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設備如何一步步拯救我們的聽力?

從人類誕生以來,就一直不斷的努力與疾病和衰老進行抗爭。而對身體局部機能的喪失,人類的努力有兩種思路:「修好或者替代」。可惜的是「修好」並不適用於所有的情況,肢體殘缺沒辦法長出新的肢體、聽力損失耳朵無法再生……於是尋找「替代」就成為了唯一可行的方式。

在海盜電影里,我們能看到一臉凶神惡煞的海盜船長擁有木頭腳。在當代社會裡,拐杖、輪椅甚至刀鋒戰士的義肢屢見不鮮,視力下降的朋友們鼻子上也架上了光學鏡片組成的眼鏡,聽力下降的朋友們也戴上了助聽器,此外還有人工關節、人工心臟、人工肺、人工腎。甚至最新的電影《特工學院》都在暢想植入體內晶元。

我們應該慶幸,科技和醫學的進步,使得「替代」技術越來越成熟。筆者身處聽力醫療行業,自告奮勇的科普一下這個目前「智能設備」里唯一算成規模應用的行業的進化史。

Advertisements

第一步智能:放大聲音

助聽器,大家可能都有印象。幾十年前,白頭髮的老爺爺耳朵里有一個耳機,長長的線垂在胸前,襯衫的口袋裡有一個收音機模樣的盒子。這種就是現在已經很少使用的「模擬式助聽器」,簡單講就是一個線性放大電路,把聲音放大。相比用戶原先的聽力,「放大聲音」明顯智能了

第二步智能:非線性放大

後來,發現用戶的聽力損失不同頻率損失不一樣,模擬電路線性放大不好啊,於是出現了基於DSP晶元的數字助聽器。經過嚴格的聽力測試之後,根據不同頻率給不同的補償量,使得助聽器非線性放大的聲音更適合用戶。

第三步智能:降噪與場景識別

再後來,發現助聽器有個問題啊:戴助聽器總覺得有雜訊怎麼辦?雖然通過聲音數據模型的建立,通過對環境雜訊的識別,可以採用「降噪」的程序,但是用戶在不同場景下對有效聲音的需求並不一致。咋辦?於是出現了通過智能手機的位置來判斷場景,進而使助聽器聲音處理程序自動切換不同的場景處理程序。

Advertisements

第四步智能:made for iphone

手機的使用,對聽障人士來說同樣很重要,而佩戴助聽器打電話,總是有些不便。因此在最新的助聽器里,已經有了與電話之間進行2.4Ghz藍牙連接的助聽器。

第五步智能:新技術的集成

能不能有非常小的助聽器?能不能有不容易損壞的助聽器?能不能有電池能夠用久一點的助聽器?能不能有基於漢語言語策略的助聽器?

越來越小的晶元,使得體積和功耗越來越小,而性能愈發優良;

納米塗層的使用使得助聽器防塵防水不容易壞;

對漢語聲音模型進行數據分析,使語言處理程序適合漢語。

歸根結底,助聽器作為一個智能設備,並非在某項技術上突飛猛進,而是晶元、電源、語言處理程序、麥克風等技術發展的一個集成。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