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的發展歷史,北京有一寺藏有最全佛教大藏經

我們先聊一聊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的區別:

1.傳播地域:

一般地說,中國大部地區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的佛教(北部為禪宗,南部為禪宗與上座部),以大乘佛教為主,稱為北傳佛教,經典主要是漢文系統;而中國西藏、內蒙古和前蘇聯西伯利亞等地區的佛教,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經典屬於藏文系統。現今日的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以及中國傣族等地區的佛教,以小乘為主,稱南傳佛教,經典為巴利文系統,近年來佛教開始流入歐美等一些國家,但影響甚微,主要如藏傳佛教——跟隨達賴喇嘛逃出的許多喇嘛傳習及日本的宣傳。

小乘佛教

2.主旨思想:

小乘佛法只度自己,不管他人:一個是他沒有足夠的智慧去救度他人,一個是他本人也不想救度他人。

Advertisements

大乘佛法是自度、度他,既有能力救度自己,又有智慧和力量救度他。

佛教本身就不是中國的,後來傳到中國說到釋迦學術思想的內容,也就是通常所謂佛學的概要,依照一般習慣,都以大乘、小乘來區分,中國的佛學與佛教,乃大小乘並列,而且比較偏向大乘,現在流行於西方的佛學,大多數只注重小乘,認為那是原始的佛教,尤其東南亞各國的南傳佛教,大體都是以小乘為主的。

3.集結與傳播:

小乘佛教的四次集結:

第一次:佛陀涅槃后的第一個雨季(安居期),王舍城耆闍崛山,迦葉主持,500結集,由阿闍世王為外護。先行結集毗尼(調服身心煩惱的戒律),由大迦葉提出戒律各條目,質詢優婆離,由之依次誦出戒律的制時、制處、因緣(為何而制定)、對機(由何人何事而開始制定戒律)、制規(確定應守的規戒)、犯戒(怎樣才叫犯戒)。同樣,阿難背誦佛陀教法(經),優婆離背誦戒律,有經與律,無文字記錄。由阿難誦出達磨(法藏、經藏)由大迦葉提出質詢,阿難答出,說時、地、因緣(因何而說)、對機(對何人何事而說)、說法(說法內容)、領解(聽眾當時解悟情況),再由大家合誦通過。

Advertisements

第二次:佛陀滅度百年後,關於戒律爭論,耶舍長老主持,在毗離耶城,700結集,重新審定經、律。但有反對者,另外組織上萬人的「大結集」,也誦出經、律,由此分裂成為上座部(長老)與「大眾」(多數),原始佛教進入部派佛教時期。一說,此次結集發生在第一次同時。

第三次:公元前三世紀,南傳佛逝世后235年,在阿育王(約前268—232)支持下在華氏城,以國師目犍連子帝須長老為首,1000結集,重新訂出經、律、論三藏,編成一部《論事》,其目的統一經、律、論,維護團結,消彌分歧。此次結集不為北傳所承認,也就是說北傳佛教沒有記載。

這裡我們談談阿育王對佛教傳播的貢獻:

阿育王

阿育王(約前273—前232,與秦始皇為同時代人,公元前180年左右,孔雀王朝被滅。公元前327年——前325年,馬其頓的亞歷山大的軍隊侵犯印度次大陸旁遮普地區,撤走後該地區陷入混亂。出身首陀羅的旃陀羅笈多摔軍進入恆河流域,自立為王(月護王),阿育王即其孫子)。又譯阿輸迦王,意譯「無憂王」,古代摩揭陀國孔雀王朝君主,在歷史上他第一次實行了全印度的統一。

據說公元前261年,阿育王率領軍隊征服南印度羯陵伽國,遭受到頑強的抵抗,死傷慘烈,最後,他俘虜15萬人,殘忍地殺掉10萬人,後來阿育王目睹戰場上慘烈的場面,認識到武力征服不是最好的辦法,只有「以法勝是為最勝」,宣布佛教為國教,在全國頒布敕令和教諭,刻制於摩崖和石柱上(成語:泛浩摩空:泛海摩(迫近)天,形容文辭博大高深),並建八萬四千座塔,弘揚佛教,他在位期間,召集第三次結集,並在結集后,派遣傳教師四方傳教,佛教徒稱之「弘法大王」。

他的兒子摩曬陀(國師目犍連子帝須的弟子)、女兒僧伽蜜陀(兩人都出家為比丘與比丘尼),也都先後被派往獅子國(斯里蘭卡)。當時東至緬甸,南到斯里蘭卡,西到敘利亞、埃及、希臘等地,都有佛教傳播。詳細言之,后南傳佛教以斯里蘭卡為中心,向東南亞傳播,北傳佛教以克什米爾、白沙瓦為中心,繼續向大月氏、康居、大夏、安息和我國於闐、龜茲傳播。

