝甲板製造,乃是日本以英制KC-Type為基礎改良而來,而KC-Type裝甲則是在1913年跟著向英國購買的金剛號巡洋戰列艦而引進日本的。但根據戰後的射擊測試結果,VH裝甲其平均品質基本等於美軍的Class-A裝甲(英國的實彈射擊報告中的最佳樣本甚至優於英國之最佳樣本)

【以下圖片來自《大海戰4》】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那些年我們曾玩過的《大海戰II》?現在正統續作《大海戰:烈焰與重生》正在封測中,封測報名網址nf2.kupai.me 讓我們一起重溫那逝去的青春。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