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實行變法,為什麼歐陽修、蘇軾、蘇轍等人都要反對呢?

談及變法,人們也許會很快想到秦國商鞅變法、魏國李悝變法,而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最後變法都成功了。若提及有沒有什麼變法雖然失敗了,但依然為後人所熟知的話,那一定會使人想到歷史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

對於王安石變法相信大家都已經非常熟悉了,一場旨在使北宋王朝富國強兵的變法,為什麼會在國有明君、社稷多賢臣的情況下以失敗而告終呢?為什麼連司馬光、歐陽修、蘇軾、蘇轍等眾多政壇、文壇的名人都要反對王安石變法呢?想到得到答案,就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回顧一下事情的經過原由、並且沉著冷靜來思考分析了。

公元1067年,年僅19歲的宋神宗趙頊繼承皇位,一繼承帝位,年輕氣盛的宋神宗就想大幹一場,改變宋朝此時的內政外交所面臨的困境,於是廣泛尋求變法改革人才,尋求富強之法。王安石由此就任參知政事,實施了歷史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於公元1069年開始,陸續實行了均輸法、青苗法、保甲法等等變法措施。而一心為國為民、為剛正不阿的王安石一開始實行變法,就陸續遭到了眾多人等的反對。反對他變法的不是什麼奸臣,而是一群與他同樣為國為民、一身正氣的國之棟樑,如歐陽修、蘇軾、蘇轍、司馬光等等。

Advertisements

公元1069年,青苗法頒布后,蘇轍便認為此法雖表面有利於民,實則害國害民。此法一旦實施,地方一旦碰到不正官吏,便能依靠此法名正言順的剝削魚肉百姓。還不如依舊實行祖宗之法「平糴法」:谷賤時官府平價買入,谷貴時官府平價賣出。這樣一來,更有利於民。由於蘇轍為反對變法的一派,公元1069年8月,蘇轍被貶為河南府留守推官。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也是因為對青苗法有所異議,認為不適合推行,而改任蔡州知州。蘇軾則認為王安石變法中有很多弊端、不適之處,公元1071年,被迫離京出任杭州通判。

對於歐陽修、蘇軾、蘇轍三人,都已經是非常熟悉了,此三人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更是堪稱北宋的文壇領袖。其三人在文學上的地位極高,政治上也是為官造福一方,為百姓著想,從不貪贓枉法、以權謀私,處處為百姓謀福利。然而此三人都因反對變法中的若個措施被貶他鄉。

Advertisements

對於王安石變法,反對最為激烈的就是司馬光了,司馬光到底是什麼人呢?史學著作《資治通鑒》的編撰者,自幼聰明過人,長大后更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其為人正氣浩然、溫良恭謙、一身正氣;為官克己奉公、清廉之至、無欲無求,被後世歷代儒學大家奉為學習楷模。王安石剛剛開始變法時,司馬光還表示認同,當頒布青苗法后,就強烈反對,反對無效后自請外任,到1071年,保甲法等法案頒布后,上書反對無效后,便留居洛陽15年,都不在過問政事,專心編撰《資治通鑒》。

那為什麼連司馬光、歐陽修、蘇軾、蘇轍等眾多政壇、文壇的名人都要反對王安石變法呢?原因實則也二,一則王安石變法確實存在一定問題、弊端,有些條款確實不能像假想的那樣利國利民。二則因為個人的治國理念不同,有人主張開源(如王安石);有人主張節流(如司馬光);有人主張開源節流並用(如蘇軾),治國理念的不同最終導致了眾多國之棟樑的分道揚鑣。

總的看來,不管是主張變法的王安石等人;還是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司馬光等人;還是反對王安石變法部分條例的歐陽修、蘇軾、蘇轍等人,這些人都是北宋的國之棟樑,他們為官的理想都是希望大宋王朝國家富強,百姓安居樂業。他們各自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能夠實現這一理想目標,從而使宋朝能夠國富民強,人人安居樂業、幸福生活。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