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之前:摩斯關於繪畫的前半生

說到摩斯,人們都會想起他的密碼和電報*,但卻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一位出色的畫家。

撰文:孔孔

一場電磁實驗的蝴蝶效應

電影《無間道2》中,卧底警察阿仁坐在自己同父異母哥哥的車中,神情有一絲緊張,他的手指間斷地輕敲著車門,畫面切換,警長阿昌坐在一台通訊設備前,重複著阿仁給出的暗碼,以獲取黑社會一方的接頭信息。無需語音或文字,僅靠聲音的停頓和延長,身處不同空間的兩人就完成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對話。

國際摩斯密碼對照表(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rse_code)

時光倒流至1832年。當薩利號游輪平靜地行駛在法國與美國間的海面上時,一位名為塞繆爾·摩斯的普通乘客正目睹著查爾斯·傑克遜醫生精妙的電磁實驗[1]。

Advertisements

此時,他尚未意識到,這場實驗將會在他頭腦中激發出怎樣的改變世界的天才想法,也絕不會知道,這一刻會與一百多年後的一部經典警匪片產生遙遠的聯繫。畢竟,這個時刻距離塞繆爾·摩斯發明出摩斯密碼和電報還有好幾年,而他的身份在那時還只是一名從法國遊歷歸國的畫家。

塞繆爾·摩斯(自畫像)(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muel_Morse)

肖像畫家的前半生

這是塞繆爾·摩斯第二次遊歷歐洲。從耶魯大學畢業之後,摩斯的父親一度希望他能從事一些更加穩定可靠的工作,譬如在出版商那裡做學徒,然而,自青年時代就對藝術產生了濃厚興趣的摩斯最終說服父親,踏上了前往英國的藝術學習之路,這也是他生命中的首次歐洲藝術朝聖之旅。正如那時候許多美國青年一樣,歐洲在摩斯的心中,是文明和輝煌藝術的象徵。

Advertisements

1811年,這個幸運的年輕人被英國皇家學院錄取。在那兒,作為美國新移民後代的摩斯受到了歐洲文藝復興傑作們的巨大衝擊,他從未想過這世界上還有這樣的繪畫方式,在那些巨作前,他真正地感受到了藝術在他的心靈中所激起的洶湧的情感,另一方面,對於不能使更多的同胞也觀賞到拉斐爾和米開朗琪羅等巨匠的繪畫,他和他的許多美國同學都感到十分難過[2]

從英國學成歸來之後,塞繆爾·摩斯正式開始了他作為畫家的前半生。美國那時還遠沒有成為藝術家發揮天才的沃土,就像歐洲許多著名畫家會為貴族繪製肖像畫以求謀生一樣,塞繆爾·摩斯在大洋彼岸也走上了這條為名人繪製肖像畫以謀生計和前途的老路,即使他的胸中其實有丘壑萬千。他把從歐洲學習來的那些技藝悉數用上,而這些技藝也為他贏得了前總統約翰·亞當斯、詹姆斯·摩爾等名人的肖像畫邀約。

塞繆爾·摩斯大有前途,當時許多人都這樣認為。這個穩重的年輕人也不負所望,他得到了美國革命的首要法國支持者拉法耶特侯爵的青睞,被要求為其繪製一幅肖像畫。塞繆爾·摩斯感到重任在肩,不敢懈怠,決定全力以赴為這位功績卓著的侯爵畫出一幅莊重的全身像。在這幅畫上,侯爵站立於傍晚的雲霞之前,其面部表情和身體細節被光線映照得清晰可見,身姿被漫天紅霞映襯得更加英偉。

塞繆爾·摩斯 《拉法耶特侯爵》(圖片來源:www.crystalbridges.org)

然而,在他全身心投入到創作之中時,一封家書不期而至。信中寫道,其妻身患重病,令他儘快返家。摩斯立馬離開華盛頓,火速趕往位於康涅狄格州的家中,然而,通訊和交通的雙重滯后使他無緣與妻子做最後的道別,當他回到闊別已久的家中時,只有一方新立的墓碑在等著他[3]。這或許是塞繆爾·摩斯人生中第一次對距離感到那樣無可奈何,這是否催生了後來電報的誕生已不得而知了,但我想,他一定和很多普通的失去摯愛的人一樣,做出過那個悲哀又無力的假設——假如那封信來得更快,事情會不會不是現在這樣?

