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行為能代表性取向嗎?

新銳導演鄭伯昱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滿月酒》即將在台灣上映。《滿月酒》主要講的是台美跨國男同志情侶尋找代理孕母生子、遭遇世代衝突的故事。在台灣著名主持人小燕姐的訪談節目中,男主角原型鄭伯昱的母親在說道自己內心歷程時,一再強調她非常尊重孩子的性取向。什麼是性取向?性取向到底是由什麼決定的?

性取向由什麼決定?

性取向是指「持久性的對一個或兩個性別產生的情感、浪漫和性吸引。」單從字面上的意義來理解,性取向的定義中沒有提及性行為。所以,首先應該區分開性取向和性行為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性取向不是一種選擇,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它在個體出生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下來了,不受環境影響而改變。科學界的對於性取向的共識指出,性取向是持久性的,不可改變的。

性行為不代表性取向

但對於人類來講,性行為是高度可控的。所以一個人完全可以有與性取向不相符合的性行為。一般說來,有什麼樣的性取向就會導致什麼樣的性行為。個體被異性吸引一定渴望和異性發生性行為;個體被同性吸引一定會渴望和同性發生性行為。

但是,這個命題的反命題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說,個體和異性發生了性行為,不一定表明他(她)的性取向一定是異性(異性戀);個體和同性發生了性行為,不一定表明他(她)的性取向一定是同性(同性戀)。也就是說,一個異性取向的人,可能涉入同性性行為,而一個同性取向的人,可能涉入異性性行為。

是同性戀多了嗎?

所謂「同性戀越來越多」的說法,實際上就是對這個問題缺乏知識造成的。也是在具體每個文化中,「同志」的比例有很大差異的原因。實際上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開放,越來越多的同性取向的人更早地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並且有越來越多的人敢於在自己生活中(或至少在一定範圍內)以自己的真實本質生活,才給人這個所謂「同性戀越來越多」的印象。

什麼時候能知道自己的性取向?

一部分青少年在12歲的時候已經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了。另一部分青少年要在12歲-16歲的階段繼續探索自己的性取向並逐步確定下來。絕大部分人在20歲的時候都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性取向了。但是也有一些人可能在40-50歲才突然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並深信不疑。這些情況都是正常的,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的早晚,與個人經歷、所處的社會和文化環境,有很大的差異。

很多人僅僅通過機械摩擦,就能勃起甚至達到性高潮,所以僅依靠性行為判斷性取向,是完全不可靠的。性取向的定義是指對於某個性別(或兩性)的性慾望和感情慾望。所以判斷性取向,兩個因素都需要具備。

性取向的出現,並不須要有性行為或感情關係經歷。有些人錯誤地以為,如果沒有嘗試過,性取向就無法判斷。性取向實際上是一種直覺,即使一個人在還沒有任何性經驗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判斷自己的性取向。有些人常用「喜歡」來表達親密關係,但喜歡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但如果不具備性吸引,那顯然也與性取向無關。同性性取向的人,完全可以喜歡異性,也能有很深層的友誼。性取向是只有本人自己,通過自己的直覺,感覺性吸引和感情慾望,才能做出判斷的。

KK提示:性取向是一個軸,兩端是100%的同性戀和異性戀,中間是100%的雙性戀,人類的性取向可以在整個軸上的任何一個點上。

KK網編輯:宗翰

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KK健康」微信訂閱號

KK網為 國家衛生計生委 宣傳司婦幼司指導下的健康科普知識宣傳共享平台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