可以說對於佛教走出印度,播向世界,當推阿育王為首功。後來,他還禮拜各地佛跡,刻了許多石柱,還在各地崖壁上刻了(摩崖)許多法誥。阿育王本人晚年皈依佛門,被尊為佛教大護法和「轉輪聖王」。

可惜,在他逝世后不到50年,孔雀王朝為巽伽王朝取代,後者殘酷破壞佛教,幸虧其統治僅僅限於中印度。當時,北印度大夏國為彌蘭陀王(據說為希臘人)統治,受那先比丘教化而皈依佛教,有《那先比丘經》,同時興起腱陀羅佛教美術。

無錫靈山大佛與阿育王柱

第四次,於大月支貴霜國(公元2世紀)迦膩色迦王時期(約78—120),由脅尊者為首500人,在迦濕彌羅(今克什米爾),對三藏作了註釋,編成《大毗婆沙論》,為說一切有部集大成論典。第四次結集,主要是論藏的結集,以銅為牒,鏤刻成文,建塔封藏,以傳後世。

除上述以外,還有第五次斯里蘭卡,第六至第九次沒有取得泰國以外南傳佛教諸國認可。近代緬甸舉行過兩次結集,1857年,緬甸貢榜王朝明頓王主持下,在首都曼勒舉行2000餘比丘參加的結集,以律藏為核心,以巴利文原典考證,歷時5個月。另一次1954——1956年,緬甸聯邦政府為紀念釋迦涅槃2500周年,在仰光北部召集大會,參加者為各南傳繫上座部諸國比丘2500人,這次結集完成的藏經,是目前最完善的巴利文大藏經。

大乘佛教的傳播和發展:

大乘經典由文殊師利菩薩與彌勒菩薩,帶領許多菩薩和阿難尊者在鐵圍山中結集的,與第一次結集同時。

彌勒佛

古代印度傳說,海底有龍王以神力化現的宮殿。龍王曾往靈鷲山聽佛陀說法,產生信心,成為著名的護法神。佛陀滅度后,許多大乘經典都珍藏在龍宮中,稱為龍藏。公元三、四世紀傾,南印度出現了一位傑出的佛學家龍樹,后入雪山(喜馬拉雅)皈依佛教。根據《龍樹菩薩傳》、《付法因緣傳》卷五記載,龍樹受「大龍菩薩」引導,入海底龍宮,取得大量「方等深奧經典,無上妙法」,從此傳播大乘佛法,成為中觀學派創始人,我國三論宗、西藏密宗均奉龍樹。取經的典故,今日已經成為日常用語。

而密宗經典,則傳說是龍樹菩薩打開南天竺寶塔而取出的。

西藏佛教有伏藏之說:相傳八、九世紀時,印度蓮花生大士等曾將密法典籍埋藏在地下、山洞中,郎達瑪(摩)滅佛(約836—841)時有更多佛典被埋藏,後人陸續挖掘之,分別整理印刻成南(上、下伏藏為12、13世紀發現者)、北部伏藏(16世紀發現者)。

為保存佛典以使佛法永久傳世,中國佛教也想出種種辦法來書寫、密藏。典型的如房山石經——幽州大房山(今北京房山縣)雲居寺的石刻佛經,自隋煬帝大業年間始刻一直持續到清朝康熙三十天啟年,前後千餘年共刻石經15000餘塊,刻寫佛經1122部,計3572卷。其創始人為比丘尼靜婉(亦作凈琬),斷臂發願將佛經刻石以永留後世。當時居幽州智泉寺在白帶山鑿石刻石經,隋文帝為其精神感動,贈以佛舍利,其在唐貞觀八年(634)年題刻中說:「此經為未來佛難時,擬充底本,世若有經,願勿輒開」。

抗日戰爭時期1942年,雲居寺被侵華日軍炸毀,主體建築基本無存,只剩殘垣斷壁。

1956年~1958年,對雲居寺進行發掘,1957年夏,工作人員在一個偶然的時機,在某老鄉家的灶台上發現一石刻碑,上刻:「發心磨瑩貞石,鐫造大藏經,以備法滅……此塔前相去一步在地宮有石經碑四千五百條……」。

經過1985年和1999年兩次大規模修復,恢復了雲居寺原貌——五層院落,六進殿宇以及7座唐塔、5座遼塔。為修復雲居寺,國家投入巨資,海內外佛教界、海外僑界人士發起為修復捐款活動。

想了解更多關於佛教的故事,請關注「白馬非馬談古今」,謝謝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