二度歐洲行與繪畫生涯的轉折

妻子逝世之後,塞繆爾·摩斯遷居紐約,漸漸對肖像畫感到厭倦的他在這裡開始了另一項或許更接近於他的藝術理想的事業。

1826年,摩斯與其他幾位藝術家合作創辦了「國家學院博物館和學校(National Academy Museum andSchool)」並擔任主席,這個學術機構包含了博物館和學校,也是一個藝術領域的名譽組織。時至今日,這個機構依舊在為美國民眾提供豐富的展出以及課程[4]。擔任主席的那一天,摩斯或許會想起他在離開英國時曾感慨道要「致力於激發對藝術的感受」[5]的理想,但這些年過去,他似乎只邁出了極其微弱的一小步。

於是,塞繆爾·摩斯又回到了歐洲。在法國的日子裡,他幾乎天天在盧浮宮的長廊里逡巡。文藝復興的傑作讓他沉迷。但相比於第一次遊歷歐洲時的驚嘆,這一次,摩斯還希望在驚嘆之餘能以畫家的身份做點什麼,比如,把這些傑作都帶到他的祖國。歐洲的藝術已經成熟得如同快要裂開的漿果了,建國不足五十年的美利堅在這方面卻仍舊如一片尚未被真正開荒的原野。但在一個連銀版攝影術都還沒有問世的年代,影像如何能跨越茫茫海洋被另一片大陸上的人觀賞呢?似乎除了將這些畫原封不動地搬回美國,就只剩復刻一種方法了。事實上,塞繆爾·摩斯選擇的也正是後者。

《盧浮宮畫廊》(Gallery of theLouvre)是塞繆爾·摩斯最為著名的畫作之一,這張畫布上,他繪製了38幅迷你的盧浮宮館藏大師之作,並將它們稱作「世界上最輝煌的作品合集」[6]。畫中這個小型的畫廊原型乃是來自於盧浮宮本身的某個展覽廳,摩斯將其設想為一個自由共享的藝術空間,身處其間的每個人都可以怡然自得地沉浸在藝術、文學甚至是音樂的世界之中,這本身就充滿了一種文藝復興的精神。

塞繆爾·摩斯 《盧浮宮畫廊》(圖片來源:www.seattleartmuseum.org)

與單純的集合不同,這些迷你作品事實上是塞繆爾·摩斯精挑細選后的結果。而且,在某種意義上,這幅畫也可以被視作他日後致力於電報研究的一種先兆,兩者都蘊藏著一種希望人類的知識能夠跨越漫長的距離得到廣泛傳播的願望。他挑選了這些歐洲藝術的精品並帶回美國,試圖通過展示畫上的大師傑作給公眾以及所有對藝術渴望卻缺乏臨摹範本的年輕人以新的啟迪。

然而,這幅畫作在美國展出時並沒有獲得塞繆爾·摩斯預想中的效果,美國公眾對於他的想法頗有些不以為然,或者根本無法體會那些迷你仿作的深意,儘管評論界好評如潮,敏感的摩斯依舊在兩次展出之後就取消了之後所有的展覽[5]

這次失敗可以視作摩斯一生的一個細微而重大的分水嶺。在這之後,摩斯對繪畫的熱情逐漸衰減,精力慢慢向電磁領域轉移。那時的他當然不會預料到,自己的這幅畫作會在1982年由收藏者以325萬美元的高價售出,創造了到那時為止美國繪畫作品最高的拍賣價格[7]。當然,塞繆爾·摩斯或許對這個天價只會付之一笑,相比於他後來的作為,這實在算不上什麼。

時隔多年,我們早已無法面對面地去詢問摩斯,他的繪畫以及密碼是否只是一種理想的兩種表現,即試圖使信息、知識和藝術克服空間的限制,到達每一個渴望獲取它們的人的身邊。

也許,摩斯只是一個興趣廣泛同時又精力無限的人,在不經意間承繼了某種普羅米修斯式的任務,讓盜取的火種跨越大洋、山嶺、平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傳播起來。而他自己,便既是吹旺火種的人,同時又成了火種本身。

*註:電報與摩斯密碼乃是塞繆爾·摩斯與其助手艾爾菲德·維爾(Alfred LewisVail)合作發明。另,當塞繆爾·摩斯於1837年在美國取得電報專利時,英國人查爾斯·惠斯通(CharlesWheastone)以及威廉·庫克(William Cooke)也在英國申請了此項專利,他們也被視為電報的發明團隊之一。

參考資料:

1. 塞繆爾·摩斯-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muel_Morse

2. BioGraphy http://www.biography.com/people/samuel-morse

3. 美國水晶橋藝術博物館http://crystalbridges.org/blog/lafayette-morse-march-progress/

4. 國家學院博物館和學校http://www.nationalacademy.org/about-us/history/

5. 美國水晶橋藝術博物館http://crystalbridges.org/blog/the-rise-and-fall-of-samuel-f-b-morse/

6. 西雅圖美術館 http://www.seattleartmuseum.org/exhibitions/morse

7. 陳安. 「美國人在巴黎」. 《書城》,2013年2月


投稿、授權等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賽先生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