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茶詩《茶飲皇后之歌》

西方詠茶詩中最早聞世的,當推英國詩人華勒撰於1663年,獻給英王查理二世皇后凱瑟琳娜的那首祝壽之詩,即《茶飲皇后之歌》 。

此詩儘管在西方流傳得很早,但不知是何緣由,它的譯作見之於我國出版物上卻非常之晚,直到本世紀三十年代末,亦即在相隔兩百六十餘年之後,開始在我國刊出。早先我只聽說,此詩是刊載在三十年代的一家茶葉雜誌上,可我先後曾經跑了好幾家圖書館悉心檢索,卻皆無結果。直至前年暑假裡一個偶然的機會,因得南京農學院鄭君的幫助,我這才從他們的特藏圖書中,發現了這首詩的最初譯作,就發表在四十年代初出版的《茶刊》上。其譯文是這樣的:

月神有月桂兮,愛神則為桃金娘;卓越彼二木兮,我后允嘉茶為為藏。啟厥路以向日出之樂土兮,寶藏信若吾人之所是;賴彼勇毅之國民兮,吾奉眾后之聖,獲眾卉之王。詩思之友使我若神助兮,曷彼侵軼疾之誕妄;美綠靈府之淡靜兮,宜祝我后之萬壽無疆!

這首詩作的誕生之時,恰值中國之茶名噪英倫三島,並且開始更大規模地風靡歐共體洲之際。這樣一個歷史時代恰好給此詩的傳播帶來了幸運;可以說,當時在歐洲,中國茶葉貿易的商船航到哪兒,差不多它是隨著中國茶道文化在歐洲的流布而流布的。只因這首詩並非單純的祝壽之歌,其特殊的藝術魅力就在於:它是一首藉由祝壽而唱出的謳歌中國之茶的傑出詩作。

此詩一開頭,就唱出了中國茶樹的神異之美並聖潔之美,說是月神擁有月桂樹,愛神則擁有桃金娘,然而桂樹與桃金娘,卻皆不堪與中國茶樹相媲美!其後兩節,或則贊曰茶乃「詩思之友」,「助我若神」,或則贊曰茶乃「眾卉之王」,「美綠靈府」,云云。至於原詩並譯詩中用於祝壽的某些阿諛之詞,諸如「眾后之聖」「萬壽無疆」之類,則當別論,這裡姑且從略可也。

然而我這裡更想的說的是:

由此詩引起的對於飲茶皇后凱瑟琳娜的讚美和評價,歷來眾說紛紜。而此種讚美與評價如何才能做到其如其分,不至於把歷史說的走了樣呢?誠然,凱瑟琳娜鍾情於中國之茶,這本是一件傳為美談之事。此事在當時的英國宮廷內外,無疑也曾經起過某種積極作用,一度促進了啜茶之風的興起。但據我所知,今昔多少茶史資料上說到英國飲茶之風,甚至說到整個歐洲茶飲之風的由來時,竟說成是始於這位凱瑟琳娜皇后,歸功於這位凱瑟琳娜皇后。這豈不是說得太過偏頗了么?甚至可以說,簡直誇張得近乎神話。

不僅先前如此,而且就在當今之世的八十年代中葉,西方有一家報紙在其刊載的《中國茶葉與英國皇后》這篇文章中,竟仍把凱瑟琳娜鼓吹成了「英國飲茶第一人」;並且無視中國茶葉早在西方打開貿易局面起碼史實,妄說什麼中國茶葉直到1660年才傳播到了荷蘭和葡萄牙,然後再由他們的兩個國家傳播到了英國,這就比稽考有據的茶史記載年代推晚了半個世紀以上!

而考其實在呢,早在1607年,即我國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英屬東印度公司即開始在澳門、嶺南、廈門一帶採購茶葉,經由爪哇輸往歐洲試銷。此後不久,即在1615年,亦即在凱瑟琳娜尚未出世之前,英國人就始知吃茶是怎麼回事。接著,倫敦市場上茶葉的零售交易,則或隱或現,時枯時榮,一直未絕於市。

1640年至1657年間,先後由荷蘭茶商轉手投放倫敦市場上的中國茶葉,便開始大規模地公開出售;當斯時也,招徠於市的茶葉廣告亦應運而生,譬如1660年,也就是在凱瑟琳娜嫁來英國之前兩年,倫敦市場上已經出現了這樣的中國茶廣告:沏上一杯茶,擁有冬和夏。君欲保安寧,請你天天飲。

上述這類興起於市民社會的民間茶飲之風,試問,哪裡是凱瑟琳娜倡飲之後才發誕的呢?至於英國宮廷茶事,由英國國會局陸羽其文件檔案上的亦不乏其例,比如1659年的國會條例上即記有之。當然,此亦同樣不能歸功於凱瑟琳娜的什麼個人影響作用。

須知,上述數例都不是發生在凱瑟琳娜嫁來英國之後,而是之前。所以,當年不論在英國也罷,在整個西方也罷,中國茶道文化的傳播,憑靠的是自身擁有的生命力和競爭力,而不是憑靠其他任何個人的力量,即如凱瑟琳娜對於中國之茶的倡飲之舉,其時固然起到某種促進作用,然而畢竟只是有限的作用耳;卻不可以將其渲染得過分,否則歷史就會被扭曲的走了樣。

這裡且再把話說回來:

上述種種偏頗之說,以及某些無稽謬說,往往借題於華勒的《飲茶皇后之歌》而任意渲染;即一而把中國之茶飲譽西方世界的歷史,一股腦兒歸功於凱瑟琳娜的個人作用,從而把這位飲茶皇后捧上了天;一面則又掩蓋並抹煞這首詩中謳歌中國之茶的藝術魅力,似乎中國茶道文化本身並無什麼誘惑力與震撼力;而惟有憑靠她這位飲茶皇后的赫赫聲名,中國之茶才有可能得以傳播達於整個西方世界,此種說法適合等失卻公允,失卻明智的歷史偏見啊!

人們需要的是尊重歷史,如實反映歷史,而不是散布那些狹隘而粗莽的歷史偏見;茶飲史話亦然也。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