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還好嗎?中醫5個穴位解決

你知道嗎?在我們的身體里有這樣幾大「黃金穴位」常按這些對我們的身體真的大有好處。是哪些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五大養生穴位吧。

合谷穴:抗擊各種疼痛

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具有疏風止痛,通絡開竅之功。合谷穴位於手背,第1掌骨間隙之中點處。

用對側拇指按揉即可,也可用三指拿捏合谷穴處皮膚。適宜各種疼痛,尤擅緩解晚期癌症病人疼痛。

中脘穴:養胃治胃病

中脘穴是四條經脈的會聚穴位,同時號稱胃的「靈魂腧穴」,具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之功。

中脘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處。常用的方法是按揉法或摩揉法。

摩揉,即是雙掌重疊或單掌按壓在中脘穴上,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緩慢行圓周推動,使腹腔內產生熱感為佳。

足三里穴:猶如吃參茸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為強壯及保健的要穴,具有扶正培元、調理陰陽、健脾和胃、通經活絡的功效

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外側,外膝眼下3寸,脛骨旁開一橫指處。用同側的拇指按揉或用光滑木棒按揉,也可以用艾條灸。

適宜一切虛損性疾病,如貧血、產後術后、大病初癒等。

內關穴:護心臟

內關穴是心包經的「絡」穴,中醫用來治療心臟疾病的核心用穴。內關穴位於腕橫紋上2寸處。堅持按摩一個月後,患者呼吸憋悶、心煩心悸等癥狀會明顯減輕或消失。

太溪穴:防治慢性腎病的良藥

太溪穴是足少陰腎經之「輸」穴,古代又稱其為「回陽九穴之一」,重在補腎。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對於腎炎病人,按揉后可使高血壓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尿蛋白明顯減少。

穴位按摩手法

補血養肝的血海穴

血海位於大腿內側,請坐在椅子上,將腿綳直,在膝蓋內側會出現一個凹陷下去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則有一塊隆起的肌肉,順著這塊肌肉摸上去,頂端即是血海穴。

古代,人們不經意間發現刺破這個地方就可以祛除人體內的淤血,因此用它來治療體內淤血的病症。它不僅能祛淤血,還能促生新血,因此才給它起名叫「血海」。

每天上午的9~11點,如果你可以拿出點時間來,那麼做一次舒舒服服的按揉吧。

這個時辰是脾經經氣運行最旺盛的時候,人體的陽氣也正處於上升趨勢,所以直接進行按揉就好了。

每一側3分鐘,要掌握好力道,不宜大力,只要能感覺到穴位有微微的酸脹感即可。

補肺益腎的列缺穴

兩手虎口交叉相握,這時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此穴位於三經交會處,因此不僅對於肺經,還對大腸經和任脈的經氣都具有調節作用。

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偶感風寒而引起難以名狀的頭痛,這時就可以通過按揉列缺穴來疏衛解表,還可以結合熱毛巾敷額頭的方式一起進行。

列缺穴補肺益腎的功效還來源於其與任脈連接,任脈本身就是「陽脈之海」,可以補肺腎之陰虛。

因此,列缺穴也沿襲了任脈的作用。常按摩此養生穴位對於腎陰不足引起的糖尿病、耳鳴、眼睛乾澀等症有很好的調節作用。

保健心臟的內關穴

伸開手臂,掌心向上。然後握拳並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間有兩條筋,心包經上的內關穴就在離手腕第一橫紋上兩寸的兩條筋之間。內關穴有寧心安神、理氣止痛等作用,因此經常成為中醫醫治心臟系統疾病以及胃腸不適等病症的首選大穴。

因為內關穴十分好找,所以可以作為日常按揉的穴位,無論是走路還是閉目養神,都可以操作,對於調節心律失常有良好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按摩此養生穴位不必太大力氣,稍微有酸脹感即可。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