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薑瀉心湯的智慧

導讀:本文主要用臨床的成功案例講述生薑瀉心湯臨床上的應用。希望和廣大同仁互相學習!

青橘中醫簽約作者:張成林

患者筆者母親,47歲,身高168厘米,體重76kg,屬於半夏體質,暈動病嚴重。

飯後食物上涌,為胃未消化完全的食物,之前常有,此次發作5天,初始服用香砂養胃丸后開始出現矢氣,但並未恢復到正常水平。癥狀改善不明顯。因當時身在學校,遂不管寒熱虛實投以旋覆代赭湯以噯氣論治,降其胃氣。服后癥狀改善有限,矢氣仍未恢復到正常水平。

當時正在看毛進軍的《經方心得》,講到生薑瀉心湯。遂馬上電話問詢,得知有劍突下按之不舒,腹中雷鳴。傳來的舌象也顯示苔是薄薄的黃膩胎。於是馬上擬方生薑瀉心湯5劑。

葯后顯效,5劑即改善十之七八,續服5劑鞏固療效,今6個月已過未再複發。

之前筆者曾因反酸燒心夜不能寐,僅服香砂養胃丸2次即獲大效。后多次應用香砂養胃丸治療嘔吐、呃逆均取得佳效,所以在四診收集不全時,此類疾病常常予香砂養胃丸試服。至於旋覆代赭湯,完全是拋卻四診只取通降胃氣之功,失了辨證論治之法。

幸而《經方心得》中的那點靈光一現。同時也想起恩師生薑瀉心湯治飯後嘔吐一例,生薑瀉心湯合半夏厚朴湯治不定時嘔吐一例。所以才當機立斷,收集詳細四診處方生薑瀉心湯。

《胡希恕講傷寒雜病論》中說:「臨床所見干噫食臭癥狀,用半夏瀉心湯難以治癒,必加生薑」。而生薑瀉心湯確由半夏瀉心湯加生薑四兩而成。故臨床使用生薑瀉心湯必見半夏瀉心湯的「痞」。

149條「……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宜半夏瀉心湯。」除149條謂「痞」為「滿而不痛」外,151條有雲「……按之自濡,但氣痞耳。」,151前條「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可知此處「濡」並非濡脈,而是描述「痞」。154條「心下痞,按之濡……」,347條「……不結胸,腹濡……」,故此知「痞」應為「滿而不痛,按之濡」,「濡」筆者取脈決濡脈的感覺「細軟」,所以最後痞為「滿而不痛,按之軟」。

所以跟師時常見我師在應用半夏瀉心湯時,只需確認腹診和舌診即可處方,其他問診則寥寥數語。

157條,「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149、「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葯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一為「痞」,一為「痞硬」,那麼二者有什麼不同呢?

首先二者均是腹診得之,其次患者自身也有痞的感覺。「痞」在醫者手下除了上文所述外,患者往往自覺劍突附近憋悶,或脹,或有隱痛但痛處不明,無明顯的位置。有的醫者認為患者的這種自覺癥狀是氣滯,但筆者以半夏瀉心湯以「痞」論治療效顯著。其次再說「痞硬」,「痞硬」毛進軍認為「只是表示比半夏瀉心湯證的氣機痞塞較重一些」(《經方心得》)。

而我師則說「痞硬」是旋覆代赭湯的主證腹證,且常見於瘦弱患者,少有肥胖患者。但近來有個甘草瀉心湯證患者腹診取了仰卧位,發現患者腹證是「痞硬」。所以有必要之後詳細比較體位對腹診的影響。

在161條「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中也有「痞硬」。我認為此處「痞硬」是仲景提供了一個思路給我們,一個方證比對,精細化方證的一個提示。

157條生薑瀉心湯證有「干噫食臭」,161條旋覆代赭湯證有「噫氣」。「噫氣」是胃裡的氣體從嘴裡出來併發出聲音。「干噫食臭」是食后胃中未消化食物或是其酸腐氣味經食道往上翻湧,或是自覺或是他覺,雖有「干」字,亦常見伴隨反酸。二者有本質的區別,旋覆代赭湯是針對虛證導致的胃氣上逆,生薑瀉心湯針對的病機則是虛實夾雜的水蓄腸間。

除次之外「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此處有對病位的限定,但還應與「心下支飲」的小半夏湯證,「隔間有水」的小半夏加茯苓湯證鑒別。

另外還有姊妹方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三方筆者一般按照生薑瀉心湯,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相對應的的上吐、中痞、下利來廣泛應用於脾胃病中。

所以此文雖說是只說了生薑瀉心湯一方,實際上又與旋覆代赭湯、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做了相關鑒別。既有橫向上的比較,又有縱向上的對比。

僅生薑瀉心湯一例一方就可延伸出如此內容,並對相關方證做了更加精細的鑒別和比較。與其說是生薑瀉心湯的智慧,倒不如說是《傷寒論》的智慧,是古代經方家的智慧。

所以最後筆者認為方證相應絕對是辯證的尖端,前提是你能正確解讀方證,認識方證。方證相應不但需要對《傷寒論》異常熟悉,還需要將眾多相互關聯的方證以鏈條的形式呈現於自己腦海,既要建立平面上的聯繫,也要樹立立體上的組合。

如此才能輕鬆自然的駕馭各種方證,熟練應用各種經方。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