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也吃海參?他們是怎麼吃海參的?

現在很多人說起海參來已經完全不陌生了,但是如果倒退個四五十年,可能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海參為何物。

所以說起吃海參,不少人以為也就是近幾年才興起的一件時興事兒,但實際上,中國人吃海參的歷史可以上溯至先秦時代,也正是因為有了我們老祖宗的勇於嘗試,我們現在才能毫無顧忌地吃海參。

在有文字記錄之前,我國就有了秦始皇東尋長生不老葯時,沿海的漁民將海參敬獻給始皇帝,並稱「食后能長壽」的傳說故事。當然故事的結局就沒有那麼美好了:等到徐福把海參送給秦始皇的時候,他已經龍馭賓天了,沒能吃到這漁民口中的「長生不老葯」。

事實上,中國人最早吃海參的文字記錄出現在三國時期,吳國的沈瑩在《臨海水土異物志》記載:「土肉如小兒臂大,長五寸,中有腹,無口目……炙食」。這其中的「土肉」就是海參,而炙食的意思,就是烤著吃。也就是說,三國時期的人民就已經烤著吃海參了。

Advertisements

而到了隋唐時期,並沒有具體食用海參的紀錄,也就是說,在那個時期,海參還並不為大部分人所知,也沒有得到身為高端滋補品應有的推廣。

一直到了元代,賈銘著的《飲食須知》中才提到了海參的幾項基本特性。「海參,味甘咸,性寒滑,患泄瀉痢下者勿食。」這則記載是中國最早有明確記載的吃海參的記錄。一般我們都會認為,真正開始大範圍吃海參,也是從元代開始的。

到了明朝以後,勤勞勇敢的中國人發明了豐富多採的海參食譜,海參作為珍貴的海味已經流行開來。明朝著名博物學家謝肇淛所寫的《五雜俎》中記載:「海參在遼東海濱有之,其性溫補,足敵人蔘,故曰海參。」

這個時期,海參一直都被做為沿海一帶的貢品呈送到宮中,以供皇帝食用。而到了清代和民國時期,海參已經成為了名門貴族高級宴席上的美味佳肴了。

Advertisements

傳說中乾隆幾度下揚州,其中一份菜單上的第二道菜就是「海參菜」,而馳名中外的「滿漢全席」中,也少不了海參的影子。當代烹飪大師周錦主編的《滿漢全席》217道菜中,海參一共出現了12次,可見其重要性。

而馳名華人圈的滋補大菜——佛跳牆,則起源於清朝道光年間,由一位名廚創製。相傳一位文人嘗到此菜后大加稱讚,說哪怕是和尚聞到香味也會越牆來品嘗,當時還留下了一首詩,「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

隨著時代的發展,海參的吃法也越來越多,人們對海參營養價值也越來越認可,而吃海參進補,也成為一種潮流。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