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規檢查卻看不懂?教你識別血常規的檢查結果

上次叨妹為大家講解了乙肝的化驗報告分析,今天啊叨妹繼續為大家講一下臨床上另一個常見的化驗報告——血常規。血常規是臨床中最常見的檢驗項目之一,血常規結果可以反映出人體許多的變化,但眾多的檢查結果真的每個人都完全掌握了嗎?接下來看一下,你對血常規的解讀到了哪個階段吧。

1.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HGB)、紅細胞比容 / 壓積(HCT)

臨床意義:

增多:常見於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

減少:常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等。

2. 血沉

正常值:男性 0~15 mm/h、女性 0~20 mm/h。

臨床意義:

增快:常見於各種炎症、結核病和風濕病活動期、組織損傷、貧血和高蛋白血症、惡性腫瘤等;

減少:常見於紅細胞增多症、嚴重肝損害、脫水及使用抗炎藥物。

3. 白細胞(WBC)

正常值:成人(4.0~10.0)×109/L,新生兒(15.0~20.0)×109/L,6 月~2歲(11.0~12.0)×109/L,4~14 歲 約 8.0×109/L。

臨床意義:

增多:常見於細菌感染、嚴重組織損傷、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減少:常見於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學損傷、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進等。

4. 白細胞分類(DC)

正常值:

嗜中性粒細胞(N):成人 0.40~0.75 兒童 0.30~0.65

嗜酸性粒細胞(E):0.005~0.05

嗜鹼性粒細胞(B):0~0.01

淋巴細胞(L):成人 0.20~0.45 兒童 0.3~0.56

單核細胞(M):成人 0.02~0.06 兒童 0.02~0.08

臨床意義:

嗜中性粒細胞(N):增多或減少,同白細胞(WBC)。

嗜酸性粒細胞(E):(1)增多:常見於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某些皮膚病(如濕疹、牛皮癬等),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2)減少:常見於傷寒、副傷寒早期、大手術、燒傷等應激狀態及長期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后。

嗜鹼性粒細胞(B):(1)增多:常見於白血病、某些轉移癌、骨髓纖維化、急慢性血液病、脾切除后及鉛、鋅中毒等;(2)減少:無臨床意義。

淋巴細胞(L):(1)增多:見於某些病毒或細菌所致的傳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藥物反應、變態反應、溶血性貧血等;(2)減少:見於淋巴細胞破壞過多(如X 線照射、化療、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或淋巴細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單核細胞(M):(1)增多:常見於感染、血液病、膠原性疾病等;(2)減少:無臨床意義。

5. 嗜酸性粒細胞(E)直接計數

正常值:(50~300)×106/L

臨床意義:同白細胞分類

嗯哼?怎麼樣,大家記住了嗎